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戲種 打城戲百年享譽海內外
昔日打城戲《目連救母》劇照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 老一輩泉州人或許見過打城戲的一項絕技:表演時,舞臺上連壘七張桌子,由一位雙手、腋下、嘴部、頸部夾11個雞蛋的演員從桌頂翻身而下站在小板凳上。以往,這項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技往往作為打城戲的壓軸節目出場,場場引來驚呼連連。然而如今市民已經很難一睹絕技“真容”。
在過去的百余年里,泉州打城戲到底有著怎樣絢爛多姿的發展歷程?近日,泉州戲曲界人士詳述打城戲的百年興衰史。
吳天乙指導學員重新排練《目連救母》折子戲
起源
唯一宗教戲劇 百余年前有專業戲班
作為唯一宗教戲劇,泉州打城戲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
打城戲是由宗教法事儀式演變而成,即一種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薩打開鬼門關,放出陰間冤鬼的故事,俗稱“打地下城”;一種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冤鬼城,放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稱“打天堂城”。
據考證,法事儀式可遠溯至唐朝,清代史料有關于打城戲的文字記載。一百多年前,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林紓在同治、光緒年間,曾在泉州見過打城戲的演出,并記載在其《畏廬瑣記——泉郡人喪禮》中。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先生,在海外文獻中發現了1877年和1894年的史料,分別記載兩位荷蘭人在廈門看到的打城戲表演——1877年,荷蘭漢學家兼人類學家高延在廈門看到臨時搭棚表演的目連戲,“表演者用他們的滑稽表演博得觀眾捧腹大笑”。
1860年,晉江永和鎮小坑園村的“興源班”,把法事儀式加以戲劇化,演變成搭棚表演的“打城戲”。1905年泉州開元寺的圓明和尚與超塵和尚組建“開元班”,演出劇目俗稱“和尚戲”。晉江興源班壯大后,經常活躍于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廈門、金門一帶,受邀上戲棚演出大型劇目《目連救母》、《李世民游地府》、《莊子戲妻》等。
打城戲劇照
輝煌
對棚演出較高低 七天七夜連臺大戲引轟動
吃紙拉腸、吃火吐火、毯子功、把子功、跳桌子……這些全國少有的表演,卻是打城戲征服觀眾的重要法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打城戲的黃金年代,泉州城內有數個活躍的戲班,南安洪瀨和原屬晉江縣轄的永寧等地也組建了打城戲班。
當時,泉州最出名的兩個戲班是晉江的“小興源班”和泉州的“小開元班”。由于都是未成年的小學員,就在原本的戲班名稱前各加了個“小”字。兩個戲班,藝術骨干都是青少年,各自冒尖的新秀可謂唱、做、念、打無不精到,在觀眾中皆享有聲譽,兩個戲班旗鼓相當。
競爭最激烈時,經常一個村莊邀請兩個戲班對棚演出。“面對面搭建兩個戲棚,戲班為了在這種當面‘打擂’中震住對方,往往上臺前就要想新花樣,琢磨出奇制勝的狠招。”泉州市戲劇研究所副所長黃錫鈞介紹,除對棚演出外,還有將戲棚分隔成左右兩個表演區,兩個戲班同時演同一劇目,如此演員表演技能高低,一目了然。
抗戰勝利后,海外僑胞陸續回鄉探親,打城戲盛極一時。1946年4月,晉江小興源班受邀到安海鎮演出《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經》、《目連救母》,一連演了七天七夜。這場演出轟動了整個閩南沿海地區,規模空前。“夜間,全安海燈火輝煌,每個地方都有戲班演出,大街小巷笙歌管樂,通宵達旦。”
從父輩繼承的打城戲,吳天乙希望能再傳承下去。
鼎盛
連獲國際大獎 獲封“天下第一團”
1952年,“興源班”和“開元班”兩大戲班合并,成立國有泉音技術劇團。1960年,劇團改名“泉州打城戲劇團”。為了適應時代,嫁接排演了不少現代戲,如《金沙江畔》、《烽火橋頭》、《焦裕祿》、《節振國》等。
