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燈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精品,每逢元宵佳節,泉州滿街精燈薈萃,爭奇斗艷。泉州的元宵節催生出泉州花燈,泉州花燈紅火了泉州的元宵夜。
泉州花燈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續至今。據南安豐州傅姓、黃姓族譜記載:唐僖宗年間,傅實以尚書左仆射銜帶兵入閩,駐于武榮,在桃源建唐王宮,按長安結燈的禮儀祝圣天子萬年,于是有了桃源點燈的開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載有“泉州花燈品種色色俱全”;明代謝肇淛所著《五祖俎》中寫道“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明代張岱著的《陶庵夢記》曾記載杭州撫臺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知縣顧人精制花燈,并夸其燈“窮工極巧”;乾隆版《泉州府志》記載,古代花燈“周圍燈火,緣以練錦,綴以流蘇,鼓鳴于內,鐘應于外”,“燈火三層,蘸沉檀其上,香聞數里矣!”史書的記載說明斯時的泉州元宵夜的花燈盛況、泉州花燈品種之豐富及工藝之精湛已聞名遐邇。
作者:東亞文化之都
作者:臺南市文化協會
作者:泉州市文廣新局
作者:泉港區人民政府
明清時期玻璃制造業發展,工匠們把玻璃抽成絲,泉州人叫這種玻璃絲為“料絲”。一些彩扎藝人把“料絲”用到花燈制作工藝中,清代陳葆堂的《溫陵歲時記》提到“或以五色紙、或以料絲、或以通草,作人物魚蟲,燃以寶炬?!边@便是明清時泉州有料絲燈之明證。清朝末年,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1892-1983),承繼家傳刻紙工藝,吸收古典圖案紋樣,獨創李堯寶刻紙圖案,并把這種精湛的刻紙技藝應用到料絲燈造型圖案中,創作出精美絕倫的刻紙料絲燈,光彩奪目,高貴典雅,使泉州花燈制作工藝和藝術含量產生重大飛躍。
2014年元宵泉州燈會正式亮燈美食、花燈兩不誤。(記者石勇 攝)
一輛自行車形狀的特色花燈非常引人注目。(記者石勇
攝)
眾多市民冒雨看花燈。(記者石勇
攝)
眾多市民冒雨看花燈。(記者石勇
攝)
美食、花燈兩不誤。(記者石勇 攝)
有馬的花燈最受歡迎。(記者石勇
攝)
中韓日花燈很受市民歡迎,紛紛拍照留念。(記者石勇
攝)
泉州花燈按造型結構分,有人物燈、動物燈、雙喜燈、八結燈、卷書燈、芭蕉燈、蓮花燈、關刀燈、宮燈、花籃燈、花瓶燈、無骨燈、錫雕元宵燈、繡房燈(包括寶蓮燈、玉筆燈)、走馬燈、拉提燈等多種款式。論其裝飾功能,則有座燈、掛燈、水燈、提燈四種。座燈體積龐大、氣勢宏偉、造型美觀、燈光明亮、設機關走馬活動景、山水花草燈和亭臺樓閣燈,有的更集光、聲、電動于一體,遠觀近看皆宜,結鰲山燈就屬這種燈。掛燈做工精細、色彩鮮艷、圖案優美、形態多姿,刻紙料絲燈和針刺無骨燈多屬掛燈。水燈制作時采用防水材料,造型獨特,安放在水面上,倒映水中,光彩琉璃。提燈,即元宵夜小孩子上街提著的孩兒燈,或模仿十二生肖動物形象,小巧玲瓏、星星點點、妙趣橫生。
按制作工藝分,泉州花燈有彩扎燈、刻紙燈、針刺無骨燈三類。彩扎花燈的式樣豐富,顏色艷麗,是一種最常見的花燈,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花燈。由泉州刻紙大師李堯寶首創的刻紙燈不用骨架,全是用刻好圖案的紙板拼成,故叫刻紙燈,之后這些鏤空的圖案內鑲上玻璃絲,便成了聞名遐邇的刻紙料絲燈。針刺無骨燈全是用鋼針把圖案刺出密密麻麻的針孔,再把針孔圖案紙塊面粘拼成燈,光源從針孔中透出,顯得玲瓏剔透。泉州花燈造型美觀,工藝精湛,透光性好,光彩奪目,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
泉州花燈起于唐代,盛于宋、元,泉州花燈是泉州鬧元宵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人們沐浴在祥和瑞氣之中,祈望新年行好運的訴求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悠久,在泉州花燈傳承、發展史上歷代民間花燈藝人起著引領款式新潮流和工藝創新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沒。泉州花燈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它集雕刻、繪畫、書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獨有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而區別于全國各地的花燈,與傳統彩扎花燈共同組成泉州花燈系列,獨樹一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以及廣泛的裝飾實用價值。泉州花燈曾先后在臺灣地區,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舉辦過大型花燈展,廣受歡迎,深得好評。特別是一些華人居住國,每年都有華僑商家訂制泉州花燈,在異地他鄉慶祝元宵節或中秋節?!叭莼簟庇?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李珠琴
