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瑞柔和顏炯偉父子正在重砌一段窯墻窯背,大修之后的月記窯將重新煥發生機
東南早報(記者 顏雅婷 王柏峰 通訊員 陳志明 文/圖)月記窯老了。這條俯臥德化三班鎮蔡徑村洞上400余年的古龍窯,長時間高溫熔融等原因導致窯體變形,如今正迎來新一輪的大修補。為了令她煥發新生,窯主人請來69歲的老拱窯師顏瑞柔幫忙補窯。
“龍窯燒制最高溫度可達1300多攝氏度,熱脹冷縮和高溫熔融等會讓龍窯變形甚至坍塌,使用一段時間后需要進行大修。正常大修后,可再燒120多窯。”元宵剛過,顏瑞柔、顏炯偉父子和幾名工人開工了,拆除變形的窯身、改造老舊的窯頭。這幾日,他們正忙著重砌窯墻、拱窯背,“上一回補窯,是好幾年前的事兒了,也是我們兄弟來做的”。
顏瑞柔祖上就是建龍窯的,祖父顏地林、父親顏清著都是德化當地知名的陶瓷窯爐建造師,他25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建窯,至今已40余年。經他們家族建的窯爐遍布省內外,單顏瑞柔參與造的龍窯就超過千條。“窯爐建造工藝復雜,涉及建筑、美術等多項專業知識,這可不是簡單的力氣活兒。”除了建窯外,拱窯師還得會燒窯,“建完窯后需燒一兩窯檢驗成果”。幾十年來,顏瑞柔所造的龍窯,從未發生意外,很多窯主連檢驗這道程序都免了。
顏瑞柔邊砌窯背,邊目測窯背的弧度,“這得是個半圓,拆掉的窯身就是因為傾斜了怕坍塌,才要重修”。拱窯門同樣考驗師傅的功力,“往里了影響美觀,太向外支撐不住窯背,這都得靠肉眼判斷”。顏炯偉在一旁幫忙遞磚、學習,“活兒少,沒啥機會學習實踐,這窯門我還不會拱”。
20世紀80年代初,為保護環境和森林資源,德化燒瓷以電代爐,龍窯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唯洞上的月記窯,400多年來薪火未斷。
2006年,德化瓷燒制技藝作為手工技藝類項目正式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消息傳來,顏瑞柔一家十分高興,祖輩的技藝又有了傳下去的空間。作為第四代唯一傳人,顏炯偉正抓緊機會向父親學習龍窯建造技藝,他希望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守護龍窯。

薪火相傳400多年的月記窯,歷經100多窯烈火“烤驗”后迎來又一次修補重生


重新搭建龍窯中部的一個窯門

窯是陶瓷的母體,長達數十米的龍窯一次可燒制大量陶瓷,產量可觀

重砌窯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