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鯉城區浮橋、江南兩個街道及其他閩南地區。“拍胸舞”顧名思義,赤膊拍胸為主要特點,又稱“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
泉州拍胸舞從舞蹈者別具一格的草繩頭箍、赤膊上身及粗獷之舞步諸方面考察,專家認為乃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蛇為閩越人的圖騰崇拜物。舞者頭上特別箍上一個草繩箍,系以稻草搓扎而成,形似蛇,把稻草扎成草箍套于頭上,既是古閩越稻文化的一種遺存,也是蛇圖騰文化的遺存,同時也是古閩越族祭祀舞蹈之遺存,此古俗至今仍保留在同一文化范疇巴楚文化的土家族祭祀舞蹈中,可佐證拍胸舞淵源之古遠。拍胸舞者赤裸上身及雙足,舞步粗獷威武,不舞則已,舞則淋漓盡致,直至拍得遍體通紅,才能表達出興奮激昂的情緒。這種近乎野性宣泄式的舞風,體現了保留至今的原始、簡單而古樸的歷史屬性,并體現出閩越先民們的原始生活環境和精神風貌。
拍胸舞等民間舞蹈在泉州遍地開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陳起拓 攝)
泉州非遺“拍胸舞”代表福建登上央視“直通春晚”
泉州十五中的學生們跳起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解放前,古城泉州隨處可見流浪的民間藝人三五成群,手持漁鼓,腰扎草繩,頭結草辮,沿街舞蹈行乞。解放后民間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間搜集、整理、加工,使泉州拍胸舞繼續傳衍生息,保留至今。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由祭祀之舞逐漸衍化為形式獨特的民間舞蹈,舞者為男性,最早的舞蹈形式比較簡單,在祭祀活動中一、兩個人口中念念有詞,不論場面大小可即時隨地隨意起舞,無拘無束,自由奔放,風格獨特,色彩濃郁。基本動作為“打七響”,綜合了頭、頸、手、腳的協調性,強調擊出聲響,即雙手首先于胸前合擊一掌,接著雙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雙臂內側依次夾打左右肋部,雙手再依次拍打左右腿部,共得“七響”,捶胸頓足,包含了節奏、樂感、力度、彈性、速度、氣質性與控制力等諸多要素。拍胸舞的動作,“酒醉拍胸”別具韻味,“乞丐拍胸”表達示憐,“青蛙撲蚊”、“蜈蚣展須”、“老鼠擺尾”、“矮子步八響”、“矮子步螃蟹走”等動作頗具技巧性和表現力,基本體態呈拔腰挺胸之勢,全身跳躍,并輔以雄健的蹲步和怡然自得的顫頭,構成粗獷、古樸、詼諧、熱烈的風格。
泉州拍胸舞隨著舞蹈環境和情緒的不同,動作節奏、幅度相應發生變化。高昂、激越時可雙腳反復頓地,雙手使勁把胸、肋、全身拍得通紅;舒緩和暢時則撫胸翻掌,扭腰擺臀,動作圓柔而詼諧、活潑,妙趣橫生;遇冷天常需借酒驅寒,酒酣耳熱之時跳“拍胸舞”便多夸張、大幅度,久而久之,形成了“酒醉拍胸”別具韻味的舞風;而舊時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動作幅度一般較小,較拘謹、收縮,有意無意之中常常融入表達示憐、乞討、祈求等典型的生活形體動作,形成“乞丐拍胸”的特色;現今的《拍胸舞》則常以大型廣場舞蹈的形式出現,表演風格開闊、明朗、熱烈、歡快,隊形變化有序,粗獷中透出美感,古樸中融入現代,因此又被稱為“東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歷史悠久,鮮明地保留了秦漢閩越族原住民蛇圖騰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遺風,具有歷史研究價值。泉州拍胸舞以“打七響”為基本動作,是一個獨特的動律,表演風格粗獷古樸,熱烈歡快,詼諧幽默,自由活潑,妙趣橫生,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并為宋元古老劇種梨園戲《鄭元和》所吸收,極具文化研究價值。泉州拍胸舞多次參加全國、省、市級文藝會演、廣場舞蹈比賽,屢獲獎項;多次參加接待海內外嘉賓的文藝表演,深受贊賞;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舉凡重大文化活動、集會慶典或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隨處可見拍胸舞表演的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乃至閩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泉州拍胸舞”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代表性傳承人】
