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刻紙歷史悠久,始于唐,盛于宋。在泉州民間,每逢春節、元宵和喜慶的日子,家家戶戶剪紅刻翠,都要掛桃符,張古燈,窗戶門楣貼團花、粘紅箋,顯得古雅富麗,喜氣洋洋。但傳統的刻紙也僅限于此,比較簡單粗放,直到李堯寶的刻紙圖案問世,泉州刻紙在藝術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飛躍,從粗陋走向高雅和精細。李堯寶也因此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泉州民間手工藝,風格獨特、生機無限。
——李堯寶(國家級藝術大師)
李堯寶刻紙作品
李堯寶(1892-1983)出生于泉州涂門街龍會鋪棋盤園一個油漆畫及刻紙工藝世家。由于家學淵源、天賦和刻苦,李堯寶不但全面繼承了傳統的泉州刻紙技藝,而且汲取剪紙、堆塑、貼瓷、木刻、雕板、建筑、彩繪等藝術營養,創造性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遒勁細膩,線條極富韻律,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其作品有龍鳳、吉慶、博古、花鳥、交枝、人物等六大類別,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立意雋永,構圖完整,形象逼真,其風格典雅,出神入化,爐火純青,藝名喧騰。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的關心鼓勵和扶持下,李堯寶更是努力創作,并帶出一批十幾名學徒,還把刻紙技藝和料絲藝術相結合,創造出富麗堂皇的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李堯寶制作的“五星燈”及165個等邊三角形組成的“多角燈”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后選送出國展覽,李堯寶的作品歷年均被各級政府評為“優秀獎”、“創新獎”、“優秀傳統獎”或“一等獎”。
李堯寶刻紙作品構圖奔放自如,布局嚴密緊湊,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繁而不亂。造型新奇獨特,優雅秀麗,栩栩如生。刻工纖毫畢露,線條細膩婉轉,剛柔并濟。有的剛健挺拔,有的流暢利落,技法巧妙。畫面黑白對比強烈,虛實陰陽兼用,手法細膩,采用對稱、放射、連續,對角等形式。體現著優美、工整、清新、鮮明的獨特藝術風格。其龍鳳圖案富有個人特色。李堯寶刻的龍不下幾十種,龍體極為靈活多變,首尾呼應,張牙舞爪,刀勁挺拔,剛捷有力,形神兼備。李堯寶刻刀下的鳳凰有的飄飄欲飛,有的斜歇于牡丹叢中,畫面優美、清新,生動傳神。李堯寶刻紙圖案既有國畫白描的筆姿,又有刀刻挺拔的風味。他的博古圖案、交枝曲己圖案采用陰陽兼用的手法,形象造型古樸典雅,立意深遠,博古胄今,富有閩南地方特色。
李堯寶的刻紙料絲花燈具備無骨架、手工鏤刻紙板、手工三層疊彩繪、通體鑲嵌料絲等四要素,特別是“手工三層疊彩繪”是油漆畫的縮影,也是李堯寶刻紙料絲花燈的重要特色。1958年李堯寶制作的“勞動光榮燈”送往北京,向國慶十周年獻禮,花燈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黨和國家領導人還和李堯寶在燈下合影留念,李堯寶的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曾是國家饋贈外賓的禮品。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來泉州的國家政界要人或藝術界人士參觀了李堯寶刻紙后贊嘗不已,董必武題辭:“……意匠生新,能見其大,能傳其神。”郭沫若賦詩稱贊:“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得未有。”
李堯寶刻紙全面繼承了傳統的泉州刻紙技藝,并有突破性的創新和發展,歷史悠久,對泉州傳統刻紙有重要的影響。李堯寶創造性綜合運用描、剪、刻、剔等手法,刀法遒勁細膩,線條極富韻律,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李堯寶刻紙藝術的出現,使泉州刻紙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從粗陋走向高雅和精細,李堯寶也因此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李堯寶的刻紙、江加走的木偶頭、李碩卿的竹編、陳德良的通草花,是泉州工藝美術的領頭雁,婦孺皆知,名動公卿。李堯寶以其對刻紙藝術的繼承與發展成就躋身于國家級藝術大師之列。“剪紙(泉州〈李堯寶〉刻紙)”于2008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黃麗鳳 女,漢族,1968年11月出生,泉州人,著名刻紙大師李堯寶之孫女,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李堯寶刻紙代表性傳承人。1974年師從刻紙大師李堯寶,學習繪畫,擅國畫白描、花鳥寫意等,1976年跟李堯寶學刻紙,1978年開始學習花燈的制作技藝,1980年開始學習設計花燈、刻紙,深得祖傳刻紙刀法及傳統制燈技藝要領,繼承了李堯寶刻紙的獨特藝術風格。她從事刻紙、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刻制、設計三十多年,創作大量的刻紙、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參加泉州市歷年的元宵燈會和全國剪紙等大賽,頻頻獲獎。在家傳手藝的基礎上創新突破,設計了惠女、南音、泉州民俗等系列作品,深得社會好評。致力于李堯寶手稿資料的整理和保護,傳承李堯寶刻紙,與泉州六中合作,開辦李堯寶刻紙傳習班,并共同編撰校本課案。應邀為菲律賓、新加坡傳授剪紙技藝,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