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傳承人】
黃淑英 女,漢族,1942年3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60年入泉州民間樂團,隨莊應沂、王友福、吳萍水、蘇來好學習南音,掌握傳統曲目約300首。演唱基本功扎實、舞臺經驗豐富,擁有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代表作《刑罰》中,黃淑英能一人演唱四種角色,獲省曲藝調演一等獎。 1982年演唱的《桐江魂》獲文化部一等獎。長年任教于泉州藝術學校及泉州師院南音學院,當今知名的演唱員李白燕、董寶穎、王彩娥、莊麗芬、蔡雅藝、黃美娥、蔡麗影、李薇薇等先后都受益她的教學。她曾多次隨團出訪菲律賓、印尼、新加坡等國及上海、西安、香港、臺灣等地,深受海內外聽眾好評。曾錄制出版南音錄音帶多盒。
蘇統謀 男,漢族,1939年12月生,福建晉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泉州市南音協會常務副主席,晉江市南音協會主席。自幼隨父親蘇宗家學習南音,16歲入晉江木偶劇團,師從陳天保繼續學藝。又善于向弦管前輩學習,深得名師精髓,技藝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擅長洞簫演奏及唱腔藝術。多次率團出訪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進行藝術交流,被海外多個南音社團聘為藝術顧問。他三十多年來為培養南音新秀不遺余力,傳授的學生陳麗娟、陳奎珍、蔡家樂等數十名,都成長為南音知名的演唱演奏員。他又廣泛收集南音曲譜,整理了大量南音資料,并注重南音“支系”、“滾門”及“曲牌”等的研究,主編校訂出版了《弦管過支套曲選集》《弦管指譜大全》《弦管過支古曲選集》和八卷本的《弦管古曲選集》等書。
吳彥造 男,漢族,1926年出生,泉州石獅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自幼隨南音名師蘇德興、高銘網學藝,先后在高甲戲劇團、泉州市文化館、福建省藝術學校等單位,從事音樂工作和教授南音。他能較完整地掌握南音的“指”、“譜”、“曲”,熟悉南音各種樂曲的演奏技能和演唱藝術,尤其是善于拉奏二弦,堪稱一絕,他又掌握南音創作技巧,編寫新南音,并獲國家級、省級大獎,出版新南音作品專輯《古韻新聲集》。1943年開始傳藝授徒,培養出大批南音人才,多次獲國家級、省級嘉獎。吳彥造的藝術成就入選《中國民間名人錄》《中國曲藝界名人大辭典》《世界文化名人辭海》。2002年獲中國曲藝家協會“五十年來對曲藝事業作出貢獻”的表彰,2003年《曲藝雅集》榮獲中國曲藝薈萃音樂設計獎。2006年獲福建省首屆老文藝家成就獎稱號。
丁水清 男,回族,1936年9月至2009年元月,泉州晉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2年起拜蔡森木、黃守萬、任清水等名家學習南音唱法及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尤擅長琵琶彈奏,精通彈奏南音的指、譜、曲,具有很高的演奏水平。經商之余長期從事南音藝術活動,多次參加國內外南音大會唱,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及臺灣、香港地區交流演出,被海外多個南音社團聘為藝術顧問,培養出許多青少年南音藝術人才。并錄制出版南音錄音帶專輯及VCD影碟,還致力于收集整理南音指、譜、曲等散佚民間的資料,曾與蘇統謀合作編校《弦管過支套曲選集》《弦管指譜大全》《弦管古曲選集》等書。
蘇詩詠 女,漢族,1946年2月生,福建泉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60年入泉州民間樂團,師從吳萍水、蘇來好、莊泳祈、邱志竹、陳天波等學習南音藝術,擅長琵琶演奏、彈唱、南音清唱。曾任泉州市區南音研究社副社長、中國南音學會理事,泉州市政協委員。1984年至1992年任教于福建省藝術學校南音班、梨園班,培養了李白燕、李薇薇、董一吟等南音新秀。1988年獲福建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的南音大賽業余組第一名。1992年以來,受聘于菲律賓國風郎君社、印尼東方音樂基金會等團體教授南音,學員遍及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和臺灣地區。1998年其藝術成就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2001年被聘為“中國泉州南音集成”民間藝術家委員會委員。錄制有《蘇詩詠南音專輯》二盒。
