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勤明的傳人們在研究瓷雕技藝。(黃鵬輝 攝)
瓷藝愛好者被精美的瓷器吸引住了。(黃鵬輝 攝)
【代表性傳承人】
蘇清河 男,漢族,1941年6月至2012年2月,福建德化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他出生于陶瓷世家,1956年進入德化瓷廠雕塑組,師從蘇勤明、許光益學習陶瓷工藝。從事陶瓷工藝美術工作五十余載,精通陶瓷雕塑技藝、陶瓷原料配制及燒成一系列全面技術,對德化瓷雕藝術精益求精,代表作品有:坐蓮觀音、華嚴三圣、坐巖戲珠彌勒等。作品多次榮獲國家和省級獎項,多件作品被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館收藏。不斷創新發展德化瓷燒制技藝,完成福建省科委科研項目“瑩玉紅新瓷種”研發工作。堅持培養德化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傳藝于蘇友誼、蘇杜村、陳進寶、蘇友德,并率先創辦陶瓷工藝試制組,培養多名技術骨干,部分傳人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的后起之秀。
邱雙炯 男,漢族,1932年出生,泉州德化縣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1946年7月師從德化瓷塑名師蘇勤明學習陶瓷雕塑,包括:泥料配制、雕塑造型、產品成型、坯體施釉等,學會了捏、塑、雕、刻、鏤等一整套不同的雕塑技法,練就了一手絕活。由于師恩厚重,即使在德化縣委、縣政府任職期間,他也從未放棄對傳統陶瓷雕塑的研究和實踐。在繼承民間傳統陶瓷技藝的基礎上,堅持提高和創新,研創了“陶瓷薄胎彩塑”工藝,頗受國內外廣大愛好者的好評,其作品“貴妃出浴”曾被中國工藝美術館評為珍品并收藏。他提出并實踐、推廣電熱窯代替傳統的“龍窯”燒制陶瓷,獲得成功,使德化的森林植被及環境得到了保護。1993年始從事傳統陶瓷雕塑技藝的傳承與研發,以師帶徒,言傳身教,培養了200多名陶瓷藝人,活躍于廣東、福建等陶瓷產區。
柯宏榮 男,漢族,1962年8月出生,泉州德化縣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工藝代表性傳承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79年學藝,師承陶瓷老藝人陳其太、當代著名雕塑家王則堅,打下了陶瓷雕塑必須的捏、塑、雕、刻、鏤、推、接、修、燒等傳統制作技藝基礎,并巧妙地運用德化白瓷的特點成功開發出了纖維燒成法、柏紋瓷制作法及紋片瓷燒成法等工藝,其作品體現了嫻熟的燒制技藝和精湛的手工藝,具有鮮明的地方傳統特色。先后創作了上千件作品,其中有50多件在國家、省部級專業評比中獲獎,部分作品被國家、省博物館收藏,并在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及香港地區舉辦個人陶瓷作品展,深得各國友人的青睞。先后收徒幾十名,長期受聘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為客座教授,致力于陶瓷燒制技藝人才的培養,對德化窯千年技藝的傳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蘇玉峰 男,漢族,1946年10月出生,泉州德化縣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省工藝美術大師。出身于陶瓷雕塑世家,1964年隨父蘇勤明學習陶瓷雕塑技藝,1978年10月調往德化縣工藝美術陶瓷廠工作,期間任設計室主任,系統地掌握了德化傳統瓷塑技法及工藝流程操作。在繼承傳統瓷塑的同時,潛心鉆研探討,注重傳統瓷塑和時代藝術相結合,制作了“云片特藝瓷塑”、“薄胎瓷塑觀音”、“薄胎瓷塑花籃”等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從藝四十多年,創作近1000多種瓷塑作品,多次在國家級、省級工藝美術作品評比中獲獎,受到社會好評,部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在秉承家風的同時,盡力傳播德化傳統瓷塑技藝,培養了蘇獻忠等優秀陶瓷藝人。
許瑞峰 男,漢族,1969年出生,泉州德化縣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出身于陶瓷世家,從小就隨父許興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學藝,并初步掌握了瓷雕藝術的傳統技法,1988年從泉州陶瓷技校畢業后,分配于德化瓷廠再次隨父學藝,深得瓷塑藝術的精髓,并且在設計創作生涯中力求不斷創新,得到了社會的認同。研制了高溫紅釉瓷與窯變多彩結晶釉,使德化陶瓷釉藝進入一個全新時期。其作品注重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觀相結合,獨具個性,先后十幾次在國家、省、部級評比中獲獎,并被各級博物館收藏。擔任德化泰峰藝術瓷研究所藝術總監,致力于陶瓷制作技藝的研發與傳承。
