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是我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中國十大主要陶瓷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出口基地和經濟發展最快的陶瓷產區。德化瓷燒制技藝歷史悠久,據德化考古發現的238處唐至清的窯址,結合大量發掘的古窯址瓷器殘片標本分析推測,德化陶瓷制作生產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元,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唐后期,德化陶瓷業已較發達,編纂了第一部陶瓷專著《陶業法》。宋代,制瓷工藝已采用輪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術,以龍窯大量燒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開始建造“雞籠窯”,陶瓷燒制由宋初的還原燒成技術發展為氧化燒成技術。宋元時代,德化瓷大量外銷,成為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輸出商品之一。至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藝從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境界,明代德化的雕塑大師何朝宗總結前人的制作工藝和燒成經驗,吸取唐代佛像畫家吳道子的作風,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中國白”、“東方藝術珍寶”,享有世界藝術瑰寶的崇高地位。1637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載:“德化窯惟以燒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具瓷器”。明末清初,德化陶瓷業進入鼎盛時期,晚清以后,德化瓷雕塑業每況愈下,少數民間藝人繼承何朝宗藝術風格,銳意創新,作品先后在巴拿馬、英國、日本等國際博覽會上得金獎。新中國成立后,德化瓷業獲得新生,新秀輩出,改革開放以來,德化全面推廣窯爐改造和燒成技術革新,陶瓷成為德化的支柱產業,先后被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瓷都”。
迄今為止,月記窯已吸引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蒞臨創作。
月記窯是目前德化保存完好、最為久遠的龍窯,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德化月記窯國際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園,因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有知名藝術家的雕琢,必將擁有廣闊的前程。
德化瓷燒制工藝可分為瓷土加工、雕塑成型、燒成三個過程。首先是選用德化優質白瓷土為原料,精細加工;雕塑是對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兼收并蓄,綜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點,采用何朝宗開創的捏、塑、雕、刻、刮、削、接、貼八字技法,雕塑成型,其制作技藝有兩種,一種是選用優質的高嶺土直接塑造成型,一種是將泥塑翻制模具后再注漿或拓印成型,干后根據需要決定是否上釉,雕塑成型工藝,以模制為主,兼有少量捏制。最后放入窯中在一千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德化瓷燒制技藝使用的窯爐有雞籠窯(分室龍窯)、龍窯(蛇目窯)、階級窯等。德化瓷雕塑藝術繼承前人優秀技法和何派風格,并不斷創新發展,賦予作品新的生活氣息,題材豐富,雕刻工藝精細,從主體造型設計、表情刻畫、衣服處理到局部裝飾的完成,體現出精湛的技巧和文化素養的高超造詣,形成了德化瓷雕的獨特風格,世代相傳,綿延興盛。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