女,漢族,1941年生,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自幼跟隨父親李堯寶學習繪畫、刻紙、制燈等技藝。1957年,到工藝美術廠當學徒,學習刻紙以及無骨刻紙料絲花燈設計、制作技藝,基本掌握了純手工制燈、刻紙工藝。擅長花燈傳統制作,代表作品有《繡球》《雙龍戲珠》《玉簪燈》等。其“無骨刻紙料絲燈”更是別樹一幟,造型美觀、形式多樣、品種繁多。從藝幾十年來,設計出上百種形象各異的刻紙圖案和造型優美的料絲花燈,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展覽,廣獲好評。授藝于李嬋娟、黃麗鳳,使其能全面深入掌握專業技藝,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展覽并獲獎。她還收集整理李堯寶遺留的大量花燈草稿和作品實物,編輯出版了《李堯寶刻紙選集》。
蔡炳漢
男,漢族,1929年9月至2012年11月,福建泉州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燈彩(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擅長針刺無骨燈制作,自成一系,獨具特色。他從小耳濡目染泉州民間藝術,1953年畢業于福建師院藝術專修科,在后來的工作中,不斷鉆研、自學花燈技藝。1978年起,他首創《無骨花燈》,增加了泉州花燈的新品種,還利用空氣對流原理制作了動感強的《游魚燈》,參加歷年泉州元宵花燈展,受到了廣泛贊譽。其代表作品還有:《眾星拱月》《春光一品》《吳宮春曉》等。多次參與國內外大型展覽,榮獲眾多獎項,并曾赴菲律賓、新加坡,我國臺灣鹿港等地區制作花燈參加展覽,部分作品作為禮品選送法國、日本、加拿大等國。授藝于蔡聰惠、吳冬霞、駱伯霖、郭毅弘,并到泉州藝校美術班授藝,著手整理“無骨針刺燈”的基本結構及制作方法,作為學校教材留給后人。
曹淑貞
女,漢族,1952年3月出生,泉州人,花燈工藝師,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1966年進泉州工藝美術公司為學徒工,師承已故花燈藝人陳天恩,運用人物、動物彩扎于花燈制作中,擅長扎制“人物彩扎花燈”。她運用染制、電動、加工等技藝,使制作的花燈層次分明,色澤豐富,又增加真實感。曾制作花燈參加歷屆泉州元宵花燈展,并屢獲獎項,其代表作有彩扎“立體花籃燈”,入選200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先后為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及中東地區、我國臺灣等地制作多批花燈,2004年,中央電視臺四套曾作專題報道。開辦花燈制作中心,傳授制作技藝于曹氏家族成員,現有能獨立花燈制作者20多人。2004年應邀前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授藝,培訓花燈制作學員60多人。
許謙慎
男,漢族,1942年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考入原泉州工藝美術社,師從李堯寶學習刻紙和料絲花燈制作,學藝期間得師傅真傳進步快,得到領導、師傅及同事好評。精通刻紙、制圖、刻工,工具及材料的應用熟練自如。擅長料絲花燈制作工藝,從設計、制圖、彩繪均能獨立創作,并對新材料創新及應用。自1987年以來,年年制作花燈參加歷屆全市花燈展覽,多次獲獎。曾隨團赴臺灣鹿港,舉辦泉州傳統花燈展,其花燈作品并赴新加坡、加拿大、菲律賓、馬來西亞,及臺灣金門等國內多個地市參展,均獲得好評。作品并參加杭州西湖博覽會,榮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銅質獎。授藝于兒子許經宇、許經洲,熱心于泉州花燈的傳承和宏揚。
陳曉萍
男,漢族,1958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深得其父手傳技藝,1965年學會扎制花燈技藝的精髓——扎圓圈,1971年,跟隨林聰權學習花鳥畫以及金石篆刻,1980年師承彩扎師傅楊長生學習刻紙技藝,擅長扎制獅、龍燈、各種動物生肖燈、人物燈等造型各異的彩扎掛燈、座燈。其制作的花燈造型逼真、姿態傳神、民族特色濃、透光性強。他在繼承傳統中力求創新,把刻紙、料絲、針刺手法及電子、遙控、光導纖維等新技術綜合運用于花燈制作中,使古老花燈更加絢麗多彩。其花燈作品曾參加市歷屆燈展,均獲佳獎,并曾選送日本、美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北京、臺灣等地區參展,受到好評。在泉州“喜慶”公司傳授花燈制作技藝,弟子多人。
