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五祖拳同宗一源” 太極拳名家陳小旺來泉傳授太極拳
陳小旺造訪周焜民 五祖太極兩位名家品茗論武
據現存古譜記載,五祖拳包括五種拳法:“一達摩,二太祖,三羅漢,四行者,五白鶴”,有套路兩百余套,空拳、長短兵器自成系統,小套洗練僅十數步,大套繁復至百五六十技手。五祖拳精密而重實際,外形簡單易學,講究簡單實用,少花招,走中門,直截了當,有招拆招,連消帶打,各拳有各自的風格和獨到之處,但拳風近似,可以通學兼練,入門后易于舉一反三,這是五祖拳的獨特之處。三戰是南少林五祖拳之拳母,是學員初練之拳套、也是練到老的拳套。泉州有武諺“學拳三戰起,三戰練到死”,是真實的寫照,臺灣也有這樣的說法。五祖拳等南少林武術的典型特征是勢猛力實,實戰性強,無花草步;剛猛穩固,技手綿密,步馬結束,落地生根;沉肩插胛,氣運丹田;吞吐浮沉,固守待進;內外兼修,剛柔相濟,拳械兼備,體用結合。泉州城鄉節日盛行的“刣獅”表演,就是五祖拳的一種展示,它是集南少林武術與民間舞蹈為一體的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于1990年在泉州成立,拳友遍及四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周焜民編撰的《五祖門研究》于1998年5月正式出版,匯集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祖拳傳人和研究者的資料和文章,達40多萬字。如今,南少林文化與南音、南戲和閩南建筑并稱泉州“四南”,蜚聲海內外。
五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武術的重要拳種,受到南少林尚武之風的熏陶,歷史久遠,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祖拳等南少林武術還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梁,兩岸武術界有共同探尋其發展脈絡的共識。作為一種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文化現象,五祖拳與泉州南少林寺院、武術典籍、拳種、歷史源流和民間習俗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五祖拳等泉州南少林武術在泉州代代薪火相傳,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極強的傳統繼承性和凝聚力,拳友遍及四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祖拳”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周焜民 男,漢族,1945年4月出生,泉州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五祖拳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受父親啟蒙習武,1958年始隨父周炳江學習五祖拳,1961年進入泉州武術業余研究社深造,后轉益多師,師從戴火炎、林祺燕、張應祺、黃友泉、黃雨水學藝,得其悉心傳授,全面學習五祖拳械功法,掌握五祖拳三大流派之理論與技術。他拳械兼備,體用結合,功法拳理自成體系。積極搭建泉州武術與東南亞、日本、澳大利亞、歐美及港澳臺地區交流平臺,多次組織舉行國際、地區南少林武術研討會、五祖拳交流表演大會、日中演武大會、東南亞武術會演等武術交流活動。數十年致力于武術理論研究,編有《五祖門研究》《泉州太祖拳》《五祖拳譜》等書。后培養出了釋常定、姚道仰、釋常新、釋常學等五祖拳武術名家。其業跡收入《中國武術名人辭典》,中央、省、市和海外各種媒體多次報道。
蘇瀛漢 男,漢族,1945年11月出生,泉州永春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少林五祖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武術七段。1960年師承永春白鶴拳武術名家潘瑞蕩、鄭聯甲學習永春白鶴拳和中醫骨傷科。完整掌握永春白鶴拳的源流理論、功法、技術、套路,從事武術活動50多年,藝耕不輟,行醫授武,積極參加各級武術活動并多次獲獎。長年在永春授徒,先后在晉江、南安等地設館授徒,培養學員逾千人,其培養出的學生參加各級武術比賽均多次獲獎。長年致力于永春白鶴拳的研究、推廣和傳播工作,積極開展與日本、英國、瑞典、瑞士、美國、加拿大等歐美、東南亞國家和港臺地區的武術交流,并傳授永春白鶴拳。整理、出版《永春白鶴拳》,并收入《中華武術文庫》。有20多篇武術文章分別在《武林》、《中華武術》等刊物雜志發表或被轉載。
