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石頭厝內部存在安全隱患
“早年建的都是單層石厝,兩側墻高,前后墻低。”在平潭敖東鎮青觀頂村,村委會主任魏文豪帶著東南快報記者看到了這樣的單層石厝。選用來蓋房子的石頭似乎不區分形狀,也不遴選大小,都被碼成了一面墻,這樣構成的房屋多數矮小,只有一層樓高。
據魏文豪介紹,如今已經荒廢的這些石厝,已有200多年歷史。青觀頂村的原住民當年從附近的漁莊村遷入,初到村落時,迫于當時生產能力和條件限制,只能到山上收集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疊成厝,平潭海邊風沙大,由于當時沒有鋼筋水泥,村民都不敢建得太高,因此這種房屋只有一層樓高。
平潭人開始蓋兩層樓高的石頭厝,是在解放之后。魏文豪介紹,隨著工具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石頭厝的建造有所進步,原住民會利用工具切割石條來蓋房子,解放后,不少人利用石條蓋起了兩層樓高的石厝。
“他們通常選用的是長4.5米,寬40公分,高15公分規格的石條來做樓板,架在墻上的凹槽里,一條條并排起來。”魏文豪說,有一些房子加蓋了陽臺的,整個陽臺都由石條構成。當時也有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家庭會從島外購進木材,使用木材做樓板,但那時并不多見。
據介紹,石厝整體落成后,就要選好上梁的黃道吉日,用上上等杉木,掛紅燈、結紅彩、放鞭炮,向大梁前后逐級鋪下(梁),有次第講究;釘上櫞片之后再壓上瓦片。瓦片相壓也極為講究,中間一片瓦片弓壓在兩邊凹瓦上,形成水槽狀,弓瓦上再壓石塊防風。四周邊沿要用灰漿固定,前后挖槽要出檐三分之一,用于排水。
“石厝完工以后還要辦酒席宴請親友,講究的地方可多了!”魏文豪是土生土長的平潭人,如今想起當初居住石頭厝的感受,依舊覺得“冬暖夏涼”。
抗戰期間石頭厝曾是伏擊侵略者的掩體
在整個平潭,石頭厝隨處可見。據《平潭縣志》記載,唐宋時期,石頭厝發展為多間組合的平房排屋,每間寬2米多,深3米多,墻體留小孔,以利采光通風。從清代中葉開始,平潭島上結構完備的四扇厝終于出現……石結構,硬山屋頂,光廳暗房。這種“一房一廳”的宅式,沿襲至民國時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4以獎代補古厝“再生” 思明探索社會治理曾厝垵模式
- 2014-08-14安溪山村教師古厝辦公益圖書館 希望籌到更多好書
- 2014-07-31一座閩南古厝的傳奇:歷經70載風雨依舊美輪美奐
- 2014-07-21晉江陳埭古厝迎來中醫義診團 為患者做推拿針灸
- 2013-11-18最美“閩南紅” 古厝驚艷五店市
- 2013-11-13莆田華亭:華僑聚集地 后人籌集資金保護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