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閩南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發源于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技藝,始于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技藝的主流,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還有臺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其代表作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楊阿苗故居。
閩南民居屬于中國院落式民居的一個流派,是民居形態中材料使用和結構技術最先進、構成因素最豐富、“禮”的層次最復雜和裝修裝飾最多樣的一種類型。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分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石作、油漆作、彩畫、堆剪作等主要工種,其中大木作最為重要。工匠也按工種分類和分工,同樣以大木作工匠為核心。南安蔡氏古民居,瓦作正在修繕房頂(姚洪峰/供)
紅磚白石自成風格 閩南特色建筑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遺”
惠安大木匠師王世猛主持建造的同安一寺廟已上梁(姚洪峰/供)
蔡氏古民居群也算是代表作之一(潘登/攝)
楊阿苗故居是最具代表性的閩南民居(資料圖片)
楊阿苗故居里的精美雕刻(潘登/攝)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發源于泉州,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技藝的主流
泉州網-東南早報2010年9月10日訊 (記者張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堯寶刻紙已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但鮮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館發起參選的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也入選世界“非遺”!
記者昨日獲悉,8月19日至20日,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頒證儀式暨保護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列入世界“非遺”名錄,而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作為其三大技藝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建筑修復師姚洪峰說,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我國3個省的營造技藝“捆綁”在一起,聯合進行申報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參與并入選的城市。
其實,申報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開始了。“我們以楊阿苗民居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關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用來介紹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比菔胁┪镳^館長陳建中說,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發源于泉州,工作人員以楊阿苗民居建造技藝為范本,“闡述”了該技藝。此技藝是“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一個子項,也許就是它造成了該技藝入選世界“非遺”,但卻長時間“養在深閨人不知”。
[新聞縱深·師傅說]
老師傅的新煩惱
付錢給徒弟 才有人來學
建筑作為一個血肉之軀存在,有哲學和美學的理念在其中。然而,就像女媧造人的情形一樣,在注入血肉靈魂之前,需要一個捏泥人的過程,建筑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建筑者“捏泥人”的工作要比女媧困難得多,需要許多雙手的配合。昨天,我們輾轉找到其中的“一雙手”,聽他聊聊這門古老技藝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年41歲的葉本營,已經從事閩南民居建造、修復、修繕工作20余年。泉州相公巷小廟的建筑、漳州南山寺、泉州少林寺、南普陀大殿、清濛妙音寺、南安水頭朱熹祠、泉州元妙觀、承天寺大殿維修、浮橋霞州媽祖宮大殿、晉江龍湖上帝宮等均由他“領銜主修”。
他是目前泉州范圍內較為活躍的師傅之一。說起當年,葉本營百感交集。
遙想當年
苦練兩年“斧頭功”
葉本營19歲開始學這門技藝。“剛開始好幾年都是沒有工錢的?!庇捎诠沤ㄖ]有圖紙,學習很辛苦。
“要學要干還要做!”學習的第一課就是“斧頭功”,葉本營說光這一項就得練兩年,練好“斧頭功”對學好這門技藝尤為重要,因為通梁斗拱等都要考驗“斧頭功”??复蟾^學砍木頭,給木頭做造型,不僅需要力氣還需要技術技巧。
熬過頭3年,葉本營算是把這門技藝學到手了。隨后六七年里,他又師從名師王為堯。
“招徠”徒弟
不得已每月付工資
葉本營28歲時開始帶徒弟,十幾年來,他培養了二三十個徒弟,如今其中有個別已經成為大師傅了。