邱劍英 男,漢族,1931年7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拍胸舞代表性傳承人。1945年參加義全高蹺戲學習舞蹈,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汲取了各種民間藝術風格,總結出泉州拍胸舞的擊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驢顛步、金雞獨立、善才抱牌、青蛙出洞、拍胸醉步、小閹雞行、半月斜影、大閹雞行等一整套優美粗獷的舞蹈動作,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表演特色。其表演的拍胸舞多次在國家、省、市會演中獲獎,其技藝入選《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并拍成錄像。曾向中央歌舞團、廣州歌舞團、外國留學生以及各大中小學校傳授拍胸舞。1995年被中國舞協授予“從藝30年以上老藝術家”,福建省舞協授予“獻給福建省從事舞蹈工作五十年老藝術家”榮譽稱號。本人傳略被收入《中國舞蹈》《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家》《中國民間名人錄》等辭典。
郭金鎖 男,漢族,1940年10月出生,泉州市南安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拍胸舞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43年隨民間藝人郭善鍫學習泉州拍胸舞、踢球舞等閩南民間舞蹈,后師從吳孝曾、蔡友輝、許仰川等十多位民間舞蹈藝人系統學習、全面掌握了拍胸舞、踢球舞、甩球舞、跳鼓舞等幾十個福建民間舞蹈,同時還借鑒各種戲曲表演藝術,將各種表演風格融于自身,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舞韻。20世紀50年代其表演的泉州拍胸舞曾作為福建的特色藝術項目在全國各地演出。并曾到香港、臺灣傳授拍胸舞。曾走訪、挖掘、整理50多套福建民間舞蹈資料,在福建藝術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傳授福建民間舞蹈,先后培養了楊偉豪、郭鋒、黃明珠、林松偉等一批拍胸舞的繼承人。其擔任主講的“福建民間舞”課程被評選為省級精品課程。中央電視臺、東南電視臺、福建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曾作采訪報道。
李水星 男,漢族,1949年10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拍胸舞代表性傳承人。初中畢業后入伍,1972年退伍回鄉,承繼父輩藝業,師從李伯墩學習拍胸舞,較完整地掌握拍胸舞基本動作,舞步保留了拍胸舞粗獷而古樸的歷史屬性,具有拍胸舞灑脫自然、如醉如癡、詼諧幽默的風格。他帶領的拍胸舞隊的表演熱烈奔放、詼諧古樸,粗獷中透出美感,古樸中融入現代,舞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為拍胸舞的傳承不遺余力,在泉州第十五中學及數所小學傳授拍胸舞藝術。曾多次應邀帶隊赴澳門、湖南、云南,及深圳、福州、廈門、三明永安、漳州東山等地表演拍胸舞,1995年赴天津參加中國民間廣場舞蹈比賽榮獲優秀表演獎;2005年應邀赴京參加央視紀念臺灣光復60年文藝晚會表演。
閩南拍胸舞遇上《江南style》
■泉州拍胸舞版《江南style》面世
■網友驚呼:驚人同步!
■專家稱:節奏和動作等頗多相似
和著《江南style》的節奏,小孩也跟著跳起拍胸舞。
神曲《江南style》風行全球,各種版本的“style”旋風越刮越猛。眼下,這股旋風刮到泉州來了,而且還是泉州拍胸舞版的!
