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鎧甲穿戴展示圖
宋代華麗的“五色介胄”
宋代的軍戎服飾分為兩種,一種是實戰的鎧甲,另一種是儀衛禮服。實戰鎧甲中,用鐵制作的叫鐵盔、鐵鎧、鐵甲,用皮制作的叫皮笠子、皮甲。歐陽修有詩云:“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余萬屯邊兵。”(《晏太尉西園賀雪歌》)
宋代鎧甲有很多種類,如金裝甲、長齊頭甲、短齊頭甲、金脊鐵甲、連鎖甲、鎖子甲等,而且鎧甲的組件較多。《宋史·兵志》記載:全副盔甲有1825片甲葉,分為披膊、甲身、腿裙、鶻尾、兜鍪等部件。
這些鎧甲的部件用皮線穿連起來,一副鎧甲重50斤,將士們穿戴如此沉重的鎧甲打仗,行動不便。因此,宋代也生產輕甲。輕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皮甲,它主要用于鐵鎧甲臂肘間的連接,既增加了鎧甲的靈活性,又能減輕分量;還有一種是紙甲,它用柔軟的紙捶打制成,這些紙疊加起來,厚度達到三寸,表層蓋上布料,再訂上釘子固定,如遇雨水,紙甲浸濕后,連射出的箭和鳥銃打出的子彈都不能穿透。
這些輕甲和鐵鎧甲結合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宋代將士的鎧甲在靈活性與安全性的矛盾。
除了布甲和紙甲,宋代還有一種特色的輕型鎧甲:依仗甲,它也被稱之為“五色介胄”。《宋史·儀衛志六》記載:“甲以布為里,黃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紋),紅錦緣,青為下羣,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錦帶)”。意思是說,宋代儀衛中的軍士所穿的這種甲胄,形式是仿軍士的,只是用黃(粗帛)為面,用布作里子,用青綠色畫成甲葉的紋樣,并加紅錦緣邊,以青為下裙,紅皮為絡帶。這種甲胄剛好到人的膝蓋,前胸繪有人的面目,從背后至前胸纏以錦帶,并且有五色彩裝。由此看來,依仗甲的外表裝飾非常華麗。
《宋史·儀衛志》記載,宋代鎧甲的顏色,有黃、青、朱、白、黑、金、銀等色,至于儀仗用的絹甲,色彩比唐代更加豐富。元豐年(1078年-1085年)后,宋代公服的顏色做了調整:四品以上改為紫色,六品以上改為緋色,九品以上改為綠色;私服則是根據各種不同的織錦來區分品級,衣服的色彩經常變化。宋代將士們的服色,除了九品制官服顏色不能直接使用外,其余各色都能使用,服色以青、白、朱、黑、黃(淡黃色不能用)為主要色彩。
明代出現“V”字領鎧甲
明代將士的軍戎服裝,式樣如同唐代的窄袖寬袍。其中,有一種特別的軍服:袍子無領、無扣、右衽(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叫右衽),裹襟與外襟在前身重疊時大幅交叉,以勒帛和腰帶在胸前和腰部系束,這種軍服多為品級較高的將帥使用。低級別軍官的軍服,后衣較短,沒有胯袍,衣服襯于鎧甲內,穿鎧甲時一般只穿身甲和腿裙,戴鳳翅盔、幞頭、巾和小冠。這種軍服,多見于侍衛所穿的服飾。
明代是重型鎧甲和輕型鎧甲地位交替的時期。重型鎧甲是為了增加抗沖擊力,提高保護性能,但重型鎧甲穿著笨拙,不便于實戰,逐漸被淘汰。
另一種輕型甲——綿甲便應運而生。明代的布面甲從元代繼承而來,制作方法分為兩種,一種以布為面里,中間綴以鐵甲,表面釘甲釘;另一種制作方法就是綿甲,它經過特殊工藝做成,綿甲柔軟、輕巧,在表面還綴有大量的銅甲泡和鐵甲泡,輕便靈巧,蘸濕后還可以抵御初級火器的射擊。
