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畔老人:日本戰機先向村子掃射,又飛到洛陽橋上空扔下枕頭一樣大的炸彈
■橋亭石碑:《重修洛陽橋木板記》記載洛陽橋炸斷后鄉親募捐修橋的塵封往事
洛陽橋中亭的這面石碑,記錄著那段鮮為人知的烽火往事。
早報訊(記者 林福龍 麥彬彬 莊麗祥 實習生 王曉萍 文/圖)在洛陽橋中亭,有這樣一塊碑記,它立于炮火紛飛的抗戰時期,記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座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曾被日軍炸斷,之后鄉親們募捐在斷橋處修起木板梯橋。
昨日,早報記者再次來到洛陽橋,閱覽這一碑記,聽橋南橋北八旬老人回憶兒時經歷的烽火往事,再現洛陽橋上的那段烽火往事。
【石碑記載】 抗戰時期洛陽橋受損嚴重
洛陽橋中亭,石碑林立。有南宋嘉熙年間的“萬安?!北?、贊美洛陽橋的“亙海長虹”碑、明朝嘉靖年間的“泉州府萬安橋碑記”、明萬歷年間、清乾隆年間、清同治年間的重修碑記,這些碑記歷史久遠,聲名遠揚,備受世人矚目。
“當年參與重修洛陽橋的人,大多已過八九十歲,還有不少人移居到臺灣、東南亞等地,知道這段歷史的并不多。”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原主任、文史專家黃真真透露,相比之下,抗戰時期立碑“重修洛陽橋木板記”,似乎鮮為人知。
昨天上午,記者一行驅車來到洛陽橋,走進中亭,見到了記錄這段如歌如泣歲月的實物碑記:
“洛陽石橋始宋蔡忠惠公,明李五海、民國某軍累增之。寇氛迫,斷遏賊,崩潰若谷著樹段,砌成以薄板。木九腐蝕,上下不可以級,風雨特潮時,老者、少者、婦者、負重者岌岌危,有失足死者……”碑記交代,正因如此,鄉親四處募捐修橋,建木板梯橋。
【有史為證】 詩云“名橋已共劫灰盡” 鄉親募捐建木板梯橋
據《惠安文史資料》第16輯記載,1939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飛機炸毀洛陽橋兩孔。時任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的王夢古曾就此事題詩《題洛陽橋》。詩中感嘆:“名橋已共劫灰盡,滄海長留古廟寒?!?/p>
史料記載,1940年間,橋南劉惟鵠、橋北張浪平見兩岸來往行人攀爬鐵條上橋下橋非常危險,且過橋之人不少以海為生,需日夜往還,甚是不便,于是發動兩岸以海為生的群眾獻工,把斷段中孔填平,同時四處募捐,建四張斜面木板梯橋,架在斷橋處兩端。
到1945年,木板梯橋朽蝕,于小修。如今,屹立于洛陽橋中亭的《重修洛陽橋木板記》記載的正是此事。不僅如此,《重修洛陽橋木板記》中還清楚地記錄了商行與個人的具體捐款數額,以及捐石修橋的個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03“讓歷史說話”是抗戰紀念本色
- 2015-08-03抗戰“國樂”揚威 堅定民族復興信念
- 2015-08-03泉籍華僑抗戰:組織華僑千百萬 復興民族一條心
- 2015-07-28國新辦發布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
- 2015-07-24紀念抗戰應注重挖掘“地方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