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之首 文化使者
“泉州時間”詮釋海之故事
2014年3月18日,泉州代表團將參加“2014東亞文化之都”(韓國)光州開幕式。連日來,在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演出人員進行緊張的節目彩排。14日,“我家在海邊”專場文藝演出進行彩排。圖為謝幕時,提線木偶打開條幅,用韓文向觀眾問候“大家晚上好”。
據介紹,在韓國光州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開幕式,將有70分鐘“泉州時間”,這場名為“我家在海邊”的表演共有11個節目,分為《海之情》、《海之韻》、《海之夢》三個篇章。在這場三國文化大薈萃的開幕式中,泉州將呈現精彩的木偶表演《花好月圓》、充滿張力的現代舞《生命》,更有南音與高甲戲的強強聯合,帶來獨具魅力的閩南風情。(陳起拓攝)
木偶戲源于秦漢,盛于唐宋,被譽為“百戲之首”。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入選國家級名錄的51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名列其中,包含泉州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等12個子項目,其中泉州提線木偶戲列于首位。
在泉州市數十年對外文化交流史上,足跡幾乎踏遍世界各地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成為一顆最耀眼的“明星”:一年內四進人民大會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獻演,亮相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向全球40億觀眾展示中國戲曲精華,成為全球首個到聯合國總部舉辦專場演出的藝術團體;掌中木偶戲也頻頻代表國家對外展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泉州文化的燦爛與輝煌。這些豐碩成果讓全國同行對泉州木偶戲刮目相看,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保護中最重要的品牌之一,擔當了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
□本版文字 泉州網-陳智勇
木偶戲人才培養創造“世界經驗”
去年年底,“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這是目前中國唯一入選此名冊的非遺項目,全世界至今只有十個項目入選。福建木偶戲包含了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和漳州布袋木偶戲。
“‘優秀實踐名冊’項目具有較強的典范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向全球推廣入選項目的成功保護經驗。”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會長李延年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對全國木偶界是一大鼓舞,將進一步促進我國向世界弘揚優秀的木偶藝術。
“人才培養是一個劇種保護和傳承的基礎。”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林育毅說,泉州歷來十分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人的培訓工作,早在1956年就開辦了泉州市藝術學校培養人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起,泉州專門開設多個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表演班,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表演人才;前兩年,泉州還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招收了泉州木偶班,面向全國招收優秀人才。
“口傳心授”是非遺項目傳承的主要方式,泉州也十分注重發揮老藝人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近年來,泉州實施“十百千”工程,建立了泉州提線木偶戲傳習所和晉江南派布袋戲傳習所,還建立四級傳承人保護體系,讓科班教學與老藝人傳授相得益彰。
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說,劇團在注重泉州提線木偶戲從業者的培養的同時,還不斷加強潛在傳承人和欣賞者的培育。保護、傳承、傳播三位一體,這是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能夠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重要原因。
“出人,出戲,出效益。”在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眼里,劇目創作與人才培育同等重要,是相輔相成之事。他說,晉江長期十分注重對掌中木偶戲的弘揚與傳播,吸引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南派布袋戲的歷史傳統與藝術特色。
泉州木偶戲獻演奧運會大舞臺
近年來,泉州木偶戲頻頻亮相于奧運會和世博會等重大文化交流平臺,為泉州文化贏得了殊榮。
2008年8月8日晚,這是海內外泉州人引以為豪的夜晚: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泉州提線木偶在上篇《燦爛文明》戲曲篇章中領銜登場——表演曾獲第十屆文華獎的《古藝新姿活傀儡》的核心部分《四將開臺》,以獨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國戲曲以及泉州提線木偶的魅力。
王景賢認為,提線木偶在奧運開幕式“視覺盛宴”中作為主角展示我國戲曲文化內涵,主要基于兩大原因:一是提線木偶戲源于漢,興于唐,是中國戲曲的源頭之一,能夠體現我國戲曲文化的深厚底蘊;二是泉州提線木偶先后到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已經成為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文化品牌。
去年,晉江市掌中木偶戲《鬧元宵》也參加了“2012倫敦奧運巡禮——中國青少年赴英文藝交流活動”演出,通過倫敦奧運會平臺展示泉州文化獨具特色的魅力。此次交流活動是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項目之一,意在加強中英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展示我國傳統藝術保護成果。在英期間,該團還到世界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及莎士比亞故居進行文化交流。
