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隨"海絲"漂洋過海的唐宋音樂遺響
泉州南音原稱“弦管”,是歷代積淀、多元形成的中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是兩漢、晉唐和兩宋等朝代一次次入閩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帶入泉州,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體現了不同時期中華古樂南移的歷史積存。
南音 樂器
南音在海內外大型演出中備受矚目 (吳壽民攝)
南音的表演形式
泉州南音
南音演奏 (張九強 攝)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為右琵琶、三弦,左洞簫、二弦,執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漢相和歌的“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寶貴遺制;其工乂譜記法自成體系,以“乂工六思一”五個漢字記譜,對應“宮商角徵羽”,旁邊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號,是隋唐以來的遺存;曲頸琵琶橫抱、十目九節的洞蕭、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漢唐古樂器的遺制;南音曲目有器樂曲和聲樂曲二千多首,蘊涵了晉清商樂、唐大曲、法曲、燕樂和佛教音樂及宋元明以來的詞曲音樂、戲曲音樂等豐富的內容;曲牌中保留諸多古調、古牌名;南音以泉州地道方言古語演唱,部分讀音保留了中原古漢語的音韻。海內外專家從音樂名稱、演奏形式、樂器遺制、曲目內涵和記譜方法等反溯歷史,認為泉州南音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明珠”、“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2002年12月,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擬遴選中國十項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建立數據庫,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南音被列為首項。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