“得給徒弟錢,徒弟才肯學啊?!比~本營說,早些年他在帶徒弟時,根本不需要給徒弟錢,但這幾年情況完全變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年輕人文憑高了,如果沒怎么讀書的就隨便進個工廠,也不愿學這門手藝。
為了“招徠”徒弟,葉本營3年前開始給徒弟工資,第一年每月給300-500元,第二年每月多付80%。學的人不多,又想帶徒弟,葉本營只好從身邊的親戚、朋友“下手”,讓親戚朋友的孩子跟他學。
與時俱進
率先用電腦來制圖
早期,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門“純手工”活,如今,這門技藝已經越來越機械化。
葉本營說,由于干這行的越來越少,這幾年他的活反而越來越多。如今,葉本營手下已經有約百名工人。
“現在我會用電腦來制圖。”葉本營自稱,他是泉州地區這一行當里最早用電腦制圖的人。這門技藝加入電腦元素,加入用電動工具后,越來越機械化了,“也更先進了”。談到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未來,葉本營有些擔憂:據他所知其他師傅基本很少帶徒弟,再這樣下去,他擔心技藝會失傳。
[新聞縱深·專家說]
若不加緊保護 這門技藝將會失傳
出磚入石、燕尾脊、鏤空的雕刻石窗……繪畫雕刻與建筑完美地結合,這就是閩南民居留在阮厝人心里的印象。這些富有靈性的建筑離不開世代相傳的營造技藝和日月磨煉出來的默契配合。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現狀如何?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后有何影響?昨日,記者連線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原館長黃金良和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建筑修復師姚洪峰,傾聽他們對保護和傳承的看法。
【現狀】懂得的人少 傳承人更少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懂這門技藝了!如果不加緊保護這門技藝,危在旦夕啊……”黃金良感慨,如今會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人少之又少,究竟現在有多少從業人員,目前尚無法統計,“大泉州各個縣區市都有一些從業人員,但也不是很多,很難統計,也沒有統計過”。
據相關資料,泉州市首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在傳統手工技藝一欄,惠安大木匠師王世猛的名字赫然在列。
據介紹,王世猛是惠安人,出生于1947年,16歲開始師從其父學習小木,后來師從劉勝法、王為堯學習大木。
還有其他市級、省級傳承人嗎?黃金良介紹,目前有一些大木匠正申請,但并未聽到有其他人評上傳承人。
【代表作】楊阿苗最精華最突出
黃金良說,能最完全地體現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非楊阿苗民居莫屬了,“楊阿苗民居是最精華最突出的”。
楊阿苗民居,坐落在鯉城區江南街道,是院落式閩南民居的典型。這座民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完工,屬泉南“皇宮起”民居建筑。其規模龐大,布局嚴謹,工藝精巧,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在閩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見的,是閩南傳統民居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南安蔡氏古民居也是不錯的代表性作品。黃金良說,此外南安“林路厝”也不錯。
【保護】開發利用閩南民居
姚洪峰認為:“如何保護要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希望能出臺相關地方法規來保護傳承人?!秉S金良說,閩南民居也應得到開發與利用,只有相應的古建筑開發利用了,這項技藝與懂技藝的人才能有“用武之地”。
黃金良還建議,可以在一些專業技術學校開設相應課程。“后繼有人,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技藝和民居?!?/p>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營造技藝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橋漳里村,是明清時期閩南民居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營造技藝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南安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主人蔡淺,又名蔡資深,南安人,清朝光緒年間著名旅菲華僑,封贈資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興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歷經52年,現存建筑有13座漢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親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積約100多畝,大小房間400間,坐北朝南。蔡資深是華僑富商,其古民居群建筑裝飾技藝吸收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裝飾藝術特點,所用裝飾材料,如珍貴的楠木以及當年少有的水泥花磚,都從國外進口,雕塑中還有諸如大力士扛東西之類的故事,屬于外來文化。大厝石墻體以及在大門周圍重要部位采用輝綠石裝飾的建筑手法,與現存的北宋伊斯蘭教寺院清凈寺的高大規整石砌墻體以及輝綠石砌筑的穹窟形拱頂大門一脈相承,外部墻體注重用紅磚拼湊出各種華麗的裝飾圖案,則與現在西亞阿拉伯建筑的裝飾風格十分類似,堪稱“世界建筑重要遺跡”。
