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在深刻領會中不辜負期望
鄭國珍(省文物局原局長)
通過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講話精神,我們在倍感親切中增強了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更加深刻,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定位更加深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更有方向。
福建是個文化遺產大省。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村落或歷史街區等,都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有幸得到習總書記的直接重視和親切教誨,各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當然,亦存在許多不足與挑戰。
在全國各地都在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高度關注福建所取得的方方面面保護傳承成效,不斷提升本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的時候,
我們在比較中更加迫切感到,需要結合學習體會,抓住機遇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分析和研究,找準阻礙我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的一些問題所在,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規劃和舉措,把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使命做得更加有聲有色。為此建議:
1.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觀點,并進行了開創性實踐。他確定的機構建設、保護的文化遺產地(如:三明萬壽巖遺址、武夷山閩越漢城遺址、閩侯曇石山遺址、廈門鼓浪嶼等),關注的文博館所建設(如:福建博物院、泉州海交館等)和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傳承等,應予高度重視,重點推動,凝聚經驗,促進發展;
2.對照習總書記重要批示和講話精神,在超常規完成我省“十二五”文化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的同時,科學謀劃全省“十三五”文化文物事業發展規劃,為下一個五年的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早定方向、上項目、提保障;
3.有的放矢地加強文化遺產方面的立法、司法與執法力度,規范相關制度、準則,切實有效地遏制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
4.在科學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積極探討文化遺產資源的有效盤活與合理利用,積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轉化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用的發揮,切實讓我省的文化遺產資源、博物館紀念館建設真正“活”起來,融入社會,服務大眾,走向世界;
5.進一步加大對習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和思想內涵及實踐成果的系列宣傳,積極促進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切實擔當起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定責任,努力推進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體制建設與有效運行。
故鄉文化是我生命所依、靈魂所依
王崗峰(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從曇石山文化到三坊七巷,再到馬尾船政、倉山萬國博物館等,福州文化就是福州從遠古到今天發展變化的活化石,是這座城市的靈魂。
故鄉文化是我生命所依、靈魂所依。我真切感受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我出生在嚴復故鄉,離嚴復祖居地陽歧不遠;青少年生活在上下杭,離歷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不遠;上山下鄉插隊在武夷山星村,離朱熹故里五夫不遠;回城在馬尾造船廠工作六年,它是馬尾船政舊址;上大學和工作在福建師大,是倉山萬國博物館核心地帶。是這第一、第二、第三......故鄉千年積淀下的、無與倫比的鄉土文化和鄉親們質樸的情感,滋養我的靈魂,讓我的生命更有活力。
“建設性破壞”使城市失去靈魂。盡管福州比其他城市保護相對好些,但在大拆大建時期,也不免出現“建設性破壞”現象。尤其倉山萬國博物館,早已支離破碎。每當我的故鄉受到破壞時,真有失魂落魄的感覺。十多年前,我從形而上領域轉入形而下領域研究,就是要給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有個交代。同時,我也意識到過于追求經濟利益及其衍生的社會道德的失落,最終必須從文化上進行反思。
上天賜予我的故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朱熹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偉大思想家,嚴復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巨人”。我一直關注武夷山五夫的朱熹故里,當地保護了由6個街坊組成、全長1000余米的古街,但我擔心它的衰敗。我更擔心的是嚴復故鄉陽歧村,寫了《嚴復思想價值和嚴復故鄉文化資源規模開發利用建策》,六年過去,陽歧村狀況更加令人擔憂。馬尾造船廠的整體搬遷,規劃中的文化項目實際上是中斷了馬尾船政綿延不斷的歷史,絕大多數是贗品,這是“修復性破壞”。所幸的是,省委宣傳部領導高度重視,親自走訪查看。希望五夫朱子文化保護、開發和利用早日迎來春天。
