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布袋木偶戲,即泉州地區南派布袋戲、掌中木偶戲,臺灣稱為南管布袋戲,以泉腔演唱,有別于唱北調的漳州北派布袋戲(臺灣稱為白字布袋戲)。1951年7月,南派布袋戲定名為掌中木偶戲,是我國木偶戲中的稀有劇種。
晉江布袋木偶戲
晉江布袋木偶戲在美國演出,演員與當地泉州籍華僑合影。
南派布袋戲流行于閩南地區,其源頭可追溯到晉代《拾遺記》及五代《化書》、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記載。明中葉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戲興起與發展時期,民間傳說和《臺灣通志》稱,布袋戲興起于明嘉靖間(1522-1566年),創始人為后來被譽為“戲狀元”的梁炳麟。清道光(1830年)《晉江縣志》卷七十二“風俗志”載:“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說明當時泉南一帶流行布袋戲演出。清道光年間泉屬諸縣的布袋戲演出已經相當的盛行,并跨海傳至臺灣。清末,晉江等地的布袋戲演出非常的活躍,并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如李克茶、同安梭等著名藝人。道光末年李克茶創辦了“金永成”布袋戲班(即1953年成立的晉江潘徑布袋戲劇團的前身,1978年改名為晉江縣掌中木偶劇團,即現在的晉江市掌中木偶戲劇團),他與同安梭等5位藝人還被觀眾譽為“六才子”。《中國木偶藝術》一書記載“清代道光中葉,臺灣布袋戲由福建泉州傳入”的史實。清末民初,泉屬各縣一些著名的布袋戲班社紛紛興起,如清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民國時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戲班幾乎遍及全縣。但至中國成立前夕,由于經濟衰退,泉屬諸縣的布袋戲班社處境維艱。新中國成立后,南派布袋戲獲得了新生,創辦了公辦劇團。晉江等縣還組織挖掘、記錄了200多個布袋戲劇目和音樂曲牌,使布袋戲傳統文化遺產得到了必要的保護。
晉江布袋木偶戲劇目可分為傳統劇目與新編劇目兩大類,傳統劇目又分為生旦戲、宮廷戲、審場戲、武打戲、拳打戲、連臺本戲與折子戲和小(單)出戲。新編劇目有童話劇、神話劇、現代劇和成語故事劇4種。大量吸收提線傀儡戲和梨園戲的傳統劇目,音樂唱腔以閩南傀儡調為主,吸收了梨園戲和南音的部分曲牌,講究劇情曲折、對話典雅、唱腔婉約,藝術風格獨特,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
晉江布袋木偶戲行當角色分工細致,木偶頭雕刻形神兼備,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準確傳神,其中特別擅長表演抒情性的文戲。布袋戲木偶的表演善于模仿飲酒、吐水、抽煙、噴火等特技動作,欣賞性較高。語言口語化,特別是丑角人物的插科打諢,語言交鋒,風趣幽默,生動活潑,入情入理。
晉江布袋木偶戲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發展,具有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特點,地域文化特征明顯,藝術積淀豐厚,形象美、語言美、音樂美,從中可以領略到泉南布袋戲的木偶雕刻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唱腔藝術的風采。晉江布袋木偶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深受閩南廣大觀眾的喜愛,曾多次晉京演出、參加戲劇賽事和國際木偶節,備受贊賞,并多次獲得省級、國家級的獎項。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