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飾是古代百越遺俗與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種文化在互相碰撞交融的過程中不斷演繹而形成的服飾民俗文化。據崇武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地表采集到的陶片紋飾有籃紋、繩紋、斜線紋、云雷蚊和附加堆紋等,證實惠安女服飾有著古代閩越族的遺存信息。民間傳說惠東人是閩南十八峒、蝴蝶峒的后裔,蝴蝶是其原始的族徽和崇拜對象,惠安女服飾色彩框架的形成就源自遠古百越祖先蝴蝶族徽和圖騰的崇拜。惠安女長期居住生活在崇武、小岞兩個半島的海岬邊域,保留著特別的生活習俗,故惠安女服飾在色彩視覺效果上與自然環境十分和諧,保留了海洋文化的深深烙印。
休漁期里,泉州漁民利用這一時機修補漁船和漁網,準備在休漁結束后再次揚帆出海。圖為在惠安崇武大岞漁港,勤勞的惠安女忙著修補漁網。(陳燕陳小陽 攝)
惠安女服飾整體樣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漸趨成熟,明末清初惠安女服飾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特別老年人的服飾顏色都以黑色調為主,其它紅、藍、綠只在裝飾上運用少許。20世紀20年代起,惠安女服飾的色彩開始與漢族人群形成了一定的差異,黑、紅、藍、綠、銀灰成了這個時期的主色調,具有十分和諧的搭配效果。至五六十年代,使用黃斗笠、花頭巾和塑料手工藝品如褲帶、涼鞋等,色彩產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進入七八十年代,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變化達到鼎盛時期,婦女的服飾更為講究,每件飾品都是精雕細刻。
當地婦女盛裝上街
惠安女服飾款式奇異,裝飾獨特,色彩協調,融民族、民間、地方和環境的特征于一體,既有少數民族的特點,又具有地方特色。惠安女服飾造型的基本特征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惠安女的服飾組合造型美觀、注重比例,適合自身體形,即衣短褲長、緊束的上衣、寬暢的褲腳,符合上緊下松的視覺藝術,是漢民族服飾中最具視覺沖擊力的個性服飾。惠安女服飾發展到如今,其固有的色彩主框架仍然是“黃頭笠、黑綢褲、藍上衣”這種顯明的象征色彩。黃、黑、藍、綠組成了惠安女服飾的主色調,它在色彩學的配搭上又有和諧、鮮明的整體效果。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