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營造技藝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官橋漳里村,是明清時期閩南民居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營造技藝屬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南安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主人蔡淺,又名蔡資深,南安人,清朝光緒年間著名旅菲華僑,封贈資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興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全部完工,前后歷經52年,現存建筑有13座漢式古大厝(第宅),2座宗親祠堂已倒塌,占地面積約100多畝,大小房間400間,坐北朝南。蔡資深是華僑富商,其古民居群建筑裝飾技藝吸收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的裝飾藝術特點,所用裝飾材料,如珍貴的楠木以及當年少有的水泥花磚,都從國外進口,雕塑中還有諸如大力士扛東西之類的故事,屬于外來文化。大厝石墻體以及在大門周圍重要部位采用輝綠石裝飾的建筑手法,與現存的北宋伊斯蘭教寺院清凈寺的高大規整石砌墻體以及輝綠石砌筑的穹窟形拱頂大門一脈相承,外部墻體注重用紅磚拼湊出各種華麗的裝飾圖案,則與現在西亞阿拉伯建筑的裝飾風格十分類似,堪稱“世界建筑重要遺跡”。
蔡氏古民居現身QQ登錄窗 全球網友賞“閩南大觀園”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的大厝排列五行,每行有4座,也有2座,每座民居大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各有護厝,或東西兩邊雙護,或單側一護。主體建筑為硬山及卷棚屋頂,上鋪紅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構架,座座大厝既有獨立門戶,又有花崗巖石條鋪筑成石路石埕相連著成群建筑,既作行路,又作曬谷場,以及休息時閑坐、納涼等活動之地。厝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俗稱火巷,小路兩邊都有明溝作排雨水用。整個建筑群規整通透,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雕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布局精妙,是明清時期官式大厝的典型代表。
夕照下的蔡氏古民居 (卓天然 攝)
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墻體的構造為實砌磚墻或墻石混砌,紅磚白石形成紅白相間的墻面視覺效果,并有磚與石兩種不同材料混砌的“出磚入石”,造成一種裝飾美感在于石的表面與磚的表面產生質地的對比。室內地面鋪砌耐濕耐磨的紅方磚,廳口、天井、廂房、墻礎、臺階、門庭等鋪砌平整條石,四周墻面貼砌紅磚。二進三開間大厝,是由“下落”(或“前落”)、天井及兩廂、“上落”三部分組成。大門左右各有一間下房,合稱“下落”?!跋侣洹敝鬄樘炀?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或稱“崎頭”)。過天井為主屋正厝,中間是廳堂及后軒,其左右各有大房、后房,以東大房為尊,合稱“前落”。廳堂是奉祀祖先、神明和接待客人的地方,面向天井,寬敞明亮。臥室房門懸掛布簾或竹簾,房頂天窗甚小,房內幽暗,體現“光廳暗房”。大厝前加門庭,東西兩側及后軒外面,或加護厝,作臥室或雜物儲藏間。為了避免外人窺視院內活動,大門要逢大事才啟開,入門處正中又置有木板壁或屏風,平時由兩側邊門進出,整座建筑群布局嚴謹。
蔡資深曾被清廷封贈二品資政大夫,其長子曾任七品縣令,按當時體制,他們所居住兩座大厝正脊兩端,還飾有“龍吻”雕塑,既是身份象征,又有避火鎮災之意。其民居建筑沿襲、保留了傳統閩南民居建筑技藝,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久遠。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氣勢宏偉,布局嚴整,設計獨特,精工巧飾,為閩南所僅見,其布局體現了閩南建筑文化“風水”玄理,具有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后左右有機銜接,并講究紅磚白石、前埕后厝、光廳暗房、主次尚禮、精雕細刻、完美裝飾等風格特點,充分體現閩南傳統民居建筑濃厚的文化內涵,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參考價值。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被譽為“閩南古厝大觀”,1997年1月30日來泉考察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迪安博士說,“如此壯觀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營造技藝2008年以“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南安)”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