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平潭島,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頭厝(石頭房子),這些石頭厝猶如畫中景物分布在海島的各個角落。
石頭,千百年來與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平潭島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鎮南壟村的殼丘頭文化遺址,出土過石頭打磨成的各種器皿,證明平潭先民對石頭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種的時代就開始了。
平潭原來是一座孤島,無論是物質運輸,還是人員流通,都存在諸多不便。在這樣一個封閉海島里,生產生活更為不易,好在島上盛產花崗巖和火山巖,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島上豐富的石材建造房屋。
石頭厝是平潭海島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記錄著海島民居的變遷。《平潭縣志》主編、平潭民俗專家吳金泰介紹說,漢代以前,平潭民居漁舍多是簡易草竂和漁竂,墻體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亂毛石砌筑兩種。清代中葉,開始出現單進石結構四扇房,這種“一房一廳”的宅式,沿襲至民國時期。進入上世紀80年代,農村住宅開始改變舊四扇模式,采用淺房、大窗,房屋結構由石土結構向混合結構、框架結構發展,層數也由雙層向多層發展。
而在平潭現有的石頭厝里,民宅單體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兩種。
四扇厝是平潭傳統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屬于福建民居類型中“一明二暗”。從清代中葉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傳統民居的主要形式。四扇厝以單進四扇房為主,房內左右兩側為房,分前后房;中為廳堂,也分前廳與后廳,后廳一般用作廚房、雜物間、倉庫,或用于放置漁、農生產用具。這種構造的房屋特別適合舊式大家庭居住。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又一特色。清代初期,朝廷調閩南水師駐扎平潭,兵營建在竹嶼口,采用閩南竹篙厝形式。后來當地居民仿建竹篙厝,從而成為平潭民居的另一種形式。
竹篙厝在平面布置依次為門廊、房間、前天井、廳堂、房間、后天井,建筑前后都有門,在廳兩邊各有小門可與左右房子相通,天井上開魚眼天窗。竹篙厝深度較深,易于防守,但是采光不好,也不夠通暢,后來建這樣房子的人就少了。
“這些獨特的石頭民居冬暖夏涼,還可以抵擋海島大風大浪,以及潮濕等各種惡劣天氣。”吳金泰說,平潭海島鮮明的特點鑄就了偉大的居住文化。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