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閩南民居營造技藝”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發源于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技藝,始于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技藝的主流,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還有臺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其代表作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楊阿苗故居。
閩南民居屬于中國院落式民居的一個流派,是民居形態中材料使用和結構技術最先進、構成因素最豐富、“禮”的層次最復雜和裝修裝飾最多樣的一種類型。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分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石作、油漆作、彩畫、堆剪作等主要工種,其中大木作最為重要。工匠也按工種分類和分工,同樣以大木作工匠為核心。南安蔡氏古民居,瓦作正在修繕房頂(姚洪峰/供)
紅磚白石自成風格 閩南特色建筑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入選世界“非遺”
惠安大木匠師王世猛主持建造的同安一寺廟已上梁(姚洪峰/供)
蔡氏古民居群也算是代表作之一(潘登/攝)
楊阿苗故居是最具代表性的閩南民居(資料圖片)
楊阿苗故居里的精美雕刻(潘登/攝)
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發源于泉州,是閩南地區古建筑技藝的主流
泉州網-東南早報2010年9月10日訊 (記者張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堯寶刻紙已入選世界“非遺”名錄,但鮮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館發起參選的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也入選世界“非遺”!
記者昨日獲悉,8月19日至20日,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頒證儀式暨保護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列入世界“非遺”名錄,而閩南民居營造技藝作為其三大技藝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建筑修復師姚洪峰說,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我國3個省的營造技藝“捆綁”在一起,聯合進行申報的。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參與并入選的城市。
其實,申報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開始了?!拔覀円詶畎⒚缑窬訛榇硇越ㄖ谱髁讼嚓P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用來介紹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說,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發源于泉州,工作人員以楊阿苗民居建造技藝為范本,“闡述”了該技藝。此技藝是“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的一個子項,也許就是它造成了該技藝入選世界“非遺”,但卻長時間“養在深閨人不知”。
[新聞縱深·師傅說]
老師傅的新煩惱
付錢給徒弟 才有人來學
建筑作為一個血肉之軀存在,有哲學和美學的理念在其中。然而,就像女媧造人的情形一樣,在注入血肉靈魂之前,需要一個捏泥人的過程,建筑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建筑者“捏泥人”的工作要比女媧困難得多,需要許多雙手的配合。昨天,我們輾轉找到其中的“一雙手”,聽他聊聊這門古老技藝鮮為人知的故事。
今年41歲的葉本營,已經從事閩南民居建造、修復、修繕工作20余年。泉州相公巷小廟的建筑、漳州南山寺、泉州少林寺、南普陀大殿、清濛妙音寺、南安水頭朱熹祠、泉州元妙觀、承天寺大殿維修、浮橋霞州媽祖宮大殿、晉江龍湖上帝宮等均由他“領銜主修”。
他是目前泉州范圍內較為活躍的師傅之一。說起當年,葉本營百感交集。
遙想當年
苦練兩年“斧頭功”
葉本營19歲開始學這門技藝。“剛開始好幾年都是沒有工錢的?!庇捎诠沤ㄖ]有圖紙,學習很辛苦。
“要學要干還要做!”學習的第一課就是“斧頭功”,葉本營說光這一項就得練兩年,練好“斧頭功”對學好這門技藝尤為重要,因為通梁斗拱等都要考驗“斧頭功”。扛大斧頭學砍木頭,給木頭做造型,不僅需要力氣還需要技術技巧。
熬過頭3年,葉本營算是把這門技藝學到手了。隨后六七年里,他又師從名師王為堯。
“招徠”徒弟
不得已每月付工資
葉本營28歲時開始帶徒弟,十幾年來,他培養了二三十個徒弟,如今其中有個別已經成為大師傅了。
“得給徒弟錢,徒弟才肯學啊?!比~本營說,早些年他在帶徒弟時,根本不需要給徒弟錢,但這幾年情況完全變了,現在經濟條件好了,年輕人文憑高了,如果沒怎么讀書的就隨便進個工廠,也不愿學這門手藝。
為了“招徠”徒弟,葉本營3年前開始給徒弟工資,第一年每月給300-500元,第二年每月多付80%。學的人不多,又想帶徒弟,葉本營只好從身邊的親戚、朋友“下手”,讓親戚朋友的孩子跟他學。
與時俱進
率先用電腦來制圖
早期,閩南民居營造技藝是門“純手工”活,如今,這門技藝已經越來越機械化。
葉本營說,由于干這行的越來越少,這幾年他的活反而越來越多。如今,葉本營手下已經有約百名工人。
“現在我會用電腦來制圖。”葉本營自稱,他是泉州地區這一行當里最早用電腦制圖的人。這門技藝加入電腦元素,加入用電動工具后,越來越機械化了,“也更先進了”。談到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未來,葉本營有些擔憂:據他所知其他師傅基本很少帶徒弟,再這樣下去,他擔心技藝會失傳。
[新聞縱深·專家說]
若不加緊保護 這門技藝將會失傳
出磚入石、燕尾脊、鏤空的雕刻石窗……繪畫雕刻與建筑完美地結合,這就是閩南民居留在阮厝人心里的印象。這些富有靈性的建筑離不開世代相傳的營造技藝和日月磨煉出來的默契配合。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現狀如何?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后有何影響?昨日,記者連線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館原館長黃金良和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國際古建筑修復師姚洪峰,傾聽他們對保護和傳承的看法。
【現狀】懂得的人少 傳承人更少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懂這門技藝了!如果不加緊保護這門技藝,危在旦夕啊……”黃金良感慨,如今會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人少之又少,究竟現在有多少從業人員,目前尚無法統計,“大泉州各個縣區市都有一些從業人員,但也不是很多,很難統計,也沒有統計過”。
據相關資料,泉州市首批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在傳統手工技藝一欄,惠安大木匠師王世猛的名字赫然在列。
據介紹,王世猛是惠安人,出生于1947年,16歲開始師從其父學習小木,后來師從劉勝法、王為堯學習大木。
還有其他市級、省級傳承人嗎?黃金良介紹,目前有一些大木匠正申請,但并未聽到有其他人評上傳承人。
【代表作】楊阿苗最精華最突出
黃金良說,能最完全地體現閩南民居營造技藝的非楊阿苗民居莫屬了,“楊阿苗民居是最精華最突出的”。
楊阿苗民居,坐落在鯉城區江南街道,是院落式閩南民居的典型。這座民居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完工,屬泉南“皇宮起”民居建筑。其規模龐大,布局嚴謹,工藝精巧,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在閩南的民居中,也是很少見的,是閩南傳統民居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南安蔡氏古民居也是不錯的代表性作品。黃金良說,此外南安“林路厝”也不錯。
【保護】開發利用閩南民居
姚洪峰認為:“如何保護要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來研究,希望能出臺相關地方法規來保護傳承人。”黃金良說,閩南民居也應得到開發與利用,只有相應的古建筑開發利用了,這項技藝與懂技藝的人才能有“用武之地”。
黃金良還建議,可以在一些專業技術學校開設相應課程?!昂罄^有人,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傳統技藝和民居?!?/p>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