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昨開幕,海內外專家探討南音傳承和發展
創新:讓中國音樂“活化石”更具魅力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 張素萍 劉波 王柏峰 文/圖
在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的師生們表演南音名曲(譜)。
昨日,為期兩天的泉州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師院開幕。來自海峽兩岸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專家學者齊聚泉州,集思廣益,探討泉州南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本次研討會作為“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動年”開幕系列活動之一,由“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委員會、泉州師范學院主辦,泉州師院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師大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承辦。
在現場,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的師生們表演《直入花園》、《梅花操》等南音名曲(譜)。在隨后舉行的研討會上,福師大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耀華,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權五圣,日本沖繩縣御座樂復原研究會會長比嘉悅子,臺灣師范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教授呂錘寬,泉州師院南音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珊等,分別作了題為《南音研究現狀及其展望》、《琉球王府中的中國系宮廷樂“御座樂”》、《南管曲之文學性初論》、《協同創新傳承發展泉州南音》等主題報告。
據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泉州南音,按照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要求,目前泉州通過設立專項保護資金、建立南音傳習所等一系列措施,加強泉州南音保護的智力支撐和社會支撐;利用泉州南音國際大會唱、學術研討會,匯聚高校、人文科學研究機構、民間研究團體,以及海外專家學者的力量,進一步加強泉州南音研究;同時建立保護機制,逐步保護和改善南音生存環境。
像推廣京劇一樣推廣南音
■權五圣(韓國漢陽大學名譽教授)
這是權五圣第10次踏上泉州這片大地,早在1990年,他就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一起到泉州“海絲點”考察,這也是他首次接觸泉州南音。
“韓國傳統文人音樂叫‘歌曲’,也稱萬年長歡之曲,韓國歌曲和泉州南音在表演形態和演奏方式上很相似。”權五圣說,韓國“歌曲”的歷史可追溯至高麗末期,以時調詩為歌詞,用伽倻琴、玄琴、奚琴等演奏,其中泉州南音的二胡與韓國“歌曲”的奚琴在演奏方式上相同。
權五圣認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對泉州意義非凡,“可以進一步推介泉州”。
泉州南音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權五圣認為,就像把京劇作為國劇推廣,希望政府把泉州南音作為中國“國樂”對外推廣,提升南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琉球宮廷樂與南音淵源很深
■比嘉悅子(日本沖繩縣御座樂復原研究會會長)
日本琉球御座樂即宮廷樂,與泉州南音關系密切,有很深的淵源,雙方交往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琉球向中國學習很多音樂,并在宮廷演奏。
當時日本在泉州、福州都設有“琉球館”,琉球人每次來中國學習,都會駐扎很長一段時間,明朝禮樂經由福建傳入日本。1879年的御座樂有很多樂器和演奏等與泉州南音十分相近,至今保留著“閩南十音”的影蹤。
比嘉悅子認為,與其他地方的曲藝相比,泉州南音顯得更古老,傳統氛圍更濃,不愧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南音是中國非常傳統古老的樂種,南音作為‘海絲’起點泉州的文化瑰寶,讓我更感興趣。”
南音有“調養身心”之效
■丁宏海(新加坡湘靈音樂社社長)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是東南亞一帶著名的南音社團,創立至今已經有數十年歷史,在東南亞一帶頗有影響力。
“這些年來,湘靈音樂社與泉州和廈門兩地的南音樂團聯系很多,泉州南音樂團也應邀參加新加坡藝術節,頻繁的交流讓音樂社的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丁宏海說,湘靈音樂社日益得到新加坡各界的重視,如今亦得到新加坡官方的撥款。
丁宏海說,相對而言,南音是靜態的,只要認真地聽都能讓心平靜下來,而且研究表明南音有調養身心之效,可以讓人保持年輕態。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希望今后通過更多的學術性探討和活動,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推廣。
用更宏觀的視角看南音
■項陽(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
上世紀80年代,項陽在廈門大學時曾學了一學期南音課程。在他眼中,南音古樸而典雅,且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是傳統文化的物化。
南音的保護和傳承擁有較為廣泛的民間基礎,政府部門和民間在傳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另一方面,學術研討會屢次召開,也說明南音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空間。“希望置身于更宏觀的視角,再來看南音。”項陽說,在更宏觀的視角下,可能會有新理念、新視野下的認知,希望文學界、戲曲界、宗教界等共同研究,讓老百姓有了文化認同感,相信南音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創新,讓南音適應時代需要
■王耀華(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被譽為“中國音樂活化石”的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南音的發祥地在泉州,除了在閩南地區廣泛流傳,還遠播東南亞等地。
“南音要繼續傳承與發展,就得對它進行常態化、多方位的研究,并且把南音放在泉州豐厚的歷史文化中深入研究。”王耀華說,把南音的理論研究與傳承發展實踐相結合,不斷創新,使其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加強海內外的交流與協作,共同推動南音的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廣大民眾的精神食糧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用新思維賦予南音新內容
■王心心(著名南管音樂家、臺灣心心南管樂坊創辦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泉州人,王心心4歲開始學習南音。1992年,王心心移居臺灣,并創辦心心南管樂坊。數十年來,她一直以世界級殿堂藝術的定位,努力豐富和推廣南音藝術,嘗試南音與當代藝術跨領域的合作。
“南音是老祖宗留下的非常好、有養分的藝術形態,最為可貴的是其內在的精神,而不是外在形式。”王心心說,作為現代人,應該結合新的時代特征、新的思維,賦予南音新的內容,推動南音更好地向前發展。同時,南音是海峽兩岸人民同根同源、認祖歸宗的文化樣式,是連接海峽兩岸同胞的一條重要的文化紐帶,海峽兩岸應共同傾力打造南音這一世界文化品牌,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力。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