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救亡團體的組織下,海外華僑“對祖國戰區難民之籌賑工作,風起云涌,海嘯山呼,熱烈情形,得未曾有”,他們采用義賣、募捐、購買公債等辦法,籌募大量資金和物品寄回祖國,支援抗日。
其中,越南泉州籍僑領顏子俊為支援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動華僑捐款100萬元,募捐飛機10架,獻給祖國抗日軍隊,還籌集數百萬元和40箱衣服、藥品,分別寄給第19路軍和上海救濟總會。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在8個月內就捐獻100萬銀圓,一半匯給東北抗日義勇軍,一半匯給上海賑濟難民。祖國全民族抗戰頭3年,菲律賓華僑捐獻達490萬比索,可購飛機50架。據著名僑領陳嘉庚估計,1939年至1941年,東南亞華僑每人的月平均捐款額,菲律賓為6元(國幣),居首位。在緬甸,泉州僑胞還將溫陵、安溪、惠安等會館和南安公會會所變賣,購買救國公債,并于1940年捐獻汽車100多輛和大批衣物和藥品等。到1941年底,海外華僑捐款總數達國幣26億元,月均6000萬元。“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行5億元救國公債,海外華僑認購一半,最后全部無償獻給祖國。大量外匯也是對祖國抗戰的有力支援,僅泉州地區1938年至1941年4年來自菲、新、馬的僑匯就達8.18億元。
回國請纓 戰場后方齊心抗戰當時,許多泉籍華僑青年放棄自己的學業、辭去自己的工作,告別溫暖舒適的家庭,在華僑救亡團體的組織和資助下,回到祖國,奔赴戰火紛飛的戰場,參加神圣的抗戰。
回國參軍的泉州籍華僑愛國青年中,有許多是去延安參加八路軍或到皖南參加新四軍的。如1937年由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菲律賓分會發動、組織的“菲律賓華僑救國義勇隊”,全隊28人,其中泉州籍21人。1939年,由菲律賓華僑各界勞工團體聯合會發動、組織的“菲律賓華僑各界勞工團體聯合會回國慰勞團”,全團24人,有20位是泉州人。他們到新四軍慰勞后,大多數也參加了新四軍,直接奔赴抗日前線。
延安是許多泉州籍華僑青年向往的地方。當時,他們從東南亞各國返回祖國,越過千山萬水,歷盡千辛萬苦,奔赴延安,或直接參加前線抗日,或參加學習后分赴各地進行抗日活動。
抗戰期間,也有不少泉籍華僑、歸僑參加國民政府的抗日部隊。1938年10月,廣州被日軍占領后,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需物資的重要干線。1939年2月,應西南運輸處要求,“南僑總會”發布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的通告。經挑選和批準后,共有3200多名機工分批返回祖國服務,在其中800多名福建籍南僑機工中有很多是泉籍華僑青年。他們在敵機空襲頻繁的情況下風餐露宿,與饑餓、疾病、死亡頑強斗爭,駕車奔馳在長達1100公里的滇緬公路及粵、桂、黔、滇、川、鄂各地,搶運軍用物資,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泉州晚報記者黃雅珊/文 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供圖)
【文中部分資料出自劉西水撰寫的《來自僑鄉的紅色記憶》一文,和中共泉州市委黨史研究室著、劉西水主編的《中共泉州地方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8國新辦發布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
- 2015-07-24紀念抗戰應注重挖掘“地方題材”
- 2015-07-24在抗戰歌曲中重溫鮮活歷史
- 2015-07-24測抗戰知識 壯愛國情懷
- 2015-07-24銘記抗戰史 讓中國腰桿挺得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