小木偶踏遍五大洲
“這是一次‘開疆拓土’的演出。”回憶起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在聯合國總部舉行首屆“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專場演出時,美國華納國際文化中心總監王凡至今還有些激動。該活動是聯合國首次以一個國家的節日舉辦專場演出,泉州市木偶劇團成為第一個到聯合國總部舉辦專場演出的藝術團體。
王凡認為,只有泉州提線木偶戲才能讓自己有足夠信心征服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觀眾。泉州市木偶劇團自1952年建團后,長期作為泉州乃至中國的“文化使者”對外進行交流活動,特別是近20年來,成果尤為豐碩。目前該團足跡已遍及全球五大洲約5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近160次交流和展演,這讓泉州提線木偶戲“世界一流木偶藝術”的美譽實至名歸。
作為地方文藝的優秀代表,晉江南派布袋戲在新中國成立后也承擔起了向世界展現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魅力、以文化藝術搭建溝通橋梁的重任。洪世鍵說,該團至今已數十次赴世界各地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所到之處,均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許,被譽為“東方藝術珍品”。
經典長盛不衰創新再添活力
泉州木偶戲頻頻在海內外文化舞臺上亮相,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得益于有一批精品劇目,這其中有傳統劇目,也有不少創新之作。
《火焰山》:
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2009年,泉州提線木偶戲《火焰山》榮獲文化部“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優秀保留劇目大獎”是我國迄今為止“含金量”最高的文化獎項,入選劇目是從新中國成立60年來創作演出的上千臺優秀劇目中評選出來的。全省僅《火焰山》入選,也是全國唯一入選的一臺木偶劇。30年前,泉州市木偶劇團創作排演的大型神話劇《火焰山》晉京參加新中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榮獲演出一等獎。
《欽差大臣》:
首部木偶喜劇榮獲國際木偶大獎
在去年上半年舉行的第21屆國際木偶節上,《欽差大臣》榮獲最佳劇目獎。
《欽差大臣》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木偶諷刺喜劇,根據果戈理的《欽差大臣》改編,自2002年創排以來獲得“金獅獎”和文華獎等諸多殊榮,2009年,該劇還晉京為國慶獻禮。
《古藝新姿活傀儡》:
走遍世界各地最聚人氣
《古藝新姿活傀儡》是泉州提線木偶戲參加國內外交流最常演出的劇目。
該劇目是我市提線木偶戲精品劇目之一,薈萃了《小沙彌下山》、《鐘馗醉酒》、《元宵樂》等經典劇目,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上亮相的《四將開臺》,就是《古藝新姿活傀儡》中的精彩篇章。
《趙氏孤兒》:
角逐第十四屆“文華獎”
《趙氏孤兒》是我國第一部木偶悲劇,由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排。去年,該劇參加第25屆全省戲劇會演榮獲一等獎。今年,該劇還將作為省市文化部門推薦劇目參加我國第十四屆“文華獎”的角逐。
這部戲將泉州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技藝推向了新的高度,演員精湛的技藝,賦予角色新的生命內涵。
《金星花——小蘿卜頭》:
榮獲我國文化創新獎提名獎
去年,由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創排的少兒多媒體動漫木偶劇《金星花——小蘿卜頭》備受我國木偶界矚目。
該劇目是南派布袋戲在“突圍”中創新的力作,劇目創排后深受我國文化界肯定,去年先后榮獲文化部第四屆文化創新獎提名獎、第七屆全國兒童劇優秀劇目展演優秀演出獎和第25屆全省戲劇會演特別榮譽獎等多項殊榮。
木偶藝術的高峰
泉州木偶戲經千載傳承而成為中國木偶藝術的當世代表,究其根本,在于歷代藝術家不懈的藝術追求,僅最近一百年間,就涌現出江加走、黃奕缺、李伯芬、林聰鵬等一批大師級藝術家。
江加走:
“木偶頭雕刻藝術之父”
江加走(1871—1954)原名長清,泉州市北郊花園頭村人。他被后人尊稱為“木偶頭雕刻藝術之父”。
江加走在木偶人物的形象設計與創造方面繼承前人的藝術精華,總結出一套藝術創作理論,勾勒出了臉、眼、眉、鼻、口的各種形式,創作出各具特色的傀儡形態模式達到230多種,終于使其雕刻作品成為國寶,成為被各地博物館收藏的文物,為木偶藝術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黃奕缺:
國際木偶藝術大師
黃奕缺(1928-2007)南安市羅東鎮溪西村人。黃奕缺曾任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名譽會長。2004年被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授予“終身成就獎”,是享譽國際的木偶藝術大師。
黃奕缺將傀儡棚從“一字臺”改革為“天橋高臺”,為傀儡戲創造了廣闊的空間,設計了集懸絲、杖頭、布袋等傀儡戲技藝及人偶表演于一爐的舞臺演出,極大地豐富了傀儡戲的表現能力,把提線傀儡藝術推向一個新的巔峰。
李伯芬:
掌中木偶戲集大成者
李伯芬(1926-2012)晉江市潘徑村人,出身木偶世家,中國木偶皮影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李伯芬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1960年,他赴羅馬尼亞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戲劇節,以出神入化的精彩表演,轟動布加勒斯特,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林聰鵬:
創作木偶頭拿遍大獎
林聰鵬,1964年生于泉州。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劇團演出的大量傳統劇目、創新劇目所使用的木偶頭,大多數是林聰鵬的作品,他將泉州提線木偶戲木偶頭雕刻藝術推向新的高度。由他為主完成木偶頭造型雕刻制作的《欽差大臣》、《古藝新姿活傀儡》和《趙氏孤兒》轟動了海內外木偶界,拿遍大獎。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