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
精彩的木偶表演
泉州木偶戲《趙氏孤兒》
現場觀眾如癡如醉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線戲”、“木人戲”等,泉州及閩南語系地區,習稱“傀儡戲”、“嘉禮戲”,有學者稱之為“泉腔傀儡戲”。其源頭,與遠古巫文化關系甚密,本為“喪家樂”,漢代成為賓婚嘉會中的獨特表演藝術。晉唐時隨中原士族南遷入閩,據唐末五代泉州籍道士譚峭所著的《化書》等文獻,可知至遲于唐末五代即在泉州地區流行。
宋元時期,泉州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多元文化交匯共榮。寺廟林立,祈福攘災、酬神還愿、醮事出煞等民間信仰與民俗活動極為繁盛。泉州傀儡戲充分發揮其巫文化潛質和“溝通人神”的獨特功能,與道教等宗教的科儀活動緊密結合,成為民眾生、老、病、死等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泉州傀儡戲與宋元南戲諸劇種長期交流融合,演出劇目、音樂唱腔、表演技藝、偶像造型工藝等已成熟完備,成為宋元南戲“泉腔戲曲”的組成部分,對此史書均有記載。明清時期,泉州傀儡戲班社林立,演出興盛,蔚為大觀。且已形成科班傳習制度,甚至出現了專門制作木偶頭像、服飾盔帽、砌末道具的“西來意”、“周冕號”等專業作坊。清中葉開始,泉州傀儡戲便隨著移民的腳步,向廣東、浙江、臺灣及東南亞閩南人和華僑聚居地流播。特別是對臺灣地區民俗文化和主要方言(閩南語,亦稱“河洛語”、“福佬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泉州傀儡戲歷經千年而不間斷的傳承,積累了豐富的傳統劇目,擁有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多達300余支的傳統曲牌唱腔,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一整套相應的演奏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理線功法——線規,以及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與成熟完備的演出規制;同時,兼備了特具“唐風宋韻”的偶頭造型及精美絕倫的雕刻、粉彩、偶像結構、服飾盔帽等制作工藝。泉州傀儡戲當代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自1952年建團以來,創作演出了許多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劇節目,以其獨特的技藝和精彩演出,數十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得殊榮,泉州傀儡戲已成為當代中國提線木偶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2002年,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泉州傀儡戲同南音、梨園戲、昆曲、古琴、藏戲等共10個項目被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被聯合國南南合作網示范基地,批準為“聯合國南南合作網木偶藝術項目示范基地”。
泉州傀儡戲大量傳統劇目中,保存四十二部“落籠簿”和《目連全簿》的劇目、音樂唱腔、演出形態的活資料,保存著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的禮儀及民間信仰習俗的訊息和相當豐富的古代閩南地區方言俚語、文學語言及其“純正”的古讀音。對了解、探究閩南地區民間信仰、民間習俗的歷史衍變和閩南方言(古“河洛浯”)的流變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泉州提線木偶戲以其悠久的傳承史和在演出劇目、音樂唱腔、線功線規、造型制作工藝等方面的豐厚藝術積累,成為中國懸絲傀儡藝術的珍稀范本,并成為當今中國提線木偶藝術無可爭議的代表,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泉州提線木偶戲歷經千年傳承從未間斷,是民眾生、老、病、死等生命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影響深遠。同時在臺灣、廣東、浙江等毗鄰省份及東南亞一帶閩南人與華僑的聚居地流播,對于溝通兩岸民眾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12月泉州市木偶劇團、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和漳州市木偶劇團捆綁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