陳麗玲
女,漢族,1962年6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祖父陳克己、父親陳昌土均為泉州民間工藝名人,受家族傳承影響,1977年師從父親陳昌土,學習花燈紙藝制作,1979年在泉州工藝美術公司學習許多繪畫技藝,精通刻紙無骨燈、針刺無骨燈和篾骨燈的制作,并善于將刻紙燈、針刺燈兩種技藝相結合,在繼承花燈傳統技藝的同時,對花燈設計和材質進行大膽創新,其制作的花燈透出時代的特色,粗獷中帶有細膩,大氣中透出溫婉。其花燈作品多次參展元宵泉州燈會獲獎,并到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和臺灣地區參展,得到海內外好評?,F自辦一個花燈制作工場,從事花燈制作,悉心教授學徒,深入淺出傳授美學知識和花燈制作技藝,培養了多名花燈制作藝人。
吳祖祥
男,漢族,1956年8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1976年師從兄長吳祖贊學習花燈制作技藝,能制作各種不同類型的花燈,并將新材料新工藝相結合,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把泉州花燈工藝成功應用于大型燈組,獨創了近百種工藝花燈和電轉花燈燈型,擅長彩扎燈、大型組合燈、刻紙燈等設計制作及大型燈展場地的布置等,作品多次在日本、美國、荷蘭等國家和香港、臺灣地區展出,廣獲好評,并先后為福州、廣東、貴州、安徽、新疆、哈爾濱等三十多個省市設計和制作花燈,獲得多項獎,曾參加市歷屆花燈展屢獲佳獎。2006年創辦了福建省泉州華祥花燈制作有限公司,傳授花燈制作技藝給600多個學徒,培養了林亞瓊、吳智、吳勇等花燈制作藝人。
楊 銘
男,漢族,1961年3月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受母親吳瓊瑜制作花燈絕活的影響,從小便自扎花燈當玩具玩,1972年師從泉州民間花燈彩扎工藝師蘇培金學習花燈彩扎技藝,很快就可獨立制作各種類型的花燈。其制作的花燈創意勝人一籌,造型精巧別致,構圖效果美觀,色彩搭配合理,在傳統花燈彩扎技藝的基礎上,融入新科技和新材料,注意聲、光、電的有機結合,透光度好,觀賞性強,富有時代感。其作品在歷屆市元宵燈展中多次獲獎,并選送遠赴歐美、東南亞等國和港澳臺地區參展,多次作為民間工藝師赴國外或其他地區展示花燈制作技藝,進行文化交流。耐心施教,細心傳授,示范教學,客串講課,已將花燈彩扎技藝傳授數百人。
林守明
男,漢族,1947年3月出生,泉州市鯉城區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父親林宗棟一生喜歡畫畫、雕刻,制作簡易的花燈。小時候,在父親身邊看他刻龍頭,畫龍頭,做花燈,耳濡目染,對制作工藝品有了初步興趣。1963年到工藝公司竹編廠當學徒,工余時間到采扎工藝廠看陳天恩師傅做花燈,留心觀察,偷學花燈制作,并開始研究制作花燈,在實踐中,不斷鉆研、改進、創新,制燈技藝也不斷得到提高。其制作的刻紙料絲燈首創安裝節日燈,五彩光閃爍、光彩奪目,制作的針刺無骨花燈,造型美觀,透光度好,色彩多樣,多次得獎。其作品還銷往港、澳、臺地區,深受海外僑胞好評。他重視泉州花燈技藝的傳承,悉心傳藝于林偉忠、翁劍虹,成績突出。
李嬋娟
女,漢族,1967年1月出生,泉州市鯉城區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出生于工藝美術世家,1975年隨外公李堯寶、后又隨母親李珠琴學習繪畫,1979年學習刻紙、料絲花燈制作技藝,深得祖父李堯寶真傳,1981年初步掌握家傳的李堯寶繪畫風格,1983年專職研究刻紙、料絲花燈的設計、制作技藝,掌握了李堯寶制作無骨刻紙料絲花燈的“三性、四要素”和純手工制燈與刻紙工藝,并不斷地創作創新,曾設計出上百種形象優美的刻紙圖案和造型優美的料絲花燈。作品曾參加省、市展覽,廣受好評,屢次獲獎。積極參加相關公益活動,展示花燈制作技藝,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后繼人才,已傳藝帶徒3人。
林偉忠男,漢族,1974年3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花燈代表性傳承人。1994年在工藝廠工作期間,利用工余時間跟隨父親林守明學做花燈,得其父技藝真傳,1996年開始幫父親制作花燈,漸漸地掌握了制作花燈的技能,已能制作一些檔次高的刻紙料絲花燈、針刺無骨花燈、各種各樣的造型座燈、卡通造型燈等,其制作的刻紙料絲花燈集繪畫、雕刻、燈光、數學幾何、物理力學、料絲折射藝術于一體,形成獨特的風格;設計制作的針刺無骨花燈造型獨特,透光度好、色彩鮮艷。曾參加歷屆泉州元宵燈會,獲得最佳花燈獎、最佳創意獎、優秀制作獎、優秀作品獎等獎項,獲得泉州花燈界好評,2009年其制作的針刺子母燈獲省第五屆“爭艷杯”大賽金獎。已傳授黃婷婷、陳緊治、謝樹梅制燈技藝,并指導翁劍虹全面掌握花燈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