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泉州、晉江民間由宋元以來僧、道普度超亡法事儀式衍變、發展起來的具有明顯宗教特征的地方戲曲劇種。因普度儀式最后一天的科儀中,有“打地下城”(即“破獄”)和“打天堂城”的科法和武術、雜技之藝能表演為標志而被稱之為“打城戲”。它不僅屬于中國戲曲門類的一種,而且它還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
據載,泉州開元寺自唐至宋,每年中元皆筑壇設醮,超度亡魂,寺僧則表演一些短小佛經故事,穿插雜耍技藝。約于1860年,已有七百余年道教活動史的晉江小坑園村,首次出現道士(俗稱“師公”)創建的打城戲班,俗稱“師公戲”,聘請提線木偶藝人口授《目連救母》等戲文。1905年,泉州開元寺僧組建“大開元”打城戲班,后又另組更具規模的“小開元班”,其演員基本為和尚。1920年小興源村道士組建以道士為演員的“小興元班”,兩班演出劇目及表演形式無大區別,分別被群眾稱之為“和尚班”和“道士班”。上世紀20年代后期,“小開元班”、“小興源班”在閩南地區產生一定影響,活動地點擴大到廈門、漳州和臺灣的臺北、基隆、嘉義及南洋島菲律賓等華人區,同時在泉州地區還出現十余個班社。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大多數班社均衰落。1952年,由泉州有關部門聚集各地打城戲藝人,組成專業性戲曲劇團——“泉音技術劇團”,后更名為“泉州市小開元劇團”。1960年正式批準為“國營泉州市打城戲劇團”。
《目連救母》是打城戲的經典劇目
耍鐃鈸是打城戲一絕,加上馴虎的搞笑情節,令觀眾叫好不斷。
打城戲20年前的演出老照片
泉州打城戲源起于道教祭祀活動,發展和成熟于道、佛僧人的法事表演。無論是內容與形式,都與宗教血脈相連,與民間民俗活動相依相存。打城戲的主要演出活動場所和生存環境依附著民間殯喪等法事活動,如“做功德”等,在這些活動當中,它既是一種戲劇表演,同時也是一種民間的宗教活動。
打城戲的表演以羅漢科舞為主,兼有提線木偶的若干表演特色,以武戲著稱,武打運用泉州南少林拳技。保存有大量民間的特技、雜耍、舞蹈,帶有很強的神秘性與獨特性,如演員的桌上翻跳功夫、疊羅漢、吃火吐火、吃紙拉腸、甩須、甩發、蚌舞、黑白鬼舞、叉舞、旗舞等,尤其是“開大籠”及用刀劈面、用剪刀刺眼和刀插肚、鋸腰等一些恐怖場面表演,既充滿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又有別于其他劇種,體現該劇種在宗教文化底蘊方面與眾不同。
打城戲的劇目,可分為宗教戲、歷史劇、武俠戲、傳統戲和新創戲等五個類型,《目連救母》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戲劇傳統劇目。打城戲的音樂唱腔由道情、佛曲和傀儡戲唱腔曲調(俗稱“傀儡調”)結合而成,成為別具一格的宗教韻味,為曲牌體,約有二百余調。曲牌的組合及應用大體與傀儡戲相近。打城戲的角色行當與泉州傀儡戲相同,僅分為生、旦、丑、北(凈)、雜五行,舞臺用語為泉腔閩南方言。
打城戲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影響廣泛,并曾應邀赴伊朗、日本、印度等國和臺灣地區參加戲劇節演出,普遍獲得好評。“打城戲”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吳天乙 男,漢族,1938年12月出生,泉州市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出身打城戲表演世家,父親吳萬圣系打城戲著名藝術家,1948年隨父學習打城戲唱、念等表演藝術,后師從打城戲知名藝人陳一同、曾火成學習“毯子功”“把子功”表演藝術,唱、做、念、打全面繼承。曾多次參加省、市會演并獲獎。在國營打城戲劇團解散后,與夫人黃鶯鶯自籌資金復辦打城戲劇團,培養80多名打城戲藝人。2003年率打城戲《目連救母》赴伊朗參加“第十二屆亞洲儀式藝術節”榮獲“金小丑”獎;2004年赴日本參加“中日韓”戲劇節;2007年赴印度參加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榮獲“潘查爾”大獎,并應邀赴臺北、宜蘭演出,打城戲的傳統藝術和特技表演,深受海內外觀眾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