夏永西 男,漢族,1945年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師從陳澤霖、蔡錫森、陳天波、蔡昌學習南音,1980年任泉州市民間樂團樂隊隊長,1984年在菲律賓崇德社教授南音,2000-2004年任泉州市區南音研究社社長,2001年任泉州市鯉城區南音藝術家協會會長。他能熟練地掌握南音的各種樂器,尤精于南噯和二弦演奏,對南音指、譜、曲有較好掌握,參加過歷屆國際南音大會唱,曾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區交流演出,為泉州南音與海內外南音界的聯誼牽線搭橋。他還熱心傳教南音,曾任泉州市老年大學南音教師,在民間南音社團輔導一批樂員參加泉州南音電視大獎賽獲一等獎。1991年錄制出版個人專輯《噯仔指》2盒。
楊翠娥 女,漢族,1972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惠安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83年跟隨父親楊錦義學藝,又師從莊步聯等南音名師,擅長琵琶、二弦演奏。其演唱深得馬香緞演唱的藝術精髓,注重遵循傳統,咬字吐音清晰,運氣自然婉轉,感情處理細膩,因而多次在南音比賽中獲獎,并多次隨南音團體出訪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深受好評。曾在泉州藝校、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學院及多個南音館閣任教,培養了眾多南音人才,其中一些學員在多項南音比賽中獲獎。她出版三輯《楊翠娥南音專輯》,2004年為泉州市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錄制名曲《玉簫聲》。
曾家陽 男,漢族,1963年2月出生,泉州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奏員。自幼生活在民間南音館閣的特殊環境下,深得諸多南音名家真傳,12歲開始學藝,師承龔松齡、陳澤霖、莊步聯、莊金歪等南音名家,學習、精通各種南音樂器的演奏,以琵琶演奏見長,學習并熟練掌握南音的指、譜、曲。參加了全國、省、市的各種匯演、比賽、調演以及重大接待演出任務,錄制了大量音像制品,曾先后隨團出訪過法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區,以精湛的演奏技藝享譽海內外南音界。長年擔任泉州藝校、泉州師院南音學院特聘教師,編著了《泉州南音琵琶教程》,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南音人才。編撰《泉州南音基礎教程》,參加《泉州弦管名曲選編》《新譜式弦管曲選編》的編校工作。
王大浩 男,漢族,1964年5月出生,泉州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奏員。13歲跟隨父親王竹華學習南音洞簫制作及演奏,1979年考入泉州民間樂團,師承林文淑、莊步聯、莊金歪、吳世忠、施信義等南音老藝術家,擅長洞簫演奏、制作,并在實踐中總結了南音洞簫的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在南音洞簫演奏技法上得到了海內外南音同行的贊揚和專家、學者的一致肯定,多次參加各種音樂會、藝術節演出、比賽并獲獎。曾多次出訪新加坡、日本、法國,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交流演出,中央電視臺、福建電視臺、泉州電視臺多次拍攝專題播出,錄制出版了大量的南音唱片。長年于泉州藝校、泉州師院南音學院任教,并編著《泉州南音洞簫教程》,培養了眾多南音接班人。1983年研制出首支“低音洞簫”,填補了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低音管樂的空白。