蔡金星 男,漢族,1952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武術六段。1965年學習五祖拳,師從五祖拳武術名家林春來。其武術動作簡練、步伐穩健、拳勢猛烈、勁力渾厚剛強,富有陽剛之美,傳承武術技擊要求:以靜待動、后發制人、以柔克剛、以速御遲、以虛擊實、以拙制巧。曾多次組織國際性的武術活動及賽事,參加泉州市海絲文化節武術專場演出,組團到馬來西亞義演,并到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舉辦五祖拳擂臺賽。多次在武林雜志發表武術專論。1980年從事武術教學,學生遍布國內外,參加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及創造五祖金剛拳吉尼斯紀錄等,取得較好成就。
傅賽容 女,漢族,1963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武術裁判,桃源育英武館館長。20世紀70年代初,師從南少林五祖拳武術名家林振祥學習五祖拳械。其拳法動作簡練,拳勢激烈,步法穩健靈活,勁力渾厚剛強。曾參加在泉州舉行的南少林五祖拳學術研討及現場表演,在泉州舉辦的國際南少林武術大賽中獲得金獎,在福建省民間傳統武術賽中榮獲三項一等獎,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傳統拳、械二等獎,參加了歷次在泉州舉行的國際武術交流,并出訪菲律賓。在《中國功夫》雜志發表五祖拳法文章。20世紀90年代開始授徒,其中吳英茹榮獲泉州市武術比賽拳術器械第一名。
林振祥 男,漢族,1947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武術六段,國際五祖拳九段,國家二級武術裁判。出身武術世家,1958年師從武術名家林丕菜、許馬應,學習五祖拳械,1964年師承泉州承天寺釋瑞吉,學習太祖拳與白鶴拳法,他注重功法訓練,擅長“搖身俊胛”功法。曾獲福建省武術觀摩賽一等獎,首屆農運會南拳第一名,多次參與國外、港澳臺武術團體交流,參加國際五祖拳聯誼總會武術交流表演,并參與泉州武術代表團出訪菲律賓。20世紀70年代初開館授徒,學生眾多,多名學生在國際、省、市武術大賽中得到金牌,曾參與編寫國際五祖拳聯誼總會規定拳并示范,在各武館學習規定拳套的學習班作教練。
常 定 男,漢族,1974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武術四段,現為泉州少林寺方丈。1989年出家于泉州崇福寺,師承元果長老,1990年師從周焜民習練南少林五祖拳,很快掌握五祖拳拳術、器械對練等,專長于太祖陸疊拳法及六門捆棒棍法。其五祖拳剛柔相濟,以剛為主,踢打摔拿四擊咸備,所有技手,皆寓攻守虛實之機,陰陽變化之法,組之為套路,拆解即為散技,堪稱南少林的上乘拳法。曾參加南北少林大會演獲一等獎,福建省演武大會一等獎,曾帶領少林寺武僧團參加南少林國際大賽榮獲金牌34塊,總數第一。還受邀組團出訪歐州、非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進行中華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教授南少林太祖拳,所教弟子2萬多人,遍布五大洲,成就頗豐。
黃清江 男,漢族,1927年5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家武術七段。1939年在泉州富美國術館拜武術名家邱衡煌、邱劍剛為師,習練南少林五祖拳械,熟悉拳術和刀、槍、劍、棍等器械的單練、對練套路二百多套。其五祖拳技手準確規范,技術內容全面,拳械套路豐富,動作簡練、節奏合理、拳勢威猛,剛勁有力。1964年曾獲全國南拳冠軍,并入選國家代表隊,出訪日本,曾參加福建省、全國武術觀摩比賽,獲得一等獎,2004年國際南少林武術大賽拳術、器械金龍獎。并曾出訪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1977年至今在家設點傳授南少林五祖拳拳械,并在南安、晉江等地開班傳授,學生數千名,遍布海內外,還整理、創編《五祖拳拳譜》一書。
徐清輝 男,漢族,1945年7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1959年師從戴火炎、林清潭、林其燕等武術名家,學習太祖拳、五祖拳,得五祖拳之深意,其拳術馬步緊小,技與密固、拳勢剛猛、尚短打,講求沉肩扣節,吞吐浮沉,在技擊上有較深厚的造詣。曾多次參加地區武術比賽獲獎,并獲(臺北)全球華人傳統武術交流大賽五祖拳金獎,多次受聘武術總教練,并拍攝、編制《國際五祖拳規定拳》光盤及圖冊,編制五祖拳武術教材(光盤)十六套,編寫泉州市中小學生五祖拳基礎教程,積極推動傳統武術進學校。歷年來授徒眾多,并受聘泉州少林寺武術總顧問兼總教練,傳授寺僧五祖拳拳械對練幾十套。