洪球江 男,漢族,1921年8月出生,泉州晉江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1929年(8歲)起跟隨道士,后來又入戲班學藝,1952年參加泉州市泉音技術劇團,師從吳寶燦、吳萬圣、吳芬珍,唱、做、念、打全面繼承,擅長開城門、過地獄、吞火吐火、吃紙抽腸、人體倒立等特殊技藝,以武打為主。1956在打城戲劇團,主要扮演武生、花臉。曾為來我市訪問的日本、臺灣文化界人士作打城戲表演,獲得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1978年進入泉州市藝術學校任打城戲藝術專業教師,悉心傳授打城戲藝術。主動請纓,廣為收徒傳藝,培養新人,熱心關注打城戲的傳承。
黃鶯鶯 女,漢族,1941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出身戲劇世家,1954年參加“泉音技術劇團”,任演員,師從張鵬飛學藝,在唱、做、念、打上有一定造詣。曾榮獲泉州市戲曲會演演員獎,并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出席省青年聯合會。曾搶救排演傳統打城戲《目連救母》《良女試雷有聲》《收紅孩兒》等劇目,參加“中國南戲暨目連救母國際學術討論會”和“天下第一團”展演,被拍成打城戲專題紀錄片。并曾赴伊朗、日本、印度,我國臺灣等地區交流演出榮獲大獎,深受海內外專家學者贊譽。1990年與丈夫吳天乙自籌資金復辦打城戲劇團,先后吸收兩批新生,培養學員80多人,曾參加省“水仙花”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榮獲優秀新秀獎、新秀獎5人,并榮獲優秀輔導老師獎。
伍志新 男,漢族,1947年11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1960年入打城戲劇團,師從曾火成、洪球江,先后扮演打城戲的多個角色,掌握打城戲各種表演技藝,以武功技藝為主,掌握傳統戲曲中的把子功、毯子功、形體功等,對打城戲的獨門技藝“開城門”、“過地獄”、“吞火吐火”、“吃紙抽腸”等,運用自如,曾推動恢復排練演出打城戲《目連救母》片段。1971年打城戲解散后,入泉州高甲劇團當演員,先后在《大河謠》《大鬧花府》《廣澤尊王》《小刀會》及樣板戲等大戲中扮演角色。1993年受聘泉州藝校高甲班教師,曾傳授周杰俊、吳江福等學生“毯子功”、“把子功”、“形體”,2011年指導儲育江、吳江福學習武行、大花臉、美猴王等技藝,現均為高甲戲主要演員。
打城戲老戲新生 時隔5年“天下第一團”重登舞臺
2013年9月1日,泉州南音藝苑座無虛席,泉州市打城戲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復辦首場演出在這里舉辦。劇團共表演了三出折子戲,引得觀眾掌聲連連。打城戲集宗教、藝術、民俗為一身,作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歷史寶貴記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戴涵琦 攝)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早報記者 張素萍 潘登)8月26日,泉州摘下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桂冠,這里面有絢麗多彩的傳統戲曲文化的一份力量。
打城戲的知名度也許不及南音、梨園戲,但它卻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種,并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打城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為泉州也為中國戲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昨晚,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首場演出舉行,驚艷全場。
