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風沙御外敵的平潭石頭厝 歷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間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農村住宅開始改變舊四扇模式,采用淺房、大窗,以通幾增光;房屋結構由石土結構向混合結合、框架結構發展,屋數也由雙層向多層發展。
曾擔任過《平潭地方志》辦公室主任的張偉翔說,平潭石頭厝滲透著獨特的海洋文化底蘊,是平潭人歷代漁牧、農耕文明的結晶。他介紹,平潭的石頭厝,特色就是屋頂瓦片壓石塊,窗戶一律開小窗,并輔有石條窗欄,遠遠望去,宛若神秘莊嚴的“碉堡”。據老一輩的平潭人稱,抗日戰爭期間,石頭厝儼然是一座座伏擊侵略者的最佳掩體,從石頭厝小窗、石洞中伸出的長槍短炮,不僅悄悄了結了侵略者的性命,更讓侵略者心驚膽戰,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不過,石頭厝像“碉堡”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能夠遮擋風沙。據了解,隨著時代變遷,平潭的石頭厝逐漸形成了建筑風格,雖然外表簡陋,里面卻大有文章。
“四扇厝”的“留碼頭”構造全國少見
據介紹,平潭的石頭厝從結構上歸類,主要有三種類型。“四扇厝”是平潭石頭厝的主要類型,它出現于清代中葉以后,類似于莆田的四目廳,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張偉翔介紹說:“四扇厝”以單進四扇房為主,房內左右兩側為房,分前后房;中為廳堂,也分前廳與后廳,后廳一般用作廚房、雜物間、倉庫,或用于放置漁、農生產用具。
東南快報記者仔細觀察部分石頭厝,發現有的房子像是缺了一角,并不完整,房屋邊角常留下鋸齒狀堆砌的石塊。“這是平潭石頭厝的特色,全國少見,俗稱‘留碼頭’。”據平潭敖東鎮宣傳委員介紹,以前多數農家在建“四扇厝”過程中,因資金不足,就先蓋左房和大廳,右邊廳墻出現“虎齒墻”(俗稱“留碼頭”),主要是為了便于今后建房的銜接,預留余地。平潭的民居后來大都以“四扇厝”為主,因為這種構造的房屋留有前廳、左右側房,后面又有雜物間,適合一家人居住,特別適合舊式的大家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10-14以獎代補古厝“再生” 思明探索社會治理曾厝垵模式
- 2014-08-14安溪山村教師古厝辦公益圖書館 希望籌到更多好書
- 2014-07-31一座閩南古厝的傳奇:歷經70載風雨依舊美輪美奐
- 2014-07-21晉江陳埭古厝迎來中醫義診團 為患者做推拿針灸
- 2013-11-18最美“閩南紅” 古厝驚艷五店市
- 2013-11-13莆田華亭:華僑聚集地 后人籌集資金保護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