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讓中國音樂“活化石”更具魅力●追蹤
流播海內外 鄉音常繞梁
泉州南音遠播四海,已形成約5000萬人講閩南語的南音文化圈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
3月1日,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泉州南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詳見3月2日早報A03版)。研討會的召開,進一步刮起泉州南音熱潮,來自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地專家的參與,也擴大了南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和影響。
穿越千年 亮麗風景
夜幕降臨,月上柳梢。在泉州,在廣場或古大厝里,演奏者橫抱琵琶,拉開二胡,吹響洞簫,彈起三弦,把曲曲南音演奏得韻味十足……泉州南音作為中國古老樂種,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于泉州一帶的閩南語系地區。南音演奏,是文都泉州穿越千年至今的亮麗風景。
樂隨人走,泉州南音從閩南古厝啟程,伴隨著閩南兒女的足跡,漂洋過海播種發芽。如今,泉州南音不僅流傳在閩南地區,而且流播港澳臺地區和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了一個約5000萬人講閩南語的南音文化圈,成為聯系海內外同胞的文化紐帶。據統計,截至2009年,泉州共有220多個南音社團,包括相當造詣的專業人士和南音愛好者。
百代鄉音 流播四海
共一輪明月,唱百代鄉音。南音的魅力和影響越來越被世人所矚目和認同。比如在菲律賓,有數十個南音社團活躍在這個群島之國,包括國風郎君社、長和郎君社、金蘭郎君社等南音社團,在菲律賓頗具規模和影響。這些南音社團分布各地、相互支持,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組團出國訪問,他們還紛紛禮聘家鄉泉州的著名南音藝人授藝傳薪。
南音在海外的區域性交流活動非常頻繁,最為著名且規模最大的交流活動當推“東南亞南樂大會奏(唱)”,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等國的南音社團均參加盛會。而隨著海外南音社團到大陸交流、尋根,泉州南音界與海內外眾多南音社團的往來也愈加密切,泉州南音樂團曾多次應邀前往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泉州南音申報“非遺”期間,東南亞各南音社團精誠合作,在海外熱烈唱和,為泉州南音步入世界非遺殿堂不遺余力。
專家關注 發揚光大
3月1日舉行的研討會上,南音的研究引起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權五圣和日本沖繩縣御座樂復原研究會會長比嘉悅子的關注。
權五圣稱韓國傳統文人音樂“歌曲”與泉州南音在表演形態和演奏方式上很相似,并稱泉州南音的二胡與韓國“歌曲”的奚琴在演奏方式上類似。
比嘉悅子認為,古代泉州與琉球交往頗深,琉球的古代御座樂(宮廷樂)與福建大有關聯。據介紹,琉球原是中國古代的藩屬國,明、清兩朝均派遣使臣對琉球諸王進行冊封,泉州曾設有接待琉球貢使的來遠驛(又稱“琉球館”),琉球人到泉州大多會駐扎一段時間并學習栽種技術和禮樂等。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賜福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幫助建設和開發,這三十六姓多來自泉州、福州。此后,泉州與琉球的交流一直保持著,所以琉球至今還保留著福建特別是泉州的許多古老風俗習慣。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