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戲老戲新生 時隔5年“天下第一團”重登舞臺
2013年9月1日,泉州南音藝苑座無虛席,泉州市打城戲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復辦首場演出在這里舉辦。劇團共表演了三出折子戲,引得觀眾掌聲連連。打城戲集宗教、藝術、民俗為一身,作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歷史寶貴記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戴涵琦 攝)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早報記者 張素萍 潘登)8月26日,泉州摘下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桂冠,這里面有絢麗多彩的傳統戲曲文化的一份力量。
打城戲的知名度也許不及南音、梨園戲,但它卻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種,并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打城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為泉州也為中國戲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昨晚,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首場演出舉行,驚艷全場。
打城戲有著怎樣曲折而耀眼的歷程?劇團背后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打城戲這朵百年奇葩,如何在“文化之都”再度綻放?本期封面縱深為您講述。
打城戲并未曲終人散 時隔5年“天下第一團”重登舞臺
經典劇目《目連救母》
作為地方劇種之一,泉州打城戲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種。昨日,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暨泉州打城戲劇團首場演出在泉州南音藝苑舉行。這是號稱“天下第一團”的泉州打城戲劇團,在2008年解散后,重返舞臺。
昨晚7時,泉州南音藝苑里座無虛席,甚至過道都站滿了觀眾,還有不少戲迷專程從菲律賓趕來,也有戲迷從香港、南京等地趕來,爭睹打城戲的魅力。晚上8時,泉州打城戲市級傳習所掛牌儀式舉行,泉州市文廣新局林育毅副局長高度評價了打城戲的藝術和歷史價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吳天乙接牌時表示,“我一定要盡力恢復打城戲的傳統劇目,并記錄下來存入國家數據庫”。
首場演出的第一個劇目是《四海祝壽》,當飾演“羅漢”的演員們連續高難度空翻時,現場觀眾掌聲雷動;隨后是《目連救母》的一折《雙挑》,當演員使出打城戲絕活“擲鐃鈸”時,觀眾叫好聲連連……一個多小時的演出,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達二三十次;演員謝幕時,全體觀眾起立,久久不愿離去。
泉州南音藝苑座無虛席,掌聲雷動。
據介紹,1990年,吳天乙和妻子黃鶯鶯組建民營泉州打城戲劇團。21世紀初,該團頻頻在國際舞臺上亮相,屢次斬獲國際大獎,為泉州也為中國戲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2008年1月,由于經營之困等因素,泉州打城戲劇團被迫解散。
多年來,在吳天乙等藝術家的癡情堅守下,打城戲終于迎來新的生機。獲悉消息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文化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曲六乙特地發來賀信。他在信中說,打城戲是我國最具奇異特色的劇種,它產生于宗教祭祀儀式影響深遠,無論如何不能讓打城戲在我們這一輩消失。
泉州打城戲又名法事戲、和尚戲、道士戲,是在清中葉,從泉州、晉江一帶的僧道法事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起來的戲曲劇種。在表演上,打城戲表演以武戲見長,拿手絕活包括桌上功夫、毯子功等多種帶雜耍性質的表演形式;音樂唱腔在道情、佛曲的基礎上,吸收提線木偶戲的傀儡曲調,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賀信選登
伊朗戲劇節上打城戲勝過日韓舞臺藝術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委員曲六乙:
在伊朗的戲劇節上,泉州打城戲的演出效果,壓倒了同場演出的日本、韓國舞臺藝術,獲得大會唯一的最高獎——金小丑獎。在日本的演出效果超出同場演出的印度、日本的戲劇藝術。我們應該支持打城戲的繼承和發展。
打城戲重登舞臺是我省戲曲界一大喜事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
打城戲重登舞臺,這是我省戲曲界的又一喜事!打城戲是福建乃至全國重要地方劇種之一,在海內外戲劇藝術界有很大影響。因其文化內涵豐富、樣貌獨特、價值珍貴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泉州打城戲傳習所的成立和天乙打城戲劇團的復辦,必將有利于打城戲的傳承、保存與發展,有利于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民間文化作出突出的貢獻。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