李白燕 女,漢族,1966年9月出生,泉州永春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1984年進入泉州藝校南音班學藝,1987年入泉州南音樂團,師承莊步聯、馬香緞、蘇詩詠、黃淑英等南音名家,學習大量的南音指、譜、曲。以南音演唱見長,將傳統的南音唱腔藝術與聲樂技巧相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多次參加省和全國比賽獲獎,獲第七屆“牡丹獎”、第七屆“群星獎”。曾多次應邀隨團赴法國、日本、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訪問演出,多次被中央、省、市電視臺錄制節目向海內外播出,受到專家學者及海內外南音界的贊賞。長年在泉州藝校、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學院任南音唱腔教師,編著《中國南音演唱教程》,榮獲省社會科研項目二等獎,并培養了一批南音后備人才。錄制了大量南音唱帶、個人VCD專輯。
陳 練 男,漢族,1933年11月出生,泉州安溪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泉州南音集成》民間藝術家委員會委員。1943年學習南音,師從永春南音名師林庶煙,通曉南音上下四管樂器,擅長琵琶演奏。1982年起開館授藝,傳授南音各種樂器指法、演唱基本技法,培養了數百名南音后備人才。其學生參加多種匯演聯歡、賽會和喜慶活動,又參加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并獲獎項。他編印四空管二調套曲一本,創作新南曲四首,整理南音四大管門的“弦管套曲”1110首,出版《弦管套曲》4卷,收集、保存南音名師曲簿,收藏明、清、民國時期琵琶各一把。2003年制作琵琶、三弦、洞簫、二弦、拍板各一把,被省博物院收藏。
莊永富 男,漢族,1928年11月出生,泉州惠安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5歲起業余自學南音,師從著名南音藝師蔡森木、何專,掌握指、譜約40套,清唱曲近200首,在南音唱腔技藝、彈奏指法、琵琶、二弦的樂理等方面有較高造詣。致力于南音新曲創作,創作了“賭徒漢”、“廢除舊婚姻”、“送飼料”、“悼念毛主席”、“琵琶一曲唱惠南”、“清歌雅曲贊三胞”等下鄉宣傳活動及參加市、縣文藝會演。義務創辦南音培訓班,熱心南音傳承,培養近200名學生,多次參加市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南音大獎賽,屢獲獎項。積極開展南音交流活動,曾與菲律賓,及香港、鯉城、晉江等地南音社團交流互訪,增進南音弦友情誼。
丁信坤 男,回族,1945年4月出生,晉江市陳埭鎮岸兜村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音樂教師。16歲拜南音名師蔡森木學習南音唱法及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熟練掌握了大量的南音指、譜、曲,擅長二弦及琵琶演奏,具有較好的演奏水平,風格獨具。經商之余長期從事南音藝術活動,多次參加國內外南音大會唱,曾到菲律賓,以及香港、澳門等地區進行交流演出。長期致力于南音普及教學,受聘于菲律賓南音社任音樂教授、音樂顧問,不遺余力傳播南音藝術,為菲律賓培養了一批南音藝術人才,得到菲國南音社團及各界人士的肯定。數次錄制南音專輯及VCD影碟,由香港興順唱片公司、福建音像出版社出版。
吳璟瑜 男,漢族,1956年10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作曲。1974年起自學音樂理論,并開始接觸南音,1981年進入泉州南音樂團,師承莊步聯、林文淑、莊金歪等南音名師,學習南音及南音作曲和二弦演奏。擅長南音新曲創作和二弦演奏。多次隨團參加國家級重大藝術演出活動,并多次隨團出國訪問。其創作的南音作品多次斬獲國家、省、市獎項,并多次在中央、省、市電視臺播放。現兼任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學院教師,教授“南音樂學理論和史論”及“二弦演奏”課程,出版專著《泉州南音二弦演奏教程》。并兼任泉州老年大學、培元中學二弦教師,其培元中學學生鄭江南榮獲市中小學南音比賽中學器樂組(二弦)一等獎。