“文革”時期,打城戲藝人四處飄零;1969年,劇團解散。改革開放后,泉州幾乎所有傳統劇種劇團都重新恢復,唯獨打城戲例外。1990年,從曾祖父開始四代習演打城戲的吳天乙,從泉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的職位上提前退休,“下海”興辦泉州打城戲劇團。
1992年,文化部曾舉辦了名為“天下第一團”(南北片)的全國稀有劇種優秀劇目展演。當時泉州打城戲劇團作為打城戲碩果僅存的一個劇團,也是全國唯一的民營劇團,參加了劇目展演,并獲得了“天下第一團”的名號。
2003年,劇團赴伊朗德黑蘭,榮獲“金小丑”獎!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員曲六乙描述:劇終,當目連從地獄中救出母親時,全場觀眾起立,爆發出激烈、持久的掌聲……一位著名藝術家走上舞臺,激動地握著演員的手說“真是太美了”。德黑蘭六家媒體盛贊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他們認為打城戲《目連救母》展示了精湛的技藝和濃郁的民間傳奇色彩,以富于風趣、幽默的風光,闡釋了沉重的悲劇內涵……
隨后,劇團多次參加國際重大活動展演并斬獲大獎:2004年赴日本參加“第十一屆中日韓戲劇節”獲得高度評價,演員連續謝幕5次觀眾還不退場;2007年赴印度參加“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榮獲“潘查爾”大獎……
2008年,打城戲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由于市場等因素,泉州打城戲劇團于2008年1月解散。
1958年的泉州小開元打城戲劇團
■特寫
七旬夫妻檔 一生只為打城戲
提起打城戲,吳天乙和夫人黃鶯鶯是繞不開的人物。
今年76歲的吳天乙是打城戲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73歲的黃鶯鶯是泉州打城戲市級傳承人,兩人傾注畢生心血,只為搶救泉州打城戲這一珍稀劇種。如今,在社會各界的鼓勵下,年逾古稀的吳天乙和老伴黃鶯鶯再度“出山”,復辦泉州打城戲劇團。
吳天乙的家族,是泉州有名的打城戲世家。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吳永燎就開始辦打城戲班,傳到他已是第四代。父親吳萬圣是泉州鼎鼎有名的“小興源班”班主,吳天乙從小就跟著父親在戲班學習,耳濡目染之下,打城戲就在他年幼的心中生根發芽。時至今日,年少時觀看七天七夜大戲的記憶,仍歷久彌新,以至于有些打城戲的傳統劇目就是靠著這些記憶得以恢復。
正式踏入戲班那年,吳天乙8歲。他自幼“摸爬滾打”,苦練基本功。登臺表演時,吳天乙要從高空翻跟頭,甚至在空中表演,比如拿兩個圈子在空中套在腳上,一身夾十幾個雞蛋,翻下來時雞蛋必須不破,還得穩穩當當地踩在條凳上,而凳子下還躺著一個人。
老伴黃鶯鶯14歲加入劇團主攻武旦。多年的堅持,讓這對夫妻成為當時中青年一輩中最負盛名的演員。
“文革”后泉州幾乎所有劇團都復辦,除了打城戲。
打城戲參加華東匯演
1985年本社《泉州晚報》多次呼吁復辦打城戲劇團,國內文化界頗多人士鼓勵吳天乙“出山”。于是,他辭去泉州木偶劇團副團長職務,與老伴黃鶯鶯投入到復辦事宜。
因資金窘迫,他們拿出自己的房契,抵押貸款了2萬元。1990年2月,劇團復辦。半年后,首場演出《觀音收羅漢》幾乎爆滿,叫好聲不斷。然而由于學生缺乏生活閱歷,表演功力較稚嫩,次年上半年僅演出20場。堅守過后終于迎來豐收,1992年一年演出200多場,劇團蒸蒸日上。
始料未及的是,當打城戲得到觀眾認可時,劇團卻陷入困境。經典劇目《目連救母》因“不吉利”被拒演,演出收入低,不少演員紛紛“跳槽”。幾經波折,劇團難以生存,于2008年1月宣布解散。但打城戲的未來一直是吳天乙難以放下的心頭大事。
擔心打城戲的珍貴資料流失,吳天乙在家里設立一個小型的打城戲陳列室。同時,他寫了一部《打城戲——閩南宗教戲劇的遺存》。正是這本尚未出版的書,讓臺灣的戲劇學教授王士儀走遍大江南北后,終于在他家中找到了保存完整的《蘿卜挑經》、《李世民游地府》等手抄劇本。
“老一輩老了,新一輩還沒成長起來,讓這么一門獨特的劇種消失,我有愧先人。”說到這里,吳天乙不免唏噓起來。
劇團雖解散,黃鶯鶯依然時常整理道具服飾。
吳天乙非常愛惜地將演出面具捧出櫥柜拭去灰塵
說起打城戲,年逾古稀的吳天乙渾身都是勁。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