打城戲有著怎樣曲折而耀眼的歷程?劇團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打城戲這朵百年奇葩,如何在“文化之都”再度綻放?本期封面縱深為您講述。
打城戲并未曲終人散 時隔5年“天下第一團”重登舞臺
經典劇目《目連救母》
作為地方劇種之一,泉州打城戲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種。昨日,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首場演出在泉州南音藝苑舉行。這是號稱“天下第一團”的泉州打城戲劇團,在2008年解散后,重返舞臺。
昨晚7時,泉州南音藝苑里座無虛席,甚至過道都站滿了觀眾,還有不少戲迷專程從菲律賓趕來,也有戲迷從香港、南京等地趕來,爭睹打城戲的魅力。晚上8時,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舉行,泉州市文廣新局林育毅副局長高度評價了打城戲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天乙接牌時表示,“我一定要盡力恢復打城戲的傳統劇目,并記錄下來存入國家數據庫”。
首場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是《四海祝壽》,當飾演“羅漢”的演員們連續高難度空翻時,現場觀眾掌聲雷動;隨后是《目連救母》的一折《雙挑》,當演員使出打城戲絕活“擲鐃鈸”時,觀眾叫好聲連連……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達二三十次;演員謝幕時,全體觀眾起立,久久不愿離去。
泉州南音藝苑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據介紹,1990年,吳天乙和妻子黃鶯鶯組建民營泉州打城戲劇團。21世紀初,該團頻頻在國際舞臺上亮相,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為泉州也為中國戲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2008年1月,由于經營之困等因素,泉州打城戲劇團被迫解散。
多年來,在吳天乙等藝術家的癡情堅守下,打城戲終于迎來新的生機。獲悉消息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曲六乙特地發來賀信。他在信中說,打城戲是我國最具奇異特色的劇種,它產生于宗教祭祀儀式影響深遠,無論如何不能讓打城戲在我們這一輩消失。
泉州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在清中葉,從泉州、晉江一帶的僧道法事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在表演上,打城戲表演以武戲見長,拿手絕活包括桌上功夫、毯子功等多種帶雜耍性質的表演形式;音樂唱腔在道情、佛曲的基礎上,吸收提線木偶戲的傀儡曲調,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賀信選登
伊朗戲劇節上打城戲勝過日韓舞臺藝術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曲六乙:
在伊朗的戲劇節上,泉州打城戲的演出效果,壓倒了同場演出的日本、韓國舞臺藝術,獲得大會唯一的最高獎——金小丑獎。在日本的演出效果超出同場演出的印度、日本的戲劇藝術。我們應該支持打城戲的繼承和發展。
打城戲重登舞臺是我省戲曲界一大喜事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
打城戲重登舞臺,這是我省戲曲界的又一喜事!打城戲是福建乃至全國重要地方劇種之一,在海內外戲劇藝術界有很大影響。因其文化內涵豐富、樣貌獨特、價值珍貴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泉州打城戲傳習所的成立和天乙打城戲劇團的復辦,必將有利于打城戲的傳承、保存與發展,有利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民間文化作出突出的貢獻。
獨特戲種 打城戲百年享譽海內外