周盟淵 男,漢族,1944年出生,泉州石獅市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石獅僑鄉武術館館長,泉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自幼隨父周志強學習五祖拳法,1957年進入福建省武術集訓隊,承數代家傳,修練數十年來,比較全面掌握了五祖拳法,并繼承了獅子吼、搖身抖甲、達尊內養功法等五祖拳獨門技法,曾應邀參加全國、省武術觀摩比賽,榮獲一等獎。著手整理五祖拳法、棍法、拳理及技擊方法,整理出版《南少林五祖拳》《南少林五祖棍》等書,曾被國家體委評為“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的先進個人”。以醫研武,曾二次參加中國——泉州東南亞中醫藥學術研討會。開辦石獅市僑鄉武術館,廣泛傳教五祖拳,其學生蔡長慶、施宣輝、蔡經義等多次在全國、全省武術比賽及國際南少林武術比賽中榮獲佳獎,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莊昔聰 男,漢族,1957年8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1965年跟隨父親莊子深、兄莊昔賢學習少林羅漢拳、花拳和地術犬法,其羅漢拳具有以形為拳、以意為神、以氣催力、以關發氣、樸素明朗、動作緊湊、拳勢劇烈、剛勁有力等特點。曾獲得第三屆全運會南拳第七名、全國武術觀摩比賽優勝獎、一等獎、省武術比賽南拳冠軍和個人全能第一名等。1989年協同父親創辦泉州劍影武術館,1994年創辦泉州劍影武術學校。學員曾兩次獲得全國武術館校武術套路比賽團體第一名和多項個人冠軍,獲得武術之鄉武術套路比賽團體第一名,七次獲得省少兒武術比賽團體第一名,培養了黃光臨、郭文杰、蔡良蟬等優秀學員,榮獲全國首批先進武術“館”校稱號。并有《中國功夫操》《泉州武術的歷史與現狀探究》等論文、著作。
黃天祿 男,漢族,1929年8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際五祖拳九段。1943年跟隨邱劍剛、邱衡煌學習五祖拳,其空拳套路數十套,搏擊擒拿、對抗格斗皆精湛自如,器械會者十多種,尤擅長金雞獨立單刀、五祖棍及猛虎下山耙、刀槍對練、盾牌刀對棍等。曾參加全國武術比賽,獲省武術比賽一、二等獎,組織、帶領武術團體參加省、市、國家以及世界性武術比賽,代表泉州武協出訪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臺灣、香港地區。1951年起在泉州搬運公司傳授五祖拳及宋江獅陣,并任富美國術館教練,廣收門徒,舉辦武術訓練班,曾在晉江等地傳授五祖拳,到泉州少林寺傳播五祖拳、盾牌刀等傳統器械及對練,還參與首次整理編寫及傳授國際五祖拳規定拳。
盧義榮 男,漢族,1952年12月出生,泉州石獅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際五祖拳九段。1963年起跟隨石獅周志強、吳彥全全面習練五祖拳技藝,其拳法周身協調,步到手到,腰肩展轉,子午規正;功法正子午、明剛柔、知勁路、善行氣;心法練養并用,性命雙修。曾參加歷屆全國、省、市武術比賽獲獎和大型獅陣武術大匯演,隨團出訪菲律賓、日本,表演五祖拳、棍及對練,并曾參加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撰寫出版《五祖拳源流初探》《南少林五祖拳述真》《獅陣史略》等。1972年以來在石獅民間武館常年堅持習練和義務教學五祖拳,教帶學生一百余人,在石獅市盧厝村、沙美村兩村開展五祖拳獅陣武術訓練500余人,多次受邀傳教武術技藝和理論授課講座。
張曉峰 男,漢族,1972年7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國際五祖拳八段。1986年拜師泉州五祖拳名家蘇再福,學習南少林五祖拳,基本掌握南少林五祖拳的100多套拳術以及青龍大刀、開山耙、伏虎棍、龍旗、南槍、板凳等南派器械,并以傳統對練為基礎推出實用的傳統對抗技擊法。其拳法以中拳為主,硬攻硬打,并練就了以鐵砂掌為主的各種掌法和鐵臂功、抗打功、腿功等。曾參加全國、省、市武術比賽獲得殊榮,榮獲全國首屆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南拳冠軍,并多次出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創辦泉州市山外山國術館傳授五祖拳,傳藝至今有學生上萬人,并在市區六個幼兒園、五家小學開展南少林武術活動,參與組織編寫、訓練泉州市中小學生五祖拳基礎教程。
