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生生前戎裝照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抗日先烈,人們用各種方式報道70年前,億萬中華兒女用血肉之軀保衛自己的家園。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詩,一批批鐵血丹心的將士,鑄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凝重、最壯烈的難忘詩篇。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我更加緬懷為國捐軀的伯父。
伯父周炳生系福建建甌人,1942年22歲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十七期第廿一總隊步兵科。1944年參加湖南衡陽保衛戰,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第3師9團3營7連上尉連長。我雖沒有見過伯父,但伯父一直活在我心中。我查找閱覽了許多報道衡陽保衛戰的史料、書籍,尋找我伯父的足跡。
經典戰史回眸,抗戰史上壯烈的城市保衛戰——《血戰衡陽四十七天》一書,是湖南衡陽人蕭培先生于2014年2月完成寫作,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蕭培先生潛心研究衡陽抗戰史數十年,在掌握利用系統詳實的相關史料基礎上,具體講述了第10軍血戰衡陽四十七天的悲壯戰斗歷程,我含淚讀了一遍又一遍。在塵封71年之后的今天,走進衡陽抗日軍民那四十七天硝煙彌漫的血火記憶。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將軍)在湖南衡陽,以孤立無援之師抗擊近6倍于己的日軍,血戰了整整47天。致使攻城日軍傷亡3萬余人,自身傷亡1.5萬人。這是抗戰史上攻城日軍傷亡數字首次大大高于守城中國軍隊的著名戰例,寫下了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這一仗震動了日本朝野,直接促使東條英機內閣下臺。日軍戰史稱:“衡陽之戰,是中日八年作戰,唯一苦難而值得紀念的攻城之戰。”毛澤東主席在1944年8月12日《解放日報》發表的社論中高度評價“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
書中還較為詳細地敘述了我伯父的戰斗身影,包括負傷、陣亡時間、地點等。1944年6月28日(農歷五月初八)“守軍第3師第9團第3營(即伯父所在營)據守蒸水北岸來雁塔至望城坳一線。6月28日拂曉即為優勢敵人圍攻。在炮火支援下,守軍背水而戰;利用兩據點相互側防,士氣較高,奮勇殺敵,給予日軍重大傷亡。下午2時,日軍大量增援,望城坳陣被突破,第9連連長許健及兩個排長犧牲,第3營營長孫虎斌指揮第7連連長周炳生率兵兩排逆襲,敵勢頓挫。下午3時,在與日軍奮戰中周炳生連長咽喉被子彈貫穿,送醫數日后亡故,由排長張志貞升任連長”。接任連長的張志貞在后來戰斗中也不幸陣亡。所以,在《衡陽保衛戰陣亡官佐錄》中,排在第26、27位的是伯父周炳生和張志貞,他們同為國民革命軍第10軍3師9團3營7連上尉連長。
我的家人在數十年的日子里,始終念念不忘伯父。特別是我的奶奶和我的父親,現在雖已離世,但思念我伯父的情景至今讓我難以忘懷。待我上高小會識一些字了,一次偷偷把奶奶的寶貝藍布包取出看了起來。原來藍布包里如獎狀的紙張,一張是伯父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證書;另一張是讓奶奶永遠傷心又痛心的伯父抗戰陣亡通知書。通知書中寫道:周炳生25歲,福建建甌左馬路46號人,國民革命軍第10軍3師9團3營7連上尉連長,于民國33年湖南衡陽抗戰陣亡。
原來這是奶奶日夜思念大兒子的遺物,藍布包寄托著奶奶永遠的念想。奶奶曾告訴小兒子即我的父親,伯父陣亡前,也就是離家上軍校后唯一一次回家探親僅兩三天。每天卻一步不離陪伴著含辛茹苦養育他的母親,好像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補償些什么。臨別時,奶奶對伯父說,炳兒呀,你生父去世早,母親把你養大不容易,你早已到結婚生子年齡了。咱們不走了,留下來找個平常人家女孩成家吧。伯父深情地望著漸漸老去的母親,迎上去握著奶奶的雙手說:母親呀,日本鬼子都打到我們家門口了,我要立即趕回部隊去打日本鬼子,把他們趕出中國去,那時一定回來孝敬您老人家,那時再結婚成家也不遲呀。離家時,伯父留下黃埔軍校畢業證書和2張單人照片。伯父在其中一張照片背面寫著“母親大人存念”。后來奶奶還時常把伯父的臨別這番話說給我們孫輩聽。此后,再無伯父的任何消息。直到當時的當地政府給家里送來伯父抗戰陣亡通知書,才知道伯父已永遠與家人離別了!我的父親后來還回憶說,伯父回家探親期間,有一隨身攜帶的軍用挎包掛在墻上。年齡才十幾歲的父親便去翻找挎包里可玩的東西,見有一小瓶子打開瓶蓋卻立即沖出刺鼻的氣味。伯父馬上趕過來收起小瓶子。實際上這就是萬一被俘自盡用的毒藥。可見當時伯父已做好抗戰到底、舍身報國的準備。
自我懂事起,就覺得父親對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情有獨鐘,他特別喜歡看的電影、電視和書刊都是抗日的。即使是到了年邁的80多歲,仍不知疲倦堅持看下去,而且看得十分投入。后來我才知道,父親是在用他的抗日情結,用他的特有方式在紀念我的伯父……
悲壯的衡陽抗日保衛戰雖時隔71年,但浴血奮戰的歲月不曾被時間剝蝕,反而在歷史的天空中日漸清晰、熠熠生輝。70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上偉大的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戰爭這一重大事件,我們有如實告知下一代的傳承責任,有義務把中國軍民偉大的抗戰過程告訴子孫后代,永遠不能忘記國仇家恨,還要告誡后代們,在回顧中國軍民偉大的抗戰過程時,要緬懷先烈,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