周碧月 女,漢族,1953年9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74年在民族樂器廠工作時,開始學習南音,師承陳舜龍、林文淑、蘇彥芳、黃淑英等南音名師,擅長南音演唱,在名老藝師精心培養下,掌握了各種曲牌、各種不同風格的南音曲目。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比賽并獲獎項。曾隨團赴菲律賓、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以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交流演出,多次錄制南音錄音帶發行國內外。曾擔任泉州藝校、泉州師范學院南音學院、泉州老年大學等學校南音班老師,指導泉州西隅小學、泉州盲童學校學生演唱南音,在南音教學中,培養了莊麗芬、王彩娥、蔡雅藝、陳吟等南音后起之秀在各項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蔡維鏢 男,漢族,1952年11月出生,泉州石獅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曲藝家學會會員。1971年師從蔡宗熙、1985年師承吳彥造等南音名家學習南音藝術,研習各種器樂的演奏,基本通曉所有南音樂器的演奏和唱腔的技功法,尤以洞簫、二弦為長,熱心南音社團工作,組織參與了民間南音社團全部48套指、13套譜的錄音,由泉州南音藝術研究院收藏,并由新加坡湘靈出版社出版了個人的演奏專輯。曾組織、參與了歷年各級南音大會唱演出、比賽和出訪交流,并在全國曲藝調演中獲獎。2005年起授藝于陳小紅、黃珍鳳等南音青年學員,曾應邀在新加坡湘靈音樂社、印尼東方音樂會執教,在新加坡晉江會館舉辦南音講座。
紀安心 女,漢族,1969年4月出生,泉州石獅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74年開始學習南音,師承林本夢、紀榮華、林敦年、吳彥造、蘇統謀、蘇詩詠等南音名家,全面掌握南音演唱技巧,吐字發音準確,節奏鮮明,行腔新穎、感情細膩,較完整掌握南音的指、譜、曲,熟悉南音琵琶、三弦演奏技巧,能自彈自唱,曾在國家、省、市級南音賽事中獲大獎,經常參加各項演出和各種賽事,曾出版個人南音演唱專輯音像帶,隨團出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以及香港、澳門、金門等地區。多年來,開辦南音培訓班,培訓200多人,組織學員參加各項演出和各種賽事,培養出了林宏秋、郭紅妹等南音優秀人才。
呂 森 男,漢族,1946年9月出生,泉州德化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德化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1960年在原晉專藝校師承李文爆、吳錦標,1962年在德化縣高甲戲劇團師承林鳳雛、林紀彬學藝,熟悉南音琵琶、三弦、二弦的演奏法,南音“下四管”的敲打法,南音指、譜、曲的演奏、演唱法,掌握其基本彈法、唱法、技巧等要領。曾積級組織開展德化縣各南音社團南音演唱活動,參加德化縣廣場文化節等大型南音演唱活動,為德化縣各有關部門編寫創作新南曲二十三首,部分新南曲已制成DVD影碟片,與海內外三十多支南音團體互訪,增進南音學術交流。受聘德化潯中中心小學南音班顧問,編寫南音教材,擔任南音教學工作,組織參加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并獲獎。