蔡氏古民居現身QQ登錄窗 全球網友賞“閩南大觀園”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的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民居大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各有護厝,或東西兩邊雙護,或單側一護。主體建筑為硬山及卷棚屋頂,上鋪紅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構架,座座大厝既有獨立門戶,又有花崗巖石條鋪筑成石路石埕相連著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曬谷場,以及休息時閑坐、納涼等活動之地。厝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俗稱火巷,小路兩邊都有明溝作排雨水用。整個建筑群規整通透,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雕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布局精妙,是明清時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
夕照下的蔡氏古民居 (卓天然 攝)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墻體的構造為實砌磚墻或墻石混砌,紅磚白石形成紅白相間的墻面視覺效果,并有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混砌的“出磚入石”,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于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室內地面鋪砌耐濕耐磨的紅方磚,廳口、天井、廂房、墻礎、臺階、門庭等鋪砌平整條石,四周墻面貼砌紅磚。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下落”之后為天井,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后軒,其左右各有大房、后房,以東大房為尊,合稱“前落”。廳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臥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甚小,房內幽暗,體現“光廳暗房”。大厝前加門庭,東西兩側及后軒外面,或加護厝,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為了避免外人窺視院內活動,大門要逢大事才啟開,入門處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風,平時由兩側邊門進出,整座建筑群布局嚴謹。
蔡資深曾被清廷封贈二品資政大夫,其長子曾任七品縣令,按當時體制,他們所居住兩座大厝正脊兩端,還飾有“龍吻”雕塑,既是身份象征,又有避火鎮災之意。其民居建筑沿襲、保留了傳統閩南民居建筑技藝,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久遠。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氣勢宏偉,布局嚴整,設計獨特,精工巧飾,為閩南所僅見,其布局體現了閩南建筑文化“風水”玄理,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并講究紅磚白石、前埕后厝、光廳暗房、主次尚禮、精雕細刻、完美裝飾等風格特點,充分體現閩南傳統民居建筑濃厚的文化內涵,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參考價值。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譽為“閩南古厝大觀”,1997年1月30日來泉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迪安博士說,“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營造技藝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楊阿苗民居營造技藝
楊阿苗民居“五梅花井”布局獨具匠心
鯉城區清末著名華僑楊阿苗民居座落在江南街道亭店社區,是院落式閩南民居的典型,其營造技藝集中展示閩南民居的特點、建筑裝飾的精華和閩南文化的底蘊,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楊阿苗,原名楊嘉種,旅菲經商,當地華僑稱他為楊苗哥,本地鄉親稱他為楊阿苗。該民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984年),歷時18年,至宣統辛亥年(1911年)完工,屬泉南典型的“皇宮起”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楊阿苗民居總面積1349平方米,其布局和風格體現閩南建筑文化的“風水”玄理,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并講究雕刻裝飾風格。主體建筑為五開間,東西兩側前為三開間,后為護厝單列,對稱護厝單列,進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鋪大石埕,石埕外圍為磚砌圍墻,東西兩側各有大門直通內外。