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驛站有多美?
當倦了的小鳥兒匆匆回巢,當暮云合璧、霞染褪盡,當晚風將一輪幽藍的天幕撒向大地,心中就會有答案。
晚風、菜園、蟬鳴,古厝、石階、倒影。駐足其中,三古驛站的美如女子般溫婉,仿佛穿透了歲月、凝固了時間。
三古驛站的建筑原型是平和黃梧宗祠、漳浦黃道周故居和漳浦海云家廟,占地2萬多平方米,內部總建筑面積約2200平方米,三座建筑成“品”字形建設,收納有閩南特色的農耕器具。
站在三古驛站的廣場上遠望,視線廣闊,碧綠連天,大片綠地舒展,將驛站托在懷中,如天然的屏障,又如男子精心地呵護他心愛的姑娘。
細雨蒙蒙,圍繞在驛站周圍的菜園在晚風中化作一首詩,雨水無聲無息地沿著綠色的枝枝葉葉,滴落在泥土里,把都市的繁華擋在了世外,將浮躁消弭在時光里。
聽風撫雨的細慢,坐在驛站的石階上,連同自己的心跳也一同被聽見,在少女般溫婉的啟發下,豁然,發現了真正的自己。
建筑原型:黃梧宗祠

黃梧宗祠
黃梧,平和縣高坑霄嶺人,少時習武,入縣衙當差役,不久投靠鄭成功義軍,屢建戰功升前沖鎮(今海澄)鎮帥。清順治十三年,黃梧率眾獻海澄歸順清廷,授封“海澄公”,開府漳州城。翌年,追封黃梧祖上,并賜金在其家鄉霄嶺營造宗祠。祠堂供奉霄嶺開基祖和黃氏歷代祖先牌位,子孫多俊彥,散居江浙豫章嶺南各地的族人以及遷居臺灣的后裔,紛紛回鄉尋根,到宗祠謁祖。
黃梧宗祠始建于順治十四年,康熙十四年被鄭經所毀,康熙十六年皇帝撥款重修。宗祠雖規模不大,但氣勢恢宏,三進式磚木結構由下廳、中廳、頂廳,間隔兩個天井,漸次石階增高建成。廳堂兩側為護厝。最引人注目的是屋面裝飾,懸山頂燕尾脊保留閩南傳統建筑風格,而中廳的脊飾龍吻和雙龍搶珠剪瓷堆塑,是一般民間祠堂所罕見的。
值得一提的是屋內的石雕立柱,中廳的鳳凰雙柱,鳳凰婷立牡丹花叢中栩栩如生;頂廳的二根龍柱,青龍盤繞酷似從天而降活靈活現。梁架斗拱精雕細刻、貼金彩繪富麗堂皇,特別是取登科甲之意的蟹狀斗抱,在閩南地區的宗祠建筑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傲然矗立的黃梧宗祠,由清代皇帝賜建,備極豪奢,霸氣四溢,以號稱“閩南第一宗祠”向人們昭示著黃氏先人顯赫的過去。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