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傳承人】
陳應鴻 男,漢族,1965年3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78年考入福建藝術學校泉州木偶班,師承楊度、陳天恩、吳孫滾、魏啟瑞等藝師,專攻提線木偶“生”行的傳統表演,1983年拜黃奕缺為師,轉攻“雜”行,熟悉提線木偶形象的內部結構和線位設置。能準確演唱200多首傳統曲牌的旋律曲調,在《目連救母》及數十出傳統劇目的搶救與傳承中擔負重要工作,并記錄整理名老藝師楊度口述的《目連救母》《三藏取經》(六套)的演出本。參加創作演出的劇目多次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個人在多種賽事中獲獎。多次參加國內、國際的文化交流活動。1992年以來擔任福建藝校泉州木偶班專業老師,2011年被上海戲劇學院聘任為提線木偶班主教老師,盡力培養提線木偶新人。
陳志杰 男,漢族,1964年7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二級演奏員。1978年進入福建藝校木偶班,師從楊度、陳天恩學習木偶表演藝術,1979年師從名老鼓師洪清廉、龔天錫,從事司鼓及打擊樂器的演奏近30年。為搶救排練《目連救母》《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經》等一批傳統劇目,及創作演出《水漫金山》《火焰山》《欽差大臣》等優秀劇目作出重要貢獻,是泉州提線木偶傳統音樂“傀儡調”及司鼓、打擊樂器演奏技法的重要傳承人。參加主創的作品曾榮獲文化部第十、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及全國木偶皮影比賽“金獅獎”,并多次榮獲省市個人獎項。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為對外、對臺文化交流做出貢獻。1992年以來擔任福建藝校泉州木偶班專業老師,傳授提線木偶傳統音樂的演奏技法。
林聰鵬 男,漢族,1964年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擅長泉州提線木偶頭像雕刻及粉彩工藝,自幼師從家兄林聰權學習,1978年進入福建藝校泉州木偶班,主修木偶頭雕刻藝術。經30多年學習與實踐,熟練掌握泉州提線木偶頭像雕刻及粉彩工藝,為《目連救母》《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太極圖》《欽差大臣》等劇目雕刻了大量木偶頭作品,其雕刻與制作工藝,刀法洗練、骨骼清晰、肌肉感強,獨具一格。曾隨團出訪五大洲四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其木偶頭雕刻作品于1997年在香港文化中心現場展示并被香港博物館收藏,2009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參加歐羅巴利亞國際藝術節“中國木偶藝術展”現場展示,廣受好評。授藝于陳俊翔,傳授泉州傀儡戲傳統木偶頭的雕刻與粉彩工藝。
王建生 男,漢族,1946年9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出生提線木偶世家,1957年入泉州木偶劇團訓練班,主要傳承父親王金坡的木偶藝術,吸收其他木偶名家的表演技藝,精通生、旦、北、雜等四大行當的表演,擅長“生”行,具有個人獨特的表演風格,在唱腔、道白和演技上均獲社會各界好評。其擔當重要角色的參演劇目多次獲獎,1992年在全國皮影匯演上,《寶蓮燈》獲得個人優秀表演獎。在培養后繼人才時,能把四大行當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2005年被上海戲劇學院聘任為《提線木偶操縱》課程授課老師,2006年被泉州藝術學校聘任為提線木偶表演專業教師。
林文榮 男,漢族,1948年4月出生,泉州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61年進入泉州木偶劇院演員訓練班,師承連煥彩、陳天恩、謝禎祥、黃奕缺、吳孫滾、楊度、陳清波等泉州提線木偶戲名家,熟練地掌握“生”、“旦”、“雜”行當的表演和說唱技藝,對木偶形象結構和線位設置有一定的研究,致力于傳統與創新的完美結合。擅長“北”行。從藝五十年來,多次獲國家、省、市獎項。曾隨團出訪法國、瑞士、德國、克羅地亞、斯若文尼亞、土耳其、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以及臺灣、香港地區,均受到專家和觀眾的贊譽。授藝于泉州木偶劇團的中青年演員,曾擔任省藝校泉州木偶班班主任及專業教師,無私傳藝。收臺灣高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團長薛熒源、馬來西亞柔佛州“新長春”木偶劇團團長黃振才為徒。
夏榮峰 男,漢族,1963年5月出生,泉州市木偶劇團副團長,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78年進入福建藝校泉州木偶班學藝,師從泉州提線木偶戲名家陳天恩、楊度、黃奕缺藝師等,學習傳統木偶表演基本功,傳統音樂唱腔曲牌和傳統、改革的木偶形象制作及其表演藝術等。從事提線木偶表演與木偶制作藝術30多年,多次在文化部、省、市戲劇會演、優秀青年演員比賽和戲曲唱腔比賽中獲獎。曾出演《欽差大臣》,獲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金獅獎”劇目金獎、個人表演獎及第十一屆文華集體表演獎。多次隨團出訪荷蘭、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西班牙、比利時、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在1992年至1995年協助師傅傳授木偶表演與木偶制作于吳曉暉、邱志勇、陳鑾治、杜勇等人。