昨日,一則主題為“當閩南拍胸舞遇上江南style”的視頻被泉州網友瘋狂轉發。視頻中,泉州王宮拍胸舞隊在神曲《江南style》的伴奏下,與火鼎公婆、電音三太子一起舞出泉州版《江南style》。這段視頻是“十一”黃金周期間,拍攝于泉州錦繡莊民間藝術園(簡稱錦繡莊)。
泉州的拍胸舞
主辦方 無心之舉成就“神來之作”
“本來是無意而為,不料卻成就神來之作!”錦繡莊總經理曾國恒笑說。
9月29日至10月6日,2012旅游文化美食節在錦繡莊舉行,梨園戲、拍胸舞、提線木偶戲和火鼎公婆等傳統戲劇、民俗一一亮相。按照節目安排,電音三太子表演《江南style》后,便表演泉州拍胸舞。演出過程中,電音三太子的表演受到臺下眾多“小粉絲”的歡迎,小朋友們紛紛搶著與“三太子”合影,導致時間拖延。
“當時導演很急,急匆匆地讓拍胸舞隊上場,沒有顧及到《江南style》的音樂還在播放……”泉州王宮拍胸舞隊上場后,也未意識到配樂問題就跳起來。這一跳,大家驚奇地發現,泉州拍胸舞居然與《江南style》神奇地融為一體!極具節奏感的音樂和舞步,讓現場氣氛很快達到高潮,臺下觀眾開始尖叫并不由自主地扭動身子……
曾國恒靈機一動:把電音三太子重新請上臺共舞!
次晚,不僅拍胸舞、電音三太子跳起《江南style》,連火鼎公婆也加入舞隊。跳著跳著,他們從舞臺轉至廣場,觀眾圍成一圈,一起跳一起開懷大笑。
傳承人 神曲配樂帶動了現場氣氛
“這是最傳統與最現代的完美結合!”曾國恒至今仍感嘆當晚的盛況。當得知視頻引起強烈反響后,他說表演給了他靈感,拍胸舞版《江南style》將成為今后錦繡莊與觀眾的互動節目,他希望借此宣傳拍胸舞,使更多人關注泉州傳統文化。
王宮拍胸舞隊隊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拍胸舞)傳承人李水星說,拍胸舞的傳統配樂是南音《三千兩金》,演出時則按照主辦方的要求配樂,《江南style》的配樂是首次使用。
“沒想到氣氛非常好,甚至還有外國人一起跳!”李水星說,王宮拍胸舞隊共12名成員參加了演出,多數是首次接觸神曲,他認為這首歌時尚又熱門、節奏感很強,與拍胸舞結合可以很好地帶動現場氣氛。但他表示,雖然整體融合,若細心觀察會發現兩者在動作上仍有差別。
鳥叔的騎馬舞
專家解析 舞步有頗多相似之處
“舞蹈像不像,關鍵在于感覺和情緒。”泉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市文廣新局原副調研員蔡湘江稱,兩者在舞蹈動作上有頗多相似之處。
音樂節奏速度 恰好吻合
蔡湘江介紹,泉州拍胸舞是閩越族的傳統舞蹈,是祭祀性的舞蹈,有悠久的歷史。拍胸舞本身并不一定需要配樂,它與音樂并沒有緊密、直接的聯系,只要舞者把身體拍得響即可,而且誰拍得最響便是跳得最好的。拍胸舞的傳統配樂是南音《三千兩金》,后為泉州民歌《點燈紅》,這幾年來常用disco(迪士高)。
蔡湘江說,只要節奏、速度合拍,用何音樂皆可,“《江南style》是時尚文化,節奏感強,正好符合拍胸舞投入、激烈、瘋狂的特點!”
腳部動作一致 舞蹈情緒類似
蔡湘江認真分析了《江南style》的動作,他發現MV主角“鳥叔”的騎馬舞與拍胸舞的腳部動作是一樣的。“騎馬舞和拍胸舞的腳部動作都是蹲襠步,俗語‘騎馬步’”。
他說,“鳥叔”的舞步可總結為:左手仿若置于胸前勒住韁繩,右手握馬鞭,手腕交叉向前跳躍好像正在騎馬。而拍胸舞的動作幅度也很大,左右手交叉拍胸脯、肩膀、兩肋、大腿等。
“《江南style》之所以流行,在于它與歷年來的流行舞蹈不一樣,給人以新鮮、另類、簡單的感受。而不了解拍胸舞的人肯定也覺得很另類。”蔡湘江說,兩者舞蹈整體古樸、簡單,但是只要腳部動作一致,手部動作幾乎變化不大,因此只要總體節奏清新明快,舞蹈情緒和感覺類似,就會讓人有“一樣”的感覺。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