鄭榮闊 男,漢族,1934年3月出生,泉州南安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2年學藝,一生熱愛南音事業,努力鉆研南音藝術,精通各種南音樂器演奏技藝,更以琵琶、洞簫見長。曾多次參加泉州市、廈門市舉行的國際南音大會唱活動,參與組建南安市南音協會,并與菲律賓長和郎君社及印尼東風音樂基金會締結三姐妹社,積極參加海內外各南音團體、弦友的南音藝術交流,不斷提高藝術水平,致力于推動南音事業發展。2000年參與組團赴菲律賓參加長和郎君社成立180周年慶典活動。長年來輾轉南安各地,傳播南音藝術,培養了一大批南音人才,學生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
陳四川 男,漢族,1938年8月至2009年,晉江市東石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南音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南音學會會員、晉江縣文聯委員。1956年師從南音名師王根火,后又承張在我、任清水、郭清潭、黃守萬等名師指導,開始學習南音唱法及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邊學邊教邊制作南音樂器。他具有較好的南音演奏水平,擅長二弦及琵琶演奏,熟記大量的南音指、譜、曲,并能熟練彈奏,其參與演奏的南音節目多次獲獎。長期從事南音傳承工作,培養了陳永星、周天倫、蔡維鏢、陳雅玲、蔡凱琳、蔡靜茹、曾婉儀、蔡雅藝等數百名學生。部分學生在各級南音賽事中獲獎,本人曾獲銀牌指導獎。曾受聘于晉江、石獅等地任南音教師、藝術教師、藝術顧問、文藝指導等職,并受聘于晉江東石中、小學傳授南音。
郭玲玲 女,漢族,1954年1月出生,泉州晉江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師從父親郭金鏡學習南音,1963年開始參加晉江市、鎮兩級政府組織的文藝宣傳隊,進行南音表演宣傳活動,南音演唱水平不斷提高,多次參與省、市的南音演唱比賽,均獲得優異成績。她擅長唱曲、琵琶演奏,其演唱繼承了父親高音高亢、清脆悅耳、低腔行進柔中見剛的渾厚演唱風格,并可同時一人分別演唱四個角色,得到業內人士和群眾的一致肯定。曾錄制、出版《郭玲玲南音專輯》及VCD,受聘擔任多個南音民間社團音樂、藝術顧問,經常到各南音社團參加活動,親自指導學員日常訓練和演出培訓,1981年開始授徒傳藝,將南音演唱技巧傳授給學員。
周成在 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泉州德化縣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二級演員。1984年在省藝校泉州分校南音班就讀,師從莊步聯、蘇詩詠老師,學習器樂演奏與南音演唱,以南音演唱為主,兼習各種南音樂器,其唱腔在傳統南音演唱法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的發聲方法,演唱更臻完美,曾參加全國、省、市各級相關賽事,均獲獎項,是泉州南音樂團唯一的男聲演唱員,受到了眾多音樂家、海內外南音弦友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贊賞。曾隨團出訪了法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等地區,出版南音演唱專輯,經常與民間南音樂人進行藝術交流,并悉心指導民間南音愛好者的演唱技藝,應邀到安溪藝術學校、泉州藝術學校、泉州老年大學、泉州師院南音學院任唱腔老師,教習南音演唱。
龔文鵬 男,漢族,1952年9月至2011年5月,泉州石獅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60年拜許國梁為師學習南音唱腔,1968年師從蔡富昌老師學習南音樂器演奏,熟記大量南音的指、譜、曲,熟練掌握南音的唱腔藝術和演奏南音的各種樂器,尤對洞簫、二弦、嗩吶的演奏技巧有更深的造詣。曾在省、市音樂賽事中獲獎,多次出訪菲律賓、新加坡,以及香港、澳門、金門等地,進行南音交流。