黃光煌 男,漢族,1945年6月出生,泉州南安市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奏員。1961年入泉州市木偶劇團當學員,師承黃和示、黃榮華、王顯祖等戲曲音樂名家,學習傳統戲、“嘉禮曲”,掌握提線木偶韻味獨特的曲牌和演奏技巧,精通泉州提線木偶戲音樂,掌握好吹奏樂“嘉禮曲”的演奏風格。從事提線木偶音樂四十余年,擔負樂隊主樂“噯仔”演奏,曾為《青春夢》《收豬八戒》《大鬧天宮》《秦香蓮》等劇目作曲,參與搶救整理曲牌,搶排《目連救母》《竇滔》等傳統劇目,參與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木偶研究室錄制整套《目連救母》工作。曾隨團出訪菲律賓、荷蘭、日本、法國、瑞士、西班牙、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交流演出。曾培養九位學員吹“嘉禮曲”、學“南噯”,傳承提線木偶音樂。徐瑞廉男,漢族,1948年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奏員。1960年考入泉州木偶劇院當演員,1964年轉學打擊樂主學司鼓。師從閩南著名樂師蔡金閩,長期擔任泉州市木偶劇團司鼓,四十多年來擔任司鼓演出劇目、傳統戲、神話劇、兒童劇、現代戲等三、四十個劇目。曾承擔《入城》《鐘馗醉酒》《小沙彌下山》《元宵樂》等提線木偶劇目的音樂設計,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曾參加全國、省、市的巡回演出、會演、獻演、國際藝術節、木偶節等活動,二十次赴國外文化交流、商業演出,得到友人贊賞及獲獎。1985年起先后為木偶戲、打城戲培養打擊樂、司鼓人才十多人,以傳教下一代為己任。
傅端鳳 女,漢族,1963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78年進入省藝校木偶班學習木偶表演藝術,師從楊度、陳天恩等人,學習木偶傳統戲及木偶基本功。經過30多年的學習與實踐,熟練掌握提線木偶的角色表演,在唱念做打及線功技巧上下功夫,并師從木偶大師黃奕缺,學習木偶的內部構造線位布局及關節手腳服飾制作,精通“旦”行表演,并對“生”、“北”、“雜”等行當有一定的了解,表演戲路寬廣,表演中線路組織、運用連貫自如,其表演風格精湛細膩逼真,惟妙維肖,得到廣泛的稱贊及肯定,其主演的木偶劇參加國家、省、市各文藝賽事均獲大獎。曾任省藝校、上海戲劇學院泉州木偶班專業教師,其學生在全國、省級賽事中獲獎。
尤優雅 女,漢族,1941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9年7月考入泉州市木偶劇團訓練班學藝,師從王金坡等木偶藝師,學習提線木偶基本線功、木偶曲白的唱念,學習傳統角色表演,1961年師從謝禎祥藝師,學習武旦(武小生)行當的表演,后又向黃奕缺大師學習木偶形象構造的制作線位布局和設置,擅長“武旦”、“武小生”行當,表演逼真、形神兼備、技巧嫻熟,曾多次榮獲部、省級獎項,多次隨團出訪,并參加影視、廣播、音樂等的拍攝錄制工作,得到國內外專家的好評。曾對藝校畢業來團的木偶演員進行個別指導,傳授表演技巧和經驗,應邀擔任泉州藝校木偶班教師,傳授泉州提線木偶藝術,其學生在全國、省賽事中獲獎。
沈蘇革 男,漢族,1966年8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二級演員。1978年在泉州藝校木偶班師從名老藝師陳天恩、楊度、吳孫滾、魏啟瑞等,系統學習提線木偶表演技藝,主攻“生”、“雜”行當表演。1983年師從黃奕缺學習提線、杖頭木偶表演、制作技藝。熟練掌握操偶線規,基本功扎實,表演細膩逼真,生動傳神,在唱、念、做及線功技巧上頗有心得,全面掌握木偶內部結構、偶像造型、線位布局、材料運用等相關制作常識。曾參加全國、省、市木偶皮影比賽、戲劇會演,多次獲獎,出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及地區,受到廣泛贊譽。被劇團指定為上海戲劇學院泉州提線木偶班專業教師,為25名學員傳授泉州提線木偶表演技藝,分別輔導泉州一中、五中學生學習泉州提線木偶表演基本功。
吳偉宏 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三級舞美師。1978年師承楊度、陳天恩、魏啟瑞、黃奕缺學習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后又拜劇團老團長呂贊成為師,邊學習表演邊學木偶頭盔、帽制作,又經過黃奕缺大師悉心指導,掌握了提線木偶戲演出形象頭盔帽的制作工序,并對提線木偶頭盔帽加以改進、創新。經過30多年學習與演出實踐,為許多精品劇、節目制作無數的木偶盔、帽,是泉州提線木偶戲劇種頭盔帽的唯一設計者和制作者。其制作的木偶盔帽既美觀大方,又不影響木偶線位布局與提線的操縱,使木偶形象在舞臺上表演自如,已被日本、西班牙、我國香港等多家博物館收藏。并為泉州木偶劇團及法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等地木偶劇團培養泉州木偶頭盔制作人員。
陳建平 男,漢族,1970年7月出生,南安官橋鎮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1979年,師從祖父陳來飲學習木偶表演技藝,白天練習線功,晚上練習說白、唱曲,熟練掌握了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木偶藝術的線功技巧,表演準確細膩、生動逼真、惟妙惟肖、豐富飽滿,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唱腔高亢樸實,節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其精湛嫻熟的木偶表演技巧,受到觀眾的好評。現接掌“官橋鎮提線木偶團”,堅守傳統,大膽創新,演出傳統及新編劇目五十多本,長年活躍于閩南一帶,曾參加南安市木偶調演和泉州國際木偶節獻演,受邀到菲律賓演出,受到家鄉父老、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所喜愛。曾受聘于泉州藝校傳授提線木偶表演技藝,現家族傳承授藝5人。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