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贏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抗日游擊隊,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和重要力量。參加八路軍、新四軍的漳州籍子弟兵,用激情、熱血與生命鑄就了抗日殺敵的輝煌篇章,他們是漳州人民、福建人民乃至中華民族的驕傲;他們用不滅的信念、堅定的追求和犧牲的精神,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
中國的全國性抗戰,是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日軍進攻開始的。7月8日,中國共產黨向全國發出通電,強調“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以抗日為共同目標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后,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各游擊區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從此,八路軍和新四軍馳騁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成為抗日的有生力量和中流砥柱。當年,參加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漳州子弟兵有數百人,他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八路軍中的漳州籍子弟兵,大多是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攻克漳州時參軍的,有一部分則是參加閩西紅十二軍的原饒和埔詔蘇區的紅四十八團戰士。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后,漳州籍子弟兵及其所在部隊,頂著敵人飛機的狂轟濫炸,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面戰斗,一面行軍,在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蘇區吳起鎮,至此,漳州籍子弟兵已不足百人。到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靜寧地區會師,勝利結束長征時,漳州籍子弟兵僅存數十人。
在八路軍開辟華北敵后戰場的艱難歷程中,參加這場斗爭的數十名漳州籍八路軍將士,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他們在八路軍各個部隊英勇奮戰,在各個崗位恪盡職守,展現了抗日將士的風采。2014年9月1日,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漳州籍抗日英烈有3名,他們分別是李林、蘇精誠和高捷成。
漳州籍的八路軍抗日子弟兵還有不少人壯烈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由于戰爭頻仍,部隊轉換頻繁,大多數人成了無名烈士。而幸存下來的蘇靜、李兆炳、王德、王文生、吳行敏、鄭文正、余水池、羅壯丹、汪慰農、肖達如等十幾位漳州籍八路軍指戰員也在各個戰斗崗位上,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
新四軍中的閩南籍子弟兵,基本上來自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和閩西紅九團。新四軍改編之后,即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方針部署,挺進大江南北。閩南紅三團從1932年5月成立,1938年2月改編進新四軍后,部隊從閩南到皖南,這支紅軍隊伍的指戰員又散編在新四軍的各個部隊,從江南轉戰江北,縱橫數千里,參加戰斗無數次。但紅三團的本色始終不變,一直是新四軍中骨干力量,他們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新四軍中的閩南籍子弟兵中(包括參加閩南紅三團的外省籍人士)約有400多人,其中薌城區有彭沖、陳虹、駱平、周德文、鄭鐵鷹等20多人,龍海市有張克雄、陳星、陳敏、陳其堅等30多人,漳浦縣有陳容、柯志達、洪大頭、洪有德、劉再興、張志榮等70多人,云霄縣有陳高順、吳瑞華、吳金壽、周烏來、吳健、蔡和尚等50多人,詔安縣有沈柔堅(沈耀琨)、張榮華、陳松茂、林士本、張坤和等30多人。平和縣有林少克、賴水生、宋平、葉勝好、賴煥、陳榮等110多人,南靖縣有周雯、李長綿、李羨椿等10多人。以林少克、陳容等為代表的英烈群體,譜寫了漳州籍抗日子弟兵最為壯烈的篇章。以彭沖等為代表的抗日將士,書寫了漳州籍抗日子弟兵英勇善戰最為壯麗的一頁。
在抗日戰爭中,還有部分漳州籍新四軍子弟兵經過浴血奮戰,而幸存下來的,他們中有:陳高順、張榮華、柯志達、洪有德、陳虹、吳瑞華、賴水生、宋平、劉再興、張志榮等數十人。他們大多是新四軍中下層指揮員,每次戰役或戰斗都沖在最前線。他們臨危不懼,舍生忘死,冒著槍林彈雨,從戰爭中沖殺出來,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汗馬功勞。
戰爭是殘酷的,但歷史不能忘卻,所有在這場抗日民族解放戰爭中作出努力和貢獻的將士,都應功載史冊。在全國人民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對那些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而英勇奮斗的革命先輩,我們將永遠尊敬和學習;對那些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我們將永遠緬懷和紀念。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