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明代的鎧甲在設計、制作中也注意了時尚化。通過一些領子的設計,體現鎧甲的時尚元素,比如在明代就出現了潮味十足的“V字領”、鏤空式護耳等“時尚元素”。
明代的鎧甲以金、銀、黑色為主,明洪武初年,守邊軍士穿著棉襖,旗手、衛軍等穿紅絆襖,這種戰襖有紅、紫、青、黃色四種服色,它作為區分不同兵種的依據。
明代后期,因為綿甲以緞布為冕,色彩較多,所以綿甲的顏色也多種多樣。不過,幞頭顏色仍是黑色。
明朝的戎服以紅色為主,還有紅笠軍帽,正德年間設東西兩官廳,其都督江彬戴的正是紅笠。《明史·輿服志三》說,戎服因“武事尚威烈,故色純用赤”,間以紫、青、黃、白等顏色作為配色。
明代很重視軍事檢閱和禮儀儀式,出現了專門的禮儀鎧甲。檢閱軍隊或進行禮儀展示時,從事儀衛活動的侍衛官戴鳳翅盔、鎖子甲;錦衣衛戴金盔甲;將軍著紅盔青甲、金盔甲、紅皮盔戧金甲和描銀甲等。將軍、錦衣衛都腰懸金牌,持弓箭矢、佩刀,執金瓜、叉、槍。禮儀鎧甲色彩鮮艷;兵器明亮鋒利,在陽光下閃著金光、銀光;將士們儀表堂堂,氣勢壯闊,威風凜凜。
清代明黃緞繡金龍綿甲
專用于檢閱軍隊的
清代帝王鎧甲
生于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憑借祖傳的“十三副鎧甲”起家,最終建立了清王朝。女真族是馬上的民族,擅長騎馬搏斗,對于鎧甲自然重視。
據《清會典》記載,清代甲胄分為明甲、暗甲、鐵甲和綿甲等幾種。前三種屬于帶甲片的鎧甲,多指鐵甲;后一種則是布面甲,不用甲片,以棉絮即縫制厚實的布質纖維層為里,表面綴有甲泡,用來阻擋敵人射出的弓箭。
清代中后期,鎧甲逐漸以綿甲為主,它用緞布做表面,因此顏色較多。早期的八旗以紅、白、橘黃、藍為基本色,配上相互錯開的四色鑲邊,組成八旗服色,并根據服色確定旗名。
八旗的鎧甲顏色也各不相同,正黃旗通身黃色,鑲黃旗黃地紅邊,正白旗通身白色,鑲白旗白地紅邊,正紅旗通身紅色,鑲紅旗紅地白邊,正藍旗通身藍色,鑲藍旗藍地紅邊。武官九品的暗甲、綿甲上還用彩線繡上蟒云、蓮花燈圖案,樣式精美,色彩艷麗。
清代帝王除了有為御駕親征提供保護的鎧甲之外,也有專用于檢閱的鎧甲。清代前期帝王的鎧甲實用性非常強,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都是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到了清代中后期,皇帝御駕親征也只是形式上的親征,皇帝有禁衛部隊的層層保護,非常安全,鎧甲的保護性功能逐漸消失,此時的皇帝鎧甲更注重裝飾性。
故宮博物院保留著清代乾隆皇帝檢閱時所穿的大閱甲:明黃緞繡五彩朵云金龍紋和海水江崖紋的綿甲。此甲屬于禮儀鎧甲,甲的周身用了很多黃金材料,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突起的紋樣具有浮雕的效果,彩云金龍等紋飾,彰顯出皇帝的威嚴。《大清會典圖》中記載了清代12種鎧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帝大閱鎧甲,由此說明清代對于皇帝大閱(檢閱)是非常重視的,皇帝所穿的戎裝也是專門用于檢閱軍隊。
此外,《大清會典圖》中規定的第11種鎧甲,即護軍校、驍騎校、前鋒、護軍等禁衛武官所穿的鎧甲,均為綿甲,它們主要出現在皇帝大閱這一特定場合,也是禮儀鎧甲。
(作者為服飾史專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