昔日打城戲《目連救母》劇照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 老一輩泉州人或許見過打城戲的一項絕技:表演時,舞臺上連壘七張桌子,由一位雙手、腋下、嘴部、頸部夾11個雞蛋的演員從桌頂翻身而下站在小板凳上。以往,這項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技往往作為打城戲的壓軸節目出場,場場引來驚呼連連。然而如今市民已經很難一睹絕技“真容”。
在過去的百余年里,泉州打城戲到底有著怎樣絢爛多姿的發展歷程?近日,泉州戲曲界人士詳述打城戲的百年興衰史。
吳天乙指導學員重新排練《目連救母》折子戲
起源
唯一宗教戲劇 百余年前有專業戲班
作為唯一宗教戲劇,泉州打城戲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打城戲是由宗教法事儀式演變而成,即一種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冤鬼的故事,俗稱“打地下城”;一種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冤鬼城,放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稱“打天堂城”。
據考證,法事儀式可遠溯至唐朝,清代史料有關于打城戲的文字記載。一百多年前,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在同治、光緒年間,曾在泉州見過打城戲的演出,并記載在其《畏廬瑣記——泉郡人喪禮》中。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先生,在海外文獻中發現了1877年和1894年的史料,分別記載兩位荷蘭人在廈門看到的打城戲表演——1877年,荷蘭漢學家兼人類學家高延在廈門看到臨時搭棚表演的目連戲,“表演者用他們的滑稽表演博得觀眾捧腹大笑”。
1860年,晉江永和鎮小坑園村的“興源班”,把法事儀式加以戲劇化,演變成搭棚表演的“打城戲”。1905年泉州開元寺的圓明和尚與超塵和尚組建“開元班”,演出劇目俗稱“和尚戲”。晉江興源班壯大后,經常活躍于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廈門、金門一帶,受邀上戲棚演出大型劇目《目連救母》、《李世民游地府》、《莊子戲妻》等。
打城戲劇照
輝煌
對棚演出較高低 七天七夜連臺大戲引轟動
吃紙拉腸、吃火吐火、毯子功、把子功、跳桌子……這些全國少有的表演,卻是打城戲征服觀眾的重要法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打城戲的黃金年代,泉州城內有數個活躍的戲班,南安洪瀨和原屬晉江縣轄的永寧等地也組建了打城戲班。
當時,泉州最出名的兩個戲班是晉江的“小興源班”和泉州的“小開元班”。由于都是未成年的小學員,就在原本的戲班名稱前各加了個“小”字。兩個戲班,藝術骨干都是青少年,各自冒尖的新秀可謂唱、做、念、打無不精到,在觀眾中皆享有聲譽,兩個戲班旗鼓相當。
競爭最激烈時,經常一個村莊邀請兩個戲班對棚演出。“面對面搭建兩個戲棚,戲班為了在這種當面‘打擂’中震住對方,往往上臺前就要想新花樣,琢磨出奇制勝的狠招。”泉州市戲劇研究所副所長黃錫鈞介紹,除對棚演出外,還有將戲棚分隔成左右兩個表演區,兩個戲班同時演同一劇目,如此演員表演技能高低,一目了然。
抗戰勝利后,海外僑胞陸續回鄉探親,打城戲盛極一時。1946年4月,晉江小興源班受邀到安海鎮演出《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經》、《目連救母》,一連演了七天七夜。這場演出轟動了整個閩南沿海地區,規模空前。“夜間,全安海燈火輝煌,每個地方都有戲班演出,大街小巷笙歌管樂,通宵達旦。”
從父輩繼承的打城戲,吳天乙希望能再傳承下去。
鼎盛
連獲國際大獎 獲封“天下第一團”
1952年,“興源班”和“開元班”兩大戲班合并,成立國有泉音技術劇團。1960年,劇團改名“泉州打城戲劇團”。為了適應時代,嫁接排演了不少現代戲,如《金沙江畔》、《烽火橋頭》、《焦裕祿》、《節振國》等。
“文革”時期,打城戲藝人四處飄零;1969年,劇團解散。改革開放后,泉州幾乎所有傳統劇種劇團都重新恢復,唯獨打城戲例外。1990年,從曾祖父開始四代習演打城戲的吳天乙,從泉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的職位上提前退休,“下海”興辦泉州打城戲劇團。