“讓我們行動起來”
林怡(省委黨校教授)
福建地域文化歷史厚重、特色鮮明,既保存了中原傳統文化的豐富性,又引領了開眼看世界的先進性。守護好福建的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不懈的艱巨任務。結合學習習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講話精神,我認為,目前最突出的問題可以從認識層面和技術層面上來談。
一、認識層面。各級官員對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這主要體現在:
1.“保護文物就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樣的認識還未完全到位。有些領導和部門錯誤地將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與改善民生、造福民生對立起來。其實保護文化遺產,激活優秀傳統,使文化遺產成為造福民生的文化產業鏈中的重要環節,這本身就是目前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之一。
2.建章立制、依法依規保護文化遺
產的認識還未完全到位。譬如,在福建省委和福州市委的重視下,臚雷陳氏祠堂目前得以保存。但是否依法依規將它納入了文物點或文物保護的對象予以登錄在案并依法進行后續保護工作呢?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嚴復故鄉陽岐村和螺洲鎮等的保護和發展,目前都不盡人意。我們期待福建各級領導干部深入貫徹中央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并將此要求落實到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中。
二、技術層面。
1.文化保護和發展應該彰顯地域個性。地因人重,自唐宋以來,八閩大地群賢輩出,但各地對自己轄區內有哪些前賢還缺乏應有的認知,哪里還談得上進行研究、保護和弘揚呢?本人以為,應加強對福建重要歷史名人及其相關事跡的研究和宣傳。省委以朱熹、林則徐、嚴復為福建文化最為重要
的品牌,我認為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此外,各地還應該盤點一下自己這一方水土還孕育了哪些前賢是值得今日大力推崇的,是我們現在還未給予充分重視的?這些人是閩文化的靈魂。各地應充分保護好與這些歷史名人相關的文化遺產,打造好具有地域個性的文化品牌。
2.文化保護和發展需要打造一支有擔當的專業干部隊伍。目前,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隊伍尤其是專業干部人才緊缺,需要有健全的可持續的法定機制來保障,以造就出一支有擔當的、有文化使命感的專業干部隊伍,讓這些同志能夠在基層一線沒有顧慮、沒有阻力地開展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八閩大地是習近平同志奉獻青春年華、心為之系、情為之念的第二故鄉,我們有理由期待并相信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福建各級領導干部能夠進一步以更嚴格的法治機制保護好福建的歷史文化遺產。誠如《福建日報》社論所號召的那樣:“讓我們行動起來。”
但存前朝一片瓦 留與子孫細把玩
余清楚(人民日報社福建分社社長)
福建歷史厚重,文化興盛,博大精深,名人輩出,我是頂禮膜拜,誠惶誠恐的。初來福建,便被這塊福地所呈現的好山好水、好人好事所吸引、所沉醉,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僑鄉文化、壽山石文化等等,福建文化的獨特性、多元化和厚重感,更使我樂在其中,流連忘返,既有“閱盡人間春色,風景這邊獨好”的感嘆,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福建人”的感懷。
記得第一次去漳州,提出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平和縣的林語堂故居,我還在他舊居前三鞠躬。這是對林語堂的敬意,是對福建文化的敬畏,不敢不拜。
文物是有感情的,你善待它,是有豐厚回報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就是憑一塊塊秦磚漢瓦、一件件甲骨竹簡、一首首唐詩宋詞堆壘而成。福建美在哪里,除了山美水美人性美,很重要的是,福建的文化美,歷史美。假設福建沒有三坊七巷,沒有馬尾船政,沒有閩南民居,沒有朱熹,沒有林則徐,沒有林語堂,還有福建嗎,還有我們自以為榮耀的地方嗎?要知道,歷史是有痕跡的,文化是有基因的,鄉愁是有整體的,如果我們把福建這塊土地上許許多多美好而珍貴的文化遺存記錄好,管理好,保護好,是一件多么功德無量、造福千秋的事。
當然,盡管福建文化深厚,文物眾多,但歲月無情,風雨留痕,有許多屬于文物保護和不是文物保護的名居、名祠、名墓、名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在萬物滄桑或人為破壞中灰飛煙滅,銷聲匿跡。中央提出,城鎮化建設應當以人為本,可是不少地方奉行的是以地為本,以錢為本,看到好的地塊立馬就有搞拆遷、建高樓的沖動,不管有沒有文物,有沒有名人故居,一鏟了之。殊不知,一念之間,一鏟下去,就成了千古罪人。以至于如今的中國,無論走到那個城市,都是千城一景,都是房地產項目,樓盤林立成了唯一的風景。
大家都說福建是個好地方,好在哪里?我想,應該是好在福建的文化,好在我根本聽不懂的閩南音,好在有那些歷代福建人辛辛苦苦留下的老東西,老物件,老房子。當前,福建面臨千年一遇的發展機遇,不少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要么生存、要么毀滅的境地。希望那些把握古文化、古建筑、古董等生殺大權的拆遷、規劃、建設官員們,在經濟利益面前,在城建考量面前,在政績功德面前,網開一面,手下留情,但存前朝一片瓦,留與子孫細把玩,做一個真正熱愛福建、重視文化、尊重歷史、對得起未來的福建人。