姚道仰 男,漢族,1966年10月出生,晉江永和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1982年在泉州崇福寺師從常清師習武,1983年師從周焜民習練南少林五祖拳拳械,掌握南少林五祖拳的基本拳術以及器械,并以傳統對練為基礎推出實用的傳統對抗技擊法。其演拳勢雄力猛,穩扎穩打,發力寸進,技手清楚,爆發力突出,尤以三戰十二、鉤鐮槍著稱。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運動會、錦標賽、武術交流大會,均獲一等獎,并多次出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進行武術交流。創辦晉江市和森道國術館傳授五祖拳技藝,并利用假期廣泛吸納校外學生傳授五祖拳技藝,傳藝至今有學生數百人,多次在各級武術比賽中獲得優秀的成績。
潘長安 男,漢族,1959年7月出生,永春縣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武術六段。1967年師從曾祖父潘孝德和先父潘興裕系統全面學習五祖拳拳械功法,后又師從林天瑞習練五祖拳,其五祖拳演練寸勁節力,實戰性強,剛勁沉實,舒展精細,拳械兼通,體用結合,功法拳理自成體系。曾于全國、省、市武術比賽及國際五祖拳賽事中屢次獲獎,多次出訪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及港澳地區,進行武術交流。數十年致力于整理白鶴拳技擊功法100個及五祖拳108步連環解法,多篇論文在海內外武術報刊發表,完成《永春五祖拳譜校釋》,并出版五祖拳專著《白鶴圣手》一書。2007年以來常年舉辦培訓班,培養出一批五祖拳人才,在各類賽事上獲得佳績,并推動五祖拳進入校園。
黃輝南 男,漢族,1949年11月出生,泉州豐澤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五祖拳八段。1960年隨其父黃雨水習練太祖拳術,1962年進入泉州市業余武術研究社師承林春來練習太祖拳術,1970年師從大淮村林丕菜師父修練五祖拳,學習五祖棍、單刀、耙等。后隨沉州村許媽應繼續深造五祖拳和跌打損傷正骨科。其五祖拳頭頂項強牙關切,兩肩墜、心胸守、兜前足、固膀胱,運功提五肚、提腸束氣,先松后緊、欲發先收、收發同力、五肢齊動,卸大椎、通中氣、尾閭務夾。曾多次榮獲省、市武術觀摩比賽、南少林武術爭霸賽、閩臺南少林傳統武術交流賽、海峽論壇武術賽等佳獎,2009年獲評《中國武術段位》六段,2010年授五祖拳八段。1983年開始收徒傳藝,先后授徒40人左右。
鄭慶勇 男,漢族,1961年7月出生,永春縣五里街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1973年師從爺爺鄭文存習武,學習白鶴拳的套路,習練長器械、鴛鴦雙刀、春秋大刀、鐵耙、棍等,勤學苦練,技藝頗精。其演練白鶴拳內剛外柔,氣沉丹田,以氣催勁,節節發力,技手嚴密,上下配合緊湊。曾參加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賽榮獲金獎,首屆海峽論壇“武術交流大賽”男子C組白鶴拳和器械類銀獎,泉州旅游節南少林傳授武術大會演南拳組一等獎,并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武術交流大會。收藏祖傳“永春白鶴拳”拳譜叢書、《白鶴拳》技藝基本章法等武術叢書10多套。1976年始先后在永春、仙游、尤溪辦武館傳教武術50多人,傳藝至今,在海內外授徒五千多人。
李景庭 男,漢族,1964年1月出生,泉州豐澤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少林武術代表性傳承人。1980年師承蘇應超習練長拳,1981年在大淮武館師從林振祥練武,習練五祖拳械、技擊、散打等,得其師真傳,精心研究五祖拳功法訓練,基本功扎實,其習練五祖拳動作簡練,拳勢激烈,勇猛剽悍,勁力渾厚剛強,尤對五祖拳上乘功法之搖身俊胛有獨到之處,演示過程體現淋漓盡致。曾參加泉州市武術精英賽獲南拳(五祖拳)徒手第二名、器械第二名,參加南少林國際武術大賽獲得南拳金獎,多次與國外武術團體交流,表演五祖拳、械,現任泉州大淮武館館長兼教練。1991年至今在泉州、晉江、南安一帶授徒傳藝近千人,多次帶領學生參加省、市、區武術比賽成績優異。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