晉江安海靈源山周圍簇擁著24峰,峰峰相挽,層峰疊翠,藥用植被十分豐富。靈源禪寺為泉南名寺、千年古剎,靜臥山間、規模宏聳、氣勢非凡。相傳宋代宰相曾公亮(999-1078)曾題“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是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靈源萬應茶始創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創制人是明代靈源寺三十一世祖沐講禪師,迄今已有640多年歷史。
據《泉郡晉南地名探源·寺庵考附錄》卷十六之三靈源寺歷代僧尼名錄記載,明時三十一世祖沐講,俗姓張名定邊(1318-1417),原籍湖北沔陽,元末至正年初參加陳友諒率領的農民起義,陳友諒部將之一。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0年),友諒舉事兵敗,在與朱元璋大戰中身亡,張于明洪武元年戊申(1366年)“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前嫌削發為僧,自號沐講禪師。入空門后,不聞塵俗事,究心佛理,率住山舊僧尼志尚、利濟取山中之百草,用姑師井之水泡制藥餅,廣施萬民,不求圖報。”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九月十九日張定邊坐化,在世春秋九十九。
據民間口碑相傳,十四世紀中葉,靈源寺沐講禪師踏遍青山,采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并配以中藥精心炮制“菩提丸”, 濟世救民,普度眾生。1951年靈源寺僧王廣武將“菩提丸”經科學改良,合理配伍,改制成“靈源萬應茶”,并經多年的演繹、傳承、發展,乃今日“靈源萬應茶”之處方。該藥具有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濕之功能,對傷風感冒發熱、中暑痢疾、腹痛吐瀉等疾病療效顯著,更是一種防暑降溫的理想藥茶。640多年來,寺中僧尼秉承先師沐講禪師“廣施萬民,不求圖報”之志,世代繼承此秘方,不使失傳,直到寺中僧尼還俗,還把該秘方及制作方法傳授給當地靈水、曾林兩村百姓,并形成當今產業化、現代化生產,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濟世良藥。
靈源萬應茶系采集山茶、鬼針、青蒿、飛揚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蓮等17種靈源獨特的青草藥,加入上等茶葉,并配以中藥計59味中草藥秘制,傳統制作工藝獨具特色。640多年悠久的繼承和發展歷史,靈源萬應茶秉承著茶道文化的精髓,沿用著傳統的制作工藝,引進現代化的制藥設備、凈化車間和檢測技術,實現本真性的傳承,跨越式發展。靈源萬應茶為純中藥制劑,以袋泡茶和塊狀茶為劑型,塊狀茶為福建古老獨特的藥茶劑型,袋泡茶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劑型,它以地方草藥配合中藥及茶葉經半發酵加工而成,具有藥效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征。
南方的藥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且在南方興盛不衰,靈源萬應茶作為南方藥茶百花園里的一朵絢麗奇葩,已傳承640多年,歷史悠久,并成為國家商務部認定的首批“中華老字號”,對其深厚的歷史淵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越的自身品質,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靈源萬應茶是草本植物茶,是晉江靈源禪寺高僧祖傳秘方藥茶,制作技藝獨特,是防病祛病、居家必備良藥,對于保健藥用研究有著相當的作用和深遠影響,具有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
隨著時光的流逝,如今的“靈源萬應茶”已成為閩南地區,特別是沿海一帶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預防疾病、增進健康不可或缺的必備良藥。在泉州,在港澳臺,在東南亞海外閩籍華人中,提起“靈源萬應茶”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民間素有“家有萬應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譽。1994年入編國家衛生部部頒標準,2004年一次性整體通過國家GMP認證,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中醫養生(靈源萬應茶)”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吳國卿 男,漢族,1964年10月出生,泉州晉江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晉江靈源萬應茶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靈源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自幼在靈源山下長大,對靈源萬應茶有著獨特的情結,1984年學習制作。2003年從其族親吳裕以、吳家茂手中接手靈源制藥廠,成立了泉州市靈源藥業有限公司。他沿用傳統的制作工藝,結合現代化的制藥設備、凈化車間和檢測技術,制造出具備四季清火、天然調理功能的靈源萬應茶罐裝飲料,在藥理作用及預防保障功能等方面獨具特色,成為知名品牌。同時,通過有效的資源整合,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步法,注重在傳承中創新。2006年,“靈源萬應茶”以其渾厚的歷史、鮮明的地域特征、獨特的工藝傳承和優越的自身品質,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首批“中華老字號”。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