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南音演唱、演奏的教學體系,長期以來,在晉江鄉鎮執教南音,在晉江、石獅中小學校任南音專職教師,舉辦中小學暑假南音培訓班,學生700多人,其中有30多人次在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蔡孝凹 男,漢族,1930年9月出生,泉州石獅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2年拜師吳敬水,學習南音唱腔及樂器演奏,1975年拜師黃守萬,1990年拜師任清水,求教簫弦演奏方法,能默記大量南音指、譜、曲,熟練地參與演奏,尤其是琵琶、二弦、三弦的彈奏頗有成就,認真講究唱念,曾受聘晉江南音社團藝術顧問,并被泉州市教育局授予南音教學先進工作者稱號,曾應邀出訪菲律賓、我國香港等地。多年來無償在石獅新華、庵前、益友、大侖等民間社團傳授南音,培訓學員及小學生一百多人次,部分學生參加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獲得各個獎項,部分優秀唱員被推薦出國,成績突出。
鄭芳卉 女,漢族,1969年9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出生于南音世家,1971年師承外公吳序輝、父親鄭澤勝、母親吳淑珍,開始有系統地學習南音,從南音唱腔入門學起,步步引導。1977年跟隨南音演唱家馬香鍛學習南音行腔與舞臺表演,后又師從林宗鴻學習洞簫演奏,師從蕭榮灶學習二弦演奏,拜多位名師學習琵琶演奏、三弦彈奏、嗩吶吹奏,以及四寶、響盞、小叫等小樂器的演奏,深得這些名師的言傳身教,熟練掌握南音指、譜、曲,其唱腔婉轉細膩,韻味雋永,并熟悉南音樂器演奏技巧。多年來在學校開設南音校本課程,受聘(兼職)于泉州師院、泉州藝校南音專業,擔任南音唱腔、器樂老師,集中培訓鯉城區各中小學的音樂教師,還在基層辦班培訓,傳授南音藝術。
蔡雅藝 女,漢族,1980年12月出生,晉江東石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88年在母親顏綢春引導下學習南音演唱及演奏,并跟隨陳四川、蔡崇希等名師學習南音樂器,1993年在泉州藝校又師從黃淑英、曾家陽、王大浩等南音名師,并向民間南音藝師蔡東仰學習演奏指、譜,全面掌握南音演唱、演奏技能。擅長南音唱腔,堅持南音真聲唱法,在咬字行腔上恰當使用氣息,字韻豐滿、鮮明。曾舉辦多場“校園南音演唱會”,受邀參加日本“第十四屆上田平和音樂節”,參加英國北威爾斯“國際音樂比賽”獲民間音樂獨唱與獨奏組冠軍。曾出版個人南音專輯多張,發表論文多篇。兩次受聘于新加坡湘靈音樂社,舉辦南音演唱演奏班,學生100多人,并曾任教于泉州藝校南音班、泉州師院南音學院,學生90人。
林祖樹 男,漢族,1936年1月出生,永春蓬壺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42年師從其叔父林士鳳、堂兄林鳳雛學習南音, 1951年拜林庶煙為師,認真學習南音,基礎扎實,其唱腔圓潤、優雅,有獨特風格,擅琵琶、二弦演奏,音色優美,節奏平穩。曾收集南音套曲1665首,260多萬字,與其師兄陳世練合作整理編輯出版《南音套曲》四卷,編寫南音教材《泉州南音基礎知識》《南音補充教材》等。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家鄉開辦南音培訓班256期, 1998年以來受聘永春三中任南音教師,學員上萬人次,多年來為泉州師院、各地南音社團、戲班等輸送南音人才49人,并曾為老年大學、中小學校舉辦《南音史》《南音欣賞》《二弦演奏法》以及《識譜法》等專題講座。
丁世彬 男,回族,1948年7月出生,晉江陳埭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4年隨其父丁金裕學南音,并拜南音名師黃守萬、任清水、張在我為師,學習南音唱法及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其演奏技巧嫻熟,擅長洞簫及琵琶演奏,熟記南音指、譜、曲數量較多,唸嘴(口授)較為準確,并能熟練彈奏。曾多次參加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晉江南音演唱大獎賽等演出交流活動,隨團出訪東南亞、中東、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曾錄制出版南音CD及磁帶60套,散曲伴奏60多首,編撰出版《閩南弦管概論》。受聘在菲律賓及港澳臺等國內多個南音社團任音樂顧問,長期在晉江、石獅一帶設館授徒,1998年至今在泉州藝校、泉州師院南音學院任教,教學經驗豐富,海內外南音學生上百人。