在保護文化遺產中走前頭、當示范、作貢獻
何靜彥(福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身體力行地推動文物保護工作,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他的系列重要講話和論述是推動福州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科學發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在發揮古厝資源優勢、彰顯閩都文化特色、打造名人文化品牌等方面持續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先后投入40多億元資金用于三坊七巷等古厝保護。目前,福州市已有483處古厝被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立了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岳為組長和市長楊益民為常務副組長的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領導小組;新修訂的 《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 公布實施;委托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心編制完成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2014—2020)。同時,合理利用文化遺產。
福州作為總書記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更要在保護文化遺產中走前頭、當示范、作貢獻。1月19日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指出,要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推進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工作,確保福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今后,我市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系列重要文章和講話精神,以“九個一”為抓手,推動福州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持續有效開展。一是做好一個規劃:啟動編制福州市“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規劃。二是推進一批工程:推進朱紫坊、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煙臺山歷史風貌區保護修復、“記得住鄉愁”和文化申遺點保護提升工程。三是完善一塊牌子:對1991年福州市政府公布的64處市區名人故居、歷史紀念地、代表性建筑“四有”資料進行核對、充實,并進行修繕。四是組織一系列活動:組織開展林則徐誕辰230周年和鄭和下西洋6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做好迎接2016年紀念福建船政150周年活動籌備工作。五是出版一套叢書:適時出版嚴復、林則徐、沈葆楨、冰心、林徽因等福州籍近現代歷史文化名人系列叢書。六是推進一批項目:積極開展地鐵屏山站二期、新店古城遺址考古發掘和海上絲綢之路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工作。七是創新一種機制:深入研究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在文物保護過程中與市民、村民利益實現雙贏。八是強化一項職能:在編制、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市文物局更大的傾斜。九是形成一種氛圍:市屬媒體要大力宣傳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舉措、成效等。
讓歷史文化街區保得住、留得下
陳慶宗(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講話精神,應在思想上真重視、在行動上真落實,切實做到“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別讓焚琴煮鶴、糟蹋精華,“規劃性破壞”、“建設性破壞”的悲劇重演。
保護歷史文化街區與發展現代化是相一致的。古城的保護、建設和利用要有機結合,個人體會是要把握好“生態”、“重生”、“跨界”三個關鍵詞。“生態”就是對歷史文化遺產懷敬畏之心,予以足夠的尊重,保護文化生態。“重生”就是在現代化進程中讓傳統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使當代生活具有更深的文化內涵。“跨界”就是要充分認識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形成整體合力。當前有的地方急功近利,將歷史文化遺產的再利用變成“過度利用”,因此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開發中,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責任,而不是簡單地交給市場運作。
保護歷史文化街區還必須處理好文象與文脈、形態與業態、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才能真正保得住、留得下。歷史文化遺產是連同周邊環境一同存在的。但在城鎮化進程中,大量歷史建筑或文化遺跡盡管僥幸逃脫了毀滅災難,但其原有的周邊環境已是蕩然無存,只能淪為“盆景化”或“孤島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歷史文化街區不可避免地出現形態與業態的變化,許多老街區在業態上未能與時俱進,導致原住民因為缺少現代生活所必需的設施,紛紛外遷,一些街區甚至荒廢、衰退。