這座民居的獨特之處,就是主體建筑中東西兩側梢間與廂房之間,各自形成兩個小巧直向的內庭院,共五個庭院,俗稱“五梅開天井”。又在東側花廳前加造一個卷棚式的方亭,方亭內設有美人靠的木欄桿,將兩側庭又分兩個小巧的庭院。房屋內外的墻上、檐下、壁間、柱頭和門窗裝飾著十分精美的木雕、磚雕、漆雕、灰雕和輝綠巖、花崗巖石雕。采用透雕、浮雕和平雕手法,精雕細琢大量的珍禽異獸、花鳥游魚、山水人物、三國故事、博古圖案,特別是圓形青石窗棋和壁垛屋檐下的“水車垛”,雕琢雙層車馬人物,持刀操槍,神采奕奕,匠心獨運。整座厝面前堂裝飾、配色協調雅致,建筑角間的窗欞雕刻堪稱一絕,浮雕、空雕的花鳥,姿態不一,以靜顯動,栩栩如生。廳堂壁垛摹刻唐顏真卿、宋蘇軾、明張瑞圖、清吳魯等古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作品,散發出濃厚的閩南文化氣息。整座建筑物規模龐大,布局嚴謹,工藝精巧,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在閩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見的,是明清時期泉州“皇宮起”官式大厝閩南傳統民居的代表作。
楊阿苗民居的營造技藝區別于外地民居的主要特點有:規制嚴謹,風格獨特,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紅磚白石形成紅白相間的墻面,“出磚入石”墻體,堆砌的水車堵,色彩斑斕的鏡面墻,白色花崗石襯托的紅色煙灸磚等,為其他地區民居所罕見;建筑構件配以飾件,石、木、磚雕廣泛應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梁等構件,基本上達到建筑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體現 “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閩南建筑追求吉祥、和諧、堂皇的區域特征。
楊阿苗民居建筑集中體現“皇宮起”民居建筑封閉而有院落,結構嚴謹,中軸對稱而主次、內外分明,以及藝術造型優美、雕繪裝飾豐富等特點,土木工程采用中國傳統建筑的營造法式大木構架,建筑物的輪廓和造型具有雕塑的特性,是對中國傳統建筑內容和形式的傳承和發展,特別是磚石混砌和墻面的裝飾及色彩紋樣在中國建筑史上有它獨特之處。楊阿苗民居建筑顯示,閩南民居建筑技藝是中國傳統建筑技藝的一個分支。在文化內涵上,處處散發傳統文化的信息,既體現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適應的封閉式主次尊卑尚禮氛圍,又讓人感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墻面的紅磚拼貼和鑲嵌等建筑風格,與歐洲起源于古羅馬的紅磚建筑和西亞阿拉伯建筑裝飾處理十分類似,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廣泛分布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臺灣等地,對港澳臺同胞、東南亞等地區的華僑、華人的認祖歸宗、文化認同有重要影響。楊阿苗民居營造技藝于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鯉城)”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由文化部捆綁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蔣欽全 男,漢族,1958年3月出生,惠安崇武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石雕世家, 1970年,在祖父蔣文水、父親蔣建發的啟蒙指導下開始學習石作技藝,1972年師從蔣宣爐、蔣銀成等人學習平直等基礎石雕技藝,1973年9月師承蔣瓦水、王瓦金、蔣建發等石雕匠師,學習閩南古建筑中一系列石作石雕傳統制作技藝及石雕創作技法等。曾設計雕制各種石雕藝術品,具自己獨特的石雕技藝風格。后又師從王為堯、張由芳等古建筑營造名師名匠,系統研習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技法,承攬營建古建工程,設計、營造的古建筑工程及石雕工程遍及海內外,在業界享有良好知名度和信譽度。2012年又拜師羅哲文,成其關門弟子。傳藝于蔣施恩、蔣武強,其創建的三大傳承基地,學員上百人,還定期舉辦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業務培訓,常年為“惠安開成職業學校”建筑專業學生免費授課。
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紅磚厝,燕尾脊 “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是惠安傳統建筑為典型技藝(潘登 攝)
惠安素以建筑技藝聞名于世,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是指發源于福建惠安、以“皇宮起”宮殿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為典型的營造技藝,是閩南建筑的代表,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它源起于唐五代,成熟于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清末民國時名師鵲起、精品迭出。新中國成立后,產業興起、異彩煥發,成為閩南地區古建筑行業的龍頭。
唐五代時期的閩國(909-945年)閩王王審知之嬪妃黃厥系惠安后邊村人,閩王對其寵愛有加,因而特許其按宮殿的規制和外形在家鄉大興土木,從此,“皇宮起”宮殿式民居大厝便成為當地建房興宅趨之若鶩的模仿樣式,并且向外流傳,影響了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以及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
