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南音古曲奏響泉城
這7首古曲出自50年前在歐洲發現的《明刊三種》,部分曲目系首次公演
“金花導游”張素萍
《明刊三種》古樂專場音樂會
祭祀郎君儀式
現場高朋滿座
腳踩金獅
金花帶您聽南音
【導游詞】
南音生南國,曲曲動人心!
大家好,我是第十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及海內外弦友祭祀郎君儀式的“金花導游”。歡迎來到泉州南音藝苑,這座古色古香的閩南建筑,是專門表演南音的場所。昨天海內外弦友共聚一堂,同祭樂神郎君,同賞七首出自《明刊三種》的弦管古樂。
眾所周知,泉州南音有上千年歷史,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是海內外泉州人的鄉音。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選“非遺”。著名相聲演員姜昆曾說,因為南音,可以認為“漢唐音樂的根”就在泉州。
□早報記者 張素萍/文 吳嘉曉/圖
【現場播報】
海內外弦友祭郎君
昨天上午8時30分,報名“早報金花帶您逛文化節”的讀者,隨著“金花導游”在后臺探營,演員們正忙著梳妝。
9時,海內外弦友祭祀郎君儀式開始。只見舞臺中央,瓜果燭臺陳列于八仙桌上,“御前清音”刺繡從桌面平整垂下,十余名弦友分列桌旁“執節者歌”。主祭官誦讀祝文,海內外弦友在郎君像前行祭禮。
郎君,是指五代時期后蜀的亡國之君孟昶,他精通音律,善作詞曲,癡愛音樂,后世愛樂人將郎君譽為樂神,南音愛好者更是將郎君奉作先師。
據了解,祭祀郎君是弦管界古老的傳統儀式,每年都舉行春秋兩祭。
今人再現400年前南音古曲
昨上午9時40分,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推出《明刊三種》古曲專場。
表演前特地安排一場講座,由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鄭國權講解。據了解,今年是《明刊三種》在歐洲發現50周年,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特地挑選其中一部分曲目來演唱、演奏。
昨上午10時許,《明刊三種》古曲專場音樂會正式上演。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的藝術家傾心演奏、演唱400年前的7首古曲。
只見一個個身著古裝的演員走上臺,有的端坐椅上彈奏,有的站立吟唱,一時間裊裊之音縈繞整座建筑。舞臺上勝似古畫中走出來的女子,輕吟低唱,傳出如絲如縷的仙樂。
由于時間限制,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只從《明刊三種》中挑選7首來演唱、演奏,這七首曲是《只恐畏》、《心肝跋碎》、《你去多多》、《正更深》、《啟公婆》、《金井梧桐》片段和《脫落繡弓鞋》(清唱及合唱)等。這些古曲均為明代作品,部分作品今人從未傳唱過,而且有的原刊并無拍號,因此演唱的旋律是否與今人演繹的一樣,還有待研究。
【讀者品評】
南音清幽 如夏夜玉蘭花香
昨日早報讀者坐在泉州南音藝苑里,一邊聽著南音,一邊聽專家講解。有讀者告訴“金花導游”,靜坐聆聽實是一種享受,尤其是那如怨如慕、如絲如縷的聲音,猶如夏夜的玉蘭花香,沁人心脾。
在欣賞過程中,讀者對演員腳踩金獅、舞臺上擺設的涼傘等很感興趣。
據說,清康熙60歲大壽時,李光地邀請泉州5位樂師晉京表演。康熙將自己腳下的木制金獅子給他們墊腳,從此南音表演一直有“腳踩金獅”傳統。
康熙想把這5位樂師留下,李光地給樂師們出主意:“康熙皇帝去御花園時,你們演奏一首思鄉的曲子。”當康熙聽了《百鳥歸巢》,領會到樂師們想回家的意愿,遂恩準回鄉,并賜宮燈和黃涼傘,上書“五少芳賢,御前清客”,所以現在只要有南音的地方,就有“五少芳賢,御前清客”等字樣,還有宮燈、黃涼傘等。
【專家點評】
南音一塵不染 是全世界最慢的音樂
□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副主任曾家陽
此前泉州南音憑借參賽曲目《走馬》和《梅花操》,在全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中,首次以純音樂形式參加國家級音樂賽事并獲大獎,專家們對南音贊譽有加,稱南音能讓身處浮躁世界的人心境平和,甚至有專家稱南音“一塵不染”,也有專家評價“南音是全世界最慢的音樂”。
南音是內斂的聲樂,無論演唱還是演奏,如何“收”得巧妙體現表演的深度。
【考證】
《明刊三種》證明
南音古樂原叫弦管
《明刊三種》,是由三本刊載福建閩南戲曲和南音的珍貴史籍裝訂而成,明萬歷年間流傳至歐洲,是至今發現流傳最遠、最早記錄閩南戲曲、南音的讀物。其中南音部分發現于德國薩克森州立圖書館,戲曲部分發現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
發現者為英國著名漢學家龍彼得先生,他發現《明刊三種》后,用了數十年時間,先后到中國臺灣省、東南亞,隨后到泉州作田野調查,潛心研究閩南的弦管與戲曲,并于1992年用英文寫完長篇論文,且自費在臺灣出版《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
《明刊三種》的弦管曲子共272首,龍彼得先生找出當中有86首還活在當今弦管界,并經常傳唱,比如眾所周知的名曲《月照芙蓉》、《一紙相思》、《金井梧桐》、《為君去時》、《正更深》、《尊前告》、《冬天寒》等。
鄭國權介紹,《明刊三種》是真正的海外孤本,是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它的重見天日,如泉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一次考古發掘中的大面積發現。
最為關鍵的是,《明刊三種》證明南音古樂原來叫弦管。
“到了明代,刊刻的曲簿叫弦管。歷經清代、民國,直至1949年以前,泉州人都稱之為弦管,可見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鄭國權考證認為,《明刊三種》可以從曲體本身證明泉州弦管確實是千年古樂。
事實上,《明刊三種》記載的不止是明代作品,還可追溯至晚唐、五代甚至更早。
古籍或古詩中多有提到弦管,如漢初劉邦戚夫人的宮女說宮中“嘗以弦管歌舞相歡娛”。唐代李白詩“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杜牧詩“弦管開雙調,花鈿坐兩行”;泉州進士歐陽詹“弦管鐃拍,出沒花柳”。到了公元10世紀,應該是弦管音樂的黃金歲月。五代后蜀主孟昶(郎君)統治下的成都,是“弦管歌誦,盈于閭巷”。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