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等非遺民俗表演,閩南文化進校園,都是海滄傳承閩南文化的探索。鄭偉明攝
?東南網4月2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阿貴 黃旋旋 熊東帆)傳播閩南優秀文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19日,第八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圓滿落幕,“兩岸一家親 共建新家園”的宗旨進一步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情誼和福祉。
本屆文化旅游節除祭祀儀式、開幕式等外,新增了海絲文化攝影大賽、閩南文化大觀園、世界閩南文化論壇等包含閩南文化在內的海絲文化內容。
活動內容的拓展與豐富,不僅是廈門海滄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和民間互動的生動縮影,更凸顯了海滄奮力書寫習總書記命題的“閩南文化大文章”,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的探索與決心。從組團赴港、在兩岸電子商務峰會上分別推介自貿試驗區,到本次文化節的主辦,海滄上下搶駐機遇的緊迫感日益顯見。廈門市委常委、海滄臺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區委書記鄭云峰表示,通過舉辦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海滄將繼續深入推進閩南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持續深化兩岸乃至海內外交流合作,為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建設做出更多貢獻。
猶如大船過海載萬物,借助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多元包容的活力海滄已構筑起一座兩岸乃至海內外交流的橋梁,在醫療、教育、旅游、文化、經貿、社會治理等多領域實現全方位合作,初步建成兩岸同胞最溫馨融合的“美麗新家園”。
力借閩南文化“一帶一路”謀新篇
17日-18日,作為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的配套活動,世界閩南文化論壇在海滄舉行,吸引了兩岸四地及新加坡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聚焦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建,探討閩南文化的當代性與世界性,并探索推動以論壇的形式成立閩南文化智庫,為閩南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傳播獻智獻策。
海滄向來重視閩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無論是閩南文化進校園、成立區級閩南文化研究會,還是接下去將舉辦的閩南語歌曲原創大賽,都是這種努力的見證。此次將閩南文化論壇引進海滄,嫁接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既是海滄注重閩南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延續與深化,又是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之核心的海滄勇于扛起歷史擔當的生動寫照,背后更是隱藏著海滄希望借力閩南文化,加強兩岸交流,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藍圖與努力。
今年3月4日,習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提出“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激起閩南人民對傳承、創新、發展閩南文化的極大熱情。“不僅在兩岸交流,閩南文化在21世紀海絲之路的建設中一樣大有可為。”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說,閩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分支,已隨著閩南人的腳步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如今在東南亞乃至世界160多個國家都有閩南人的足跡,都可感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如何寫好閩南文化這篇大文章,是閩南人民必須直面的歷史擔當”。
回顧歷史,海滄是一處貫穿海上絲綢之路多個發展階段的寶地,見證了從宋元刺桐港、明月港和清以后廈門港一脈相承的閩南海上絲綢之路。而今,福建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作為全國最早最大臺商投資區、福建自貿區組成部分的廈門海滄,無疑是核心的核心。此次論壇在海滄舉辦,可謂是歷史和時代的選擇。