陳強岑 男,漢族,1951年3月出生,泉州市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62年拜邱志竹學習南音洞簫吹奏,深得名師的真傳。1978年師承吳孔團系統學習南簫演奏技法,1979年師從施信義學習南簫演奏風格,師從吳彥造學習二弦及簫弦法,師從莊金歪學習南琶及南音的“指、譜、曲”,熟練掌握各種南音樂器的演奏,并拜師吳友順學習傳統南音洞簫的制作工藝。還師從馮子存和趙松庭兩位竹笛大師,把所學的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演奏技法融入到南音的演奏上,并傳授給泉州南音樂團的學員。擅長洞簫演奏,曾多次舉辦、參加多場音樂會,錄制個人獨奏專輯光盤,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班進行南音教學活動,培養一大批熱愛南音演奏、演唱及理論研究的學生,并授徒傳承南音洞簫的制作工藝,以及南琶、二弦的樂器改良。
林熟英 女,漢族,1943年12月出生,德化龍潯鎮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8年在雷鋒公社業余劇團師承林安聽學習南音演唱及琵琶彈奏,1986年在德化縣城又師承林永章學藝,學習演唱較高難度的南音曲目,以南琶彈撥、演唱為主,能熟練掌握泉州南音工乂譜及簡譜,能演奏、演唱較有難度的南音曲目。曾多次參加縣、市南音大會唱及其他演出活動,曾獲德化縣南音四人彈唱優秀獎、離退休老干部南音彈唱三等獎,并曾出訪印尼參加南音演唱會,多次為泉州市中小學生南音比賽伴奏。長期在德化縣老年大學南音學會、德化南音藝術家協會教學輔導工作,培養南音愛好者至今已有50多人,部分學生已成為各個南音社的藝術骨干。
曾秀華 女,漢族,1979年7月出生,德化縣潯中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小學高級教師。1999年拜當地的南音老藝人曾坂為師學習南音,也向南音社的呂秀娟等人學習南音演唱,向呂森學習南音的舞臺表演,有扎實的南音演唱功底,能彈能唱,運用現代聲樂的科學發聲方法進行南音唱腔練習,借鑒方言咬字特色,突出泉州方言演唱所形成的獨特南音風格特征,韻味獨特,得到了專家及南音界人士的認可。經常參加縣元宵南音大會唱、中秋南音大會唱及瓷都廣場南音專場演唱活動等,被聘為小學南音專任教師,精心向學生和學校老師傳授南音,帶領學生參加省、市、縣舉辦的文藝匯演及南音大會唱活動,所指導的學生在泉州市南音演唱演奏比賽中頻頻得獎,并參與編寫小學校本教材《南音》。
陳成芬 男,漢族,1942年7月出生,泉州洛江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3年師承講古先生莊火新學講古藝術,對陳三五娘傳說情有獨鐘,1997年師承王世明學習南音,勤學苦練,能熟背并悉心演練南音四大名譜、五大套指及散曲等,認真研究南音傳統工乂譜和琵琶彈奏法,擅長于南音琵琶、洞蕭演奏和民間講古,并通過洞簫演奏技藝輔以練習嗩吶演奏,技藝水平較好,風格獨特。積極參與籌組洛江區、河市鎮民間南音社團,虛心求教,耐心傳承,曾先后義務傳授了幾十名少兒學習南音,其中十二個學生已能嫻熟地演唱南音,并能彈奏琵琶,受到群眾贊譽。曾評為泉州市南音進校園工作先進個人。
呂俊哲 男,漢族,1937年11月出生,南安水頭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南音代表性傳承人。1950年開始學習南音,師承呂振扭,1956年師承葉成基,1961年師承任清水,尤擅長于洞簫、二弦演奏,曾得到南音教師任清水的真傳,對南音的打擊樂及幾種常用的樂器都有研究。一生專事南音,受聘為漳州師范學院藝術導師和南音社團藝術顧問,曾多次隨各級社團組織前往東南亞各國及臺灣地區進行學術交流。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摸索出一套比較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得到南音界的好評。曾傳授學生呂自然、柯賢勝等人,有的學生已成長為南音教師。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