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榜眼府在平和縣霞寨鎮(zhèn)鐘騰村(原名銅陵村),位于平和縣城往西26公里處的霞寨鎮(zhèn)鐘騰村。該村距霞寨鎮(zhèn)7公里,風景秀麗,地靈人杰。

在科舉時代,考中秀才、舉人、進士的就有數(shù)十人;直到近、現(xiàn)代,也有不少縣、處級以上的干部或者高級專業(yè)人才。歷來名聲最著者,當推清朝辛丑科(1781年)武進士、欽點榜眼黃國梁。據(jù)傳黃國梁授任“御前侍衛(wèi)郎”后,竭盡忠誠、功德昭彰,乾隆皇帝為表其功,特賜白銀一萬三千三百兩,于庚戌年(1790年)在其故里鐘騰村(原名銅陵村)朝陽樓對面選擇風水寶地,營建了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宮殿式建筑——黃國梁榜眼府第;接著又賜予一萬三千三百兩白銀,在榜眼府西北約500米處,營建了一座形似古代大銅錢的三層大土樓——余慶樓,于1796年落成后,讓黃國梁的族親世代在此安居。此外,還在黃國梁的祖居地朝陽樓前豎石旗桿,顯示其榮耀。

1942年平和榜眼府因地震損毀,曾局部重修。1988年11月,榜眼府被平和縣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府邸包括黃國梁的出生地朝陽樓(又名雙疊樓)和樓前石旗桿為附屬文物。2008年11—12月,當?shù)孛耖g集資對榜眼府主殿進行應急性搶修,翻蓋了屋頂,使其完好如初。

平和榜眼府依山而建,座東朝西,背靠溪平山,前朝望月山;門樓北向而立,面對平和縣境內(nèi)著名的雙峰山(又名雙尖山),門樓上方鐫刻著“雙峰聳秀”四個大字;門樓兩側(cè)原有對聯(lián):“一門詩禮流長澤,千載香煙鎖白云”,融入了內(nèi)涵豐富的人文景觀和風景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

榜眼府以磚木結(jié)構(gòu)為主,殿宇雄偉壯觀。整座府第占地廣大,總面積達十余畝之多。主建筑是由上、下兩堂與兩側(cè)邊廊圍合天井組成的合院式建筑。其建筑群從前往后主要有照墻、空坪、下堂、大天井、上堂等建筑,建成至今已200多年,主體建筑保存完好。院墻之內(nèi),各建筑飛檐翹角,裝飾華麗,左右主次有致,前后逐落遞高,格局完整,氣勢恢宏。

府內(nèi)正廳上堂,原曾懸掛著乾隆皇帝欽賜的“榜眼及第”金匾,左右還分別懸掛著進士、舉人、選魁、亞魁、文魁、武魁、會魁、俊衛(wèi)、福建巡武都督等十幾塊金匾;下堂左右:原曾排列著“回避、肅靜”牌與刀、槍、矛、盾等古代兵器;大鼓、爪哇銅鐘;屏風、楹柱雕刻古代人物、龍鳳、花草、樹木、鳥獸、蟲類等。屋瓦上雕塑飛檐翹首、雙龍戲珠,光輝閃爍、巧奪天工。門廳大門兩側(cè)設抱鼓,前檐墻下部以條石砌墻堵,上部卻飾以花窗。門廳彩畫更顯鮮麗,奪目照人。

主殿兩側(cè),分別建有形制完全對稱的南、北兩列橫屋。橫屋每列三屋,各屋之前廊左右有門可以互通,但內(nèi)部均有獨立的小門樓、天井與廳堂等,只要關閉前門與邊門,每屋即可自成一體。橫屋與主座之間以通道分隔,前有甬門,左、右額上分別書寫“植桂”、“培蘭”,顯示其良好的家族教育。左右通道后方,各有一口圓井,寓意榜眼府“螃蟹”地形的兩只眼睛,具有重要的風水學意義。從高處俯瞰,整座榜眼府確是青山綠水環(huán)抱中的一塊風水寶地,風光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