楊劍民 男,漢族,1945年至2012年12月,泉州德化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1965年7月畢業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專業,并分配在德化瓷廠工作,院校傳承師從工藝美術教授于躍中,德化瓷傳統技藝傳承師從許文安。在名師的指導下,熟練地掌握日用瓷、藝術陳設瓷、瓷塑的制作技藝,特別是德化瓷的捏塑、浮雕的傳統技藝對其影響深遠。他吸收民間陶瓷藝人的藝術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較全面掌握德化瓷的傳統技藝,采用特殊的燒制工藝,其作品以線造型的特質發揮、體現較充分,工藝美與材質美結合較完善。四十余年的陶瓷藝術創作實踐中,燒制有鮮明德化特色的一批作品,十多次在全國評比中獲獎。傳藝于兒子楊東旸,并致力于薪傳事業,到德化縣職業中專、陶瓷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教師,培養學生1000余人。
陳明良 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德化縣高陽村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華傳統工藝大師。生長在陶瓷世家,從小接受父親陳天棋制瓷工藝的指導,1980年11月拜師瓷雕老藝人陳其泰學藝五年,深得前輩優秀傳統雕塑技法的真傳。曾在師傅指導下獨立創作了多種瓷雕造型,并在實踐經營中,立足傳承與創新,有數百件多姿多彩的瓷雕精品出爐,許多作品獲得國家、省級各項專業賽事中獲大獎。曾在中央工藝美院雕塑設計系深造,其作品器型規整,造型優美,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特征結合,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并編著了《德化窯古瓷珍品鑒賞》一書。1987年辦廠以來收徒傳藝,培養優秀學員100多名,受聘德化職業技術學校工藝美術專業指導教師,義務培養學生,并每年對外招徒,義務培養簽約協議學員。
柯國鎮 男,漢族,1967年7月出生,泉州德化縣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1987年師從國家級陶瓷藝術大師柯宏榮、陳桂玉夫婦,學習傳統陶瓷雕塑創作,吸取其藝術制作精髓,從事傳統陶瓷雕塑創作研究,掌握了傳統瓷塑作品的雕、刻、鏤、接、修等技藝及材料的性能和燒成技術,巧妙地運用德化白瓷的特點成功開發出了纖維燒成法、柏紋瓷制作法及紋片瓷燒成法等。大膽突破常規,利用抽象化的表現手法及通過釉水配方的調制、燒成溫度曲線的控制,創作了古樸的抽象化陶瓷,其作品造型粗獷中見精細,構思出奇制勝,用簡單的藝術手法追求一種自然美和抽象美,多次在國家、省部級專業賽事中榮獲金獎,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積極收徒傳藝,先后帶徒17名,并在德化陶瓷技術學院舉辦講座。
林祿揚 男,漢族,1967年1月出生,德化縣蓋德林地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82年跟隨陳德卿、陳阻彬、楊建民老師學習陶瓷雕塑設計,1984年跟隨陳德卿師傅學習陶瓷燒制技術,深諳其技藝特點。1991年創辦了陶瓷工藝廠,并從事傳統雕塑設計及其燒制,技藝熟練精干,曾研發和生產加工德化瓷土,運用中國畫的技法特點到陶瓷釉面當中,克服德化窯需經過1330°C高溫燒制容易產生釉面顏料變化的缺陷,研發德化白釉瓷土大件成型花瓶,其作品多次在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榮獲金獎,并曾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現場展示德化瓷制作技藝。被聘任為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的客座教授,定期到該院傳授德化瓷燒制的有關知識,多年來傳授技藝,以師帶徒60多名,所帶學徒技藝精湛,成為德化瓷塑優秀人才。
鄭雄彭 男,漢族,1976年2月出生,泉州德化縣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1992年在德化陶瓷技術學校學習陶瓷雕塑,1995年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學藝,掌握了全面的陶瓷燒制技藝,1998年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雕塑專業進修,2006年參加中國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學習,熟練掌握捏、塑、雕、刻、鏤、推、接、修、燒等技藝,成功研發凝脂瓷、一品紅、御晶瓷等一系列高檔陶瓷新品種。其作品技藝精湛、多元融合、注重傳承、致力創新,十幾年來,創作了各種題材作品1000多種,多次在國家、省部級專業評比中獲獎,數十件作品被各大博物館、珍品館收藏。多年來共帶徒傳藝120多人次,傳授德化瓷燒制技藝,被聘為德化陶瓷技術職業學校客座教授,為該校師生進行陶瓷技藝講座5場。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