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原型:黃道周故居

黃道周故居
黃道周,漳浦銅山(今東山縣銅陵鎮)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募眾抗清失敗被俘,慷慨就義謚忠烈。黃道周通天文、理數諸書。工書善畫,詩文、隸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講學于浙江、福建等處書院,世人尊稱之黃圣人、石齋先生,著作甚豐,后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
故居位于漳浦縣綏安鎮石齋村,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重修于崇禎十七年。黃道周25歲遷居于此,后亦辟為講學處,稱東皋書舍,明亡改名“明誠堂”以明志,1646年黃道周殉國,南明隆武帝賜表“文明書院”。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天井、廡廊、正堂,面闊五間,正堂進深三間,抬梁式木結構,檐廊作卷棚式,懸山頂燕尾脊,閩南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天井中間擺一座邊長3.78米的正方形石盤,護以石欄,稱“天方盤”,盤面刻有縱橫交錯的1萬多個小方格和8個同心圓,是黃道周特別制作演繹天象用的教具,蘊含易理,幾百年來尚無人能識其中奧妙。
黃道周故居,是其主要生活、講學和著述的地方,入清以后,便受到官府保護,每年春秋祭祀。1961年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原型:海云家廟

海云家廟
海云家廟,又稱烏石大廳,堂號“世德堂”,是烏石林氏的宗祠。烏石林氏望族,歷代人才輩出,明嘉靖以后的近百年間,登進士第9人,舉人和知縣以上官員15名,秀才難更卜數。在漳州市區的香港路跨街矗立的一座“尚書探花”石牌坊,就是為褒獎明嘉靖三十八年高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林士章而建的。烏石林氏在明代就有族人東渡臺灣,傳衍至今,在臺后裔已有上萬之眾,兩岸宗親往來頻繁,宗祠成為敦親睦族、維系血緣的重要紐帶。
位于漳浦縣舊鎮鎮后埔邊村林氏宗祠,明正統十三年創建,初具五間三進之規模。萬歷八年,在原址上重新構筑,即為現在的宏敞雄偉建制。主體建筑三進五開間,面闊24米,進深50米,面積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抹灰土墻,前面石雕麒麟墻裙,木刻花堵窗欞,設三個對開大門。步口廊及里面以雕屏和柱子支撐斗拱梁架構成,無論是吊籃瓜筒、斗抱束木,還是大楣通梁、隔扇壁屏,精雕細琢之古典之美,貼金彩繪之詩情畫意,多彩的靚麗裝飾彰顯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這樣的祠堂建筑規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榮寵,在漳浦絕無僅有,在閩南亦屬少見。海云家廟盛稱“閩南第一大家廟”實非過譽。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