1992年,文化部曾舉辦了名為“天下第一團”(南北片)的全國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當時泉州打城戲劇團作為打城戲碩果僅存的一個劇團,也是全國唯一的民營劇團,參加了劇目展演,并獲得了“天下第一團”的名號。
2003年,劇團赴伊朗德黑蘭,榮獲“金小丑”獎!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員曲六乙描述:劇終,當目連從地獄中救出母親時,全場觀眾起立,爆發出激烈、持久的掌聲……一位著名藝術家走上舞臺,激動地握著演員的手說“真是太美了”。德黑蘭六家媒體盛贊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們認為打城戲《目連救母》展示了精湛的技藝和濃郁的民間傳奇色彩,以富于風趣、幽默的風光,闡釋了沉重的悲劇內涵……
隨后,劇團多次參加國際重大活動展演并斬獲大獎:2004年赴日本參加“第十一屆中日韓戲劇節”獲得高度評價,演員連續謝幕5次觀眾還不退場;2007年赴印度參加“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榮獲“潘查爾”大獎……
2008年,打城戲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市場等因素,泉州打城戲劇團于2008年1月解散。
1958年的泉州小開元打城戲劇團
■特寫
七旬夫妻檔 一生只為打城戲
提起打城戲,吳天乙和夫人黃鶯鶯是繞不開的人物。
今年76歲的吳天乙是打城戲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73歲的黃鶯鶯是泉州打城戲市級傳承人,兩人傾注畢生心血,只為搶救泉州打城戲這一珍稀劇種。如今,在社會各界的鼓勵下,年逾古稀的吳天乙和老伴黃鶯鶯再度“出山”,復辦泉州打城戲劇團。
吳天乙的家族,是泉州有名的打城戲世家。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吳永燎就開始辦打城戲班,傳到他已是第四代。父親吳萬圣是泉州鼎鼎有名的“小興源班”班主,吳天乙從小就跟著父親在戲班學習,耳濡目染之下,打城戲就在他年幼的心中生根發芽。時至今日,年少時觀看七天七夜大戲的記憶,仍歷久彌新,以至于有些打城戲的傳統劇目就是靠著這些記憶得以恢復。
正式踏入戲班那年,吳天乙8歲。他自幼“摸爬滾打”,苦練基本功。登臺表演時,吳天乙要從高空翻跟頭,甚至在空中表演,比如拿兩個圈子在空中套在腳上,一身夾十幾個雞蛋,翻下來時雞蛋必須不破,還得穩穩當當地踩在條凳上,而凳子下還躺著一個人。
老伴黃鶯鶯14歲加入劇團主攻武旦。多年的堅持,讓這對夫妻成為當時中青年一輩中最負盛名的演員。
“文革”后泉州幾乎所有劇團都復辦,除了打城戲。
打城戲參加華東匯演
1985年本社《泉州晚報》多次呼吁復辦打城戲劇團,國內文化界頗多人士鼓勵吳天乙“出山”。于是,他辭去泉州木偶劇團副團長職務,與老伴黃鶯鶯投入到復辦事宜。
因資金窘迫,他們拿出自己的房契,抵押貸款了2萬元。1990年2月,劇團復辦。半年后,首場演出《觀音收羅漢》幾乎爆滿,叫好聲不斷。然而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閱歷,表演功力較稚嫩,次年上半年僅演出20場。堅守過后終于迎來豐收,1992年一年演出200多場,劇團蒸蒸日上。
始料未及的是,當打城戲得到觀眾認可時,劇團卻陷入困境。經典劇目《目連救母》因“不吉利”被拒演,演出收入低,不少演員紛紛“跳槽”。幾經波折,劇團難以生存,于2008年1月宣布解散。但打城戲的未來一直是吳天乙難以放下的心頭大事。
擔心打城戲的珍貴資料流失,吳天乙在家里設立一個小型的打城戲陳列室。同時,他寫了一部《打城戲——閩南宗教戲劇的遺存》。正是這本尚未出版的書,讓臺灣的戲劇學教授王士儀走遍大江南北后,終于在他家中找到了保存完整的《蘿卜挑經》、《李世民游地府》等手抄劇本。
“老一輩老了,新一輩還沒成長起來,讓這么一門獨特的劇種消失,我有愧先人。”說到這里,吳天乙不免唏噓起來。
劇團雖解散,黃鶯鶯依然時常整理道具服飾。
吳天乙非常愛惜地將演出面具捧出櫥柜拭去灰塵
說起打城戲,年逾古稀的吳天乙渾身都是勁。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