惠安傳統建筑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早在秦漢以前,境內先民已壘墻架木筑屋而居;晉唐衣冠南渡,帶來燒灰和制磚瓦的技藝,房屋建筑得以采用磚瓦、石、木等構筑;唐時,有木構架,硬山式坡面頂,弧形瓦面鋪作;北宋即具有驅石填海,壘址于源,筏型基礎,浮運上梁及殖蠣固基等建造技術;宋元時代,嚴謹規范的木構架結構和瓦作屋面相得益彰,梁、柱、枋等建筑元素的合理運用和石雕、木雕工藝的完美結合,使惠安傳統建筑的地域性趨于突出;明初,建筑工匠編入“匠戶”,筑建寨、所城,這些工匠父傳子習,世襲相承;明清兩代,惠安的戰略地位突出,成為閩南重鎮,閩地多興建翼角翹飛的宮廟寺院,惠安工匠不僅于境內建造諸多大型宮觀寺廟,還參加福建閩南一帶及臺灣、東南亞等地的寺廟建筑;清末民國,開創了惠安傳統建筑向海外傳播的新局面;新中國成立后,惠安建筑產業興起,十幾萬惠安建筑工匠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和臺港澳及東南亞等地,留下了不勝枚舉的傳世佳作。而閩南地區傳統民居一般作“三開間”、“五開間”構式的建筑,幾乎皆延聘惠安建筑師傅“掌高尺”,組織施工。
“皇宮起”大型民居建筑規制嚴謹、空間結構對稱,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它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并以走廊、過水貫穿全宅。規制布局以大門中線為中軸線,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墻倒屋不倒”。屋頂造型多為披瓦覆壁筒屋面、飛燕戩尾屋脊和“出磚入石”墻體,一般有硬山式頂、懸山式頂、歇山式頂,以硬山式居多,彎曲翹起的“燕尾脊”屋脊。還飾以木石雕刻,油漆彩繪?!盎蕦m起”宮殿式大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筑精髓的同時,汲取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從而在建筑結構、建筑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長。石雕、木雕、磚雕、泥塑、彩繪廣泛應用于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梁等構件,基本上達到建筑必有裝飾、必有寓意、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形成閩南傳統民居建筑獨特的風格。
惠安傳統建筑起源于唐五代時期,在一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中帝王宮殿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與福建閩南地方的民俗習慣融會貫通,具有規制嚴謹、布局規整、講求對稱的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嚴整的傳統建筑技藝和建筑風格,同時配以傳統石木雕和泥塑彩繪工藝,技藝嫻熟又自成風格,在中華民族的建筑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盎蕦m起”宮殿式大厝還常是一個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其“燕尾歸脊”寓意燕子(子女)不管漂泊他鄉,不論路途多遠總要回歸故里,影響深遠,成為海外僑胞認祖歸宗、血脈相連而割裂不去的一種思鄉情結,是維系中華民族千年血脈的精神紐帶?;莅矀鹘y建筑營造技藝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惠安)”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惠安建筑業發展中心效果圖
【代表性傳承人】
王世猛 男,漢族,1947年3月出生,福建泉州惠安縣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63年隨父學藝,1964年師從惠安傳統建筑名家王堯、劉勝法學習古建筑大木技藝,熟練掌握了古建筑設計、繪圖、篙尺、南式北式古建構造及風格、主建筑梁架結構以及斗拱、籠扇、神龕等制作技藝。曾設計、重修泉州開元寺、承天寺、臺南慈濟宮牌樓、臺北市關渡宮等許多優秀傳統建筑工程并獲獎,其古建技術被編入臺灣文建會出版的《中華傳統建筑》。從31歲開始傳授古建傳統技藝,王云虎、王銀龍、吳清忠等學徒在古建傳統技術上均能獨當一面,其中王云虎、王銀龍參與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寺廟重建工作。同時,他們還續帶學徒20多人。
莊春土 男,漢族,1931年出生,泉州惠安縣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傳統建筑營造技藝(惠安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47年師從姐夫曾水枝學習傳統古建筑營造技藝,全面掌握木作、土石、造背、雕塑、造型、雕花等各種古建筑營造技藝,尤其精通曾水枝最精湛的古建筑槁尺的運用技術。在長期的古建生涯中,他四處觀摩、融會貫通古今建筑的特點,全面了解掌握古建筑的設計、繪圖、預算、施工及現場管理,豐富加強了自身的古建筑營造技術。受邀參與了泉州承天寺的全程設計及建造。代表作還有泉州東觀西臺吳氏大家祠、泉州富美宮、深滬土地寮鎮海宮、泉州世界董楊大宗祠等。2008年《海峽都市報》推介其建造的閩南古建筑獨樹旗幟的風格。1972年開始陸續傳授技藝于子孫、族親等50多人,家族式傳承技藝。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