此次論壇邀請來的專家學者遍及世界各地,涵蓋歷史考古、人文、經濟、民俗等方面,為閩南文化研究和發展帶來了不同的角度和更寬闊的視野。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建議,在“一帶一路”的架構下,海峽兩岸可以透過廈門海滄與臺灣閩南文化的對接,積極參與21世紀海絲之路的建構,共創閩南文化新經濟圈。“文化認同,是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保證,海滄借力包含慈濟文化在內的閩南文化,在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已占先機。”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王煒中感慨地說。
巧搭慈濟大船兩岸經貿合作結碩果
18日,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正式開幕,兩岸及東南亞近7000名宮廟代表及信眾,齊聚海滄青礁慈濟祖宮,共襄保生慈濟文化。海滄區閩南文化研究會、臺灣安平文教基金會、臺南文化協會、金門采風文化協會等機構還舉行了文化交流簽約儀式。
“兩岸文化、人文素養本來就是兩岸一家親,血溶于水。”連續八年前來海滄祭祀保生大帝的臺灣元保宮主任委員賴定中說,文化交流活動是增進兩岸情誼的重要方式,希望兩岸同胞通過民俗信仰,加強在文化、宗親等領域的交流,進一步促進兩岸同胞深度融合。
同根文化是兩岸交流的重要紐帶。通過發掘青礁顏氏、錦里林氏等宗族與臺灣的歷史淵源,海滄積極開展兩岸宗親交流,不斷譜寫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新篇章。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兩岸樂活節、“兩岸音樂節”、兩岸特色廟會等活動已成為一張張閃亮的對臺交流名片。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借助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海滄已構筑起兩岸乃至海內外交流的橋梁,并產生了招商引資的“羊群”效應和財富集聚的“洼地效應”。通過不斷優化投資服務環境,以臺引臺、以僑引臺,200多家臺企已經成為支撐海滄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臺資企業工業產值約占全區工業產值的四成。未來,馬鑾灣新城還將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對接臺灣智慧、健康等先進產業及重點企業,深化兩岸產業鏈高端領域合作。
不僅如此,臺商在海滄的投資領域也逐漸從制造業向服務業拓展,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新興產業轉型。位于海滄的廈門生物醫藥港,臺灣上市企業紛紛入駐,為廈門生物醫藥產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位于海滄的廈門石油交易中心,吸引著兩岸石油企業入駐,2014年交易額突破3000億元……一位臺商感慨地說,諸如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等類似的兩岸宗教交流,好比大船過海載萬物,承載了醫療、教育、旅游、文化、經貿等多方面內涵,為兩岸加強合作提供了新途徑,也使民間交流交往從較為單一的祭祖交往發展為綜合交流。
善用共同締造“兩岸新家園”更溫馨
18日,在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開幕之后,兩岸及東南亞的顏氏宗親為青礁村院前社共建“同心果園”舉行揭牌儀式,共同種下從臺灣引進的樹葡萄。臺灣的顏氏宗親甚至帶來了15本臺灣在社區營造方面的書籍,贈送給青礁村。
兩岸顏氏宗親共同為建設青礁村出謀獻策,正是“美麗新家園 兩岸共締造”的又一次生動實踐。“我已當自己是半個海滄人,希望跟宗親們一起出力,在最短時間內使青礁成為一個文創民俗中心。”臺灣顏氏總會理事長顏武勝激動地說。
作為全國最早最大臺商投資區,兩岸交流、兩岸臺胞融合一直是海滄工作的主旋律之一。立足于對臺交流先行先試優勢,搭乘“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東風,海滄,正從“臺味更濃、優勢更強”的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區逐步深化為“兩岸同胞更加融合的溫馨和諧新家園”。
在海滄,如今越來越多臺胞自愿加入到社會治理的共同締造中。在海滄灣公園,常常能看到臺商羅崇毅在照顧他認養的8株垂榕的身影;在全國首個基層法院涉臺法庭,也能看見他自愿擔任陪審員的忙碌身影。“企業和家都在海滄,作為‘新廈門人’,建設自己的家園,理當出一份力。”羅崇毅說。
如今,海滄正繼續發揮臺企臺胞集中優勢,加強與臺灣社會組織和團體的交流合作,借鑒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做法,發揮臺企、臺胞的“臺”特色,籌建“臺灣社區”,探索臺灣居民參與基層選舉方式方法,再造臺商投資區新優勢,尋求兩岸融合新突破,讓臺商臺胞更好融入海滄生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5探訪閩文化的力量之鄭成功:愛國之志穿越時空
- 2013-07-10閩臺中小學生八閩文化之旅啟動
- 2013-03-31"閩文化研究學術論叢"正式出版發行 已出版3冊
- 2010-09-14閩文化會展業發展規劃 3年后力爭10%進入"國家隊"
- 2010-06-28閩文化旅游業三年發展規劃出臺 將打造八大文化旅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