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由“大譜”、“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稱“指”、“譜”、“曲”)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聲樂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樂曲,是一個內容豐富完整的音樂體系。大譜,即純器樂曲,有標題、曲譜和琵琶彈奏法,沒有曲詞,以琵琶、洞簫及二弦、三弦為主奏樂器。大譜原有十二套,后來發展至十五套。其中以《四時景》《梅花操》《走馬》《百鳥歸巢》(簡稱“四梅走歸”)和《陽關三疊》等最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樂《金錢經》,深具研究價值。散曲,有譜、有詞,一般由琵琶、洞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樂器伴奏,由歌唱者執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彈自唱。散曲的數量最多,其中有一唱三嘆的“大撩曲”和“順口而歌”的“草曲”。曲詞的內容主要取材于唐傳奇、話本和宋元及明代戲劇的人物故事,表現了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類的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指套,亦稱“套曲”,或被簡稱為“指”。每首“指”都有曲詞、工乂譜和琵琶彈奏法和撩拍符號。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來發展至五十套。套曲以音樂的“管門”和“滾門”歸類編成套。由洞簫主奏的,稱為“簫指”;由噯仔(小嗩吶)作為主奏樂器的,稱為“噯指”。
還有過支聯套曲等,它是上述“指”、“譜”、“曲”嚴格按照“管門”、“滾門”重新組合的傳統演奏演唱的內容與形式。
南音曲目的傳承,除了口傳身授之外,就是靠曲簿傳世。在過去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曲簿都是用手抄的,又幾乎都沒有紀年,所以無從判斷其歷史淵源。直至1992年,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輯錄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在臺灣出版,人們才知道明代萬歷年間,已有弦管戲曲刊本的印行,但國內蕩然無存,其孤本卻珍藏于英國和德國圖書館。經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與龍彼得教授合作,1995年出版了北京版的《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2003年又有點校本《明刊戲曲弦管選集》的出版。這期間,該社還借助吳世忠、李文勝合作開發的計算機軟件,開始了弦管工乂譜輸入電腦并直譯為五線譜和簡譜的新制作,出版了《南音名曲選》《清刻本文煥堂指譜》《泉州弦管名曲選編》和《續編》等。又運用這項技術,協助晉江市先后出版了《弦管指譜大全》《弦管過支古曲選集》和八卷本的《弦管古曲選集》。總之,從明代以來幸存的弦管“指”、“譜”、“曲”二千多首,都經過認真校訂、用電腦軟件編排、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不但有效地保存了弦管曲目的家底,為普及傳播南音提供了大量讀本,而且為南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提交了重要的歷史憑證。
弦友們在演唱南音
海內外弦友聚泉會唱
南音校園傳承全國典范,2014年全國中學生國學夏令營在泉舉行
中外學生合奏薪傳雅樂,展示南音藝術傳承的新成果。(陳智勇 攝)
南音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著漢唐以來中國音樂的血脈,南音古樸優雅、清麗委婉,以其悠久的音樂歷史和多元的文化特征,被認為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在中國音樂史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極具歷史、文化、學術研究價值。泉州為南音發祥地,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民間南音社團兩百多個。南音為本鄉本土的聽眾所喜愛,并隨著歷代泉州人的足跡,傳播到漳州、廈門和三明等地,進而跨越海洋,流播至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家,形成一個約有五千萬閩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受到海外朋友及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是海外僑胞和臺灣同胞維系鄉情的精神紐帶。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泉州南音在韓國光州表演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