因此,要長期保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就必須貫徹落實好習總書記關于“保護文物和發展生產兩不誤”的指示精神,按照“生活就是文化,社區就是園區”的要求,本著“留文留魂留鄉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對接現代生活的新要求,形成能夠讓現代人產生認同感的新的文化氛圍;過程中,必須堅持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措施,正確策劃定性,合理科學規劃,爭取以空間的保留轉換來贏得保護發展的時間和機會。
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特別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必然要面對多方利益的較量和博弈,且難免面臨體制機制的掣肘。如何突破障礙,對執政者是一大考驗。在這一點上,習總書記主政福州時“四個一”的大膽創新精神,為我們樹立了楷模,啟示我們不能任由歷史文化遺存遭受破壞或自然破敗消失,必須積極探索從運行機制入手突破體制障礙,尋求有效保護利用途徑。
注重規劃,塑造城市風貌個性
趙燕菁(廈門市規劃委主任)
1998年到2003年,正是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對歷史名城保護事業,卻是最困難的時期。業內甚至有人悲觀地認為歷史文化名城會在10年內徹底消失。現在回讀習近平總書記2002年為 《福州古厝》 撰寫的序這篇舊文,有著全新的體會。
第一個體會,就是從一開始,總書記就把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放到大歷史、大文化的范疇來認識。總書記的這一思想一以貫之。早在1991年,他就說“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度”。2014年,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時,進一步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
第二個體會,就是這篇序精辟地指出了文化遺產破壞的深層原因:“現在有些地方名城保護、古建筑保護出現一些問題,根源就在于只顧眼前的一些經濟利益。”長期以來,人們一般都認為老城被破壞、文物被破壞,是由于認識不到位。但在表象背后,是經濟上的原因。
習總書記更提出了破解之道:“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廈門雖然不是歷史名城,但通過保護鼓浪嶼、南普陀寺、集美學村等歷史風貌區,帶動旅游、會展、酒店、航空等一系列產業,得到了成倍的回報。保護不是不顧經濟利益,而是要算大賬。不僅算局部,而且要算整體;不僅要算當代,也要算后代。
第三個體會,由于建筑技術的趨同、建設材料的同質化,加上設計師的流動性增加,城市面貌趨同已成為普遍性的問題。學術界近幾年才開始意識到,那些歷史建筑和街區,對于塑造城市風貌和個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習近平同志早在2002年,洋建筑大行其道時,就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事實證明,這些年,一些建筑“貪大、媚洋、求怪”給城市風貌帶來了嚴重破壞。
在這方面,城市規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議:一是開展歷史風貌建筑和街區保護的立法,使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有法可依;第二,規劃與文物部門一起開展風貌建筑普查,摸清家底;第三,探索和破解歷史名城保護工作中的深層問題。解決由于復雜的產權和消防、抗震等技術標準帶來的保護沖突;第四,建立文物建筑發現、保護的快速認定機制,避免發現導致的破壞;第五,通過全社會廣泛參與,監督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形成歷史名城保護的全民共識。第六,探索名城保護和利用的新理念,在最大程度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合理挖掘歷史遺存的利用價值。
明確責任主體,發揮法律作用
陳日源(長汀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我是一個直接參與連城培田古村落和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開發的基層干部,在深入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講話精神之后,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總結提出幾點建議:
一、要進一步明確保護的責任主體。特別是明確縣一級以下(含縣一級)基層單位的責任,因為基層是保護文物的最前沿單位,可以是歷史文化和文物的直接保護者,也可能是最直接的破壞者。如果只是把文物保護寄托于基層干部的文化素質、保護意識和文化自覺上,是很危險的。所以必須明確責任,才能落實保護文物的任務。
二、要進一步明確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很多基層干部思想上還存在一種破壞舊的、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對文化脈絡的延續與承接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同時,要讓整個社會都認識到保護歷史文化和文物的意義之所在,尊重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三、要進一步明確保護的內容和范圍。如果不明確就會使負有保護責任的人無所適從,該保護的沒保護好,保護下來的卻又沒有代表性,富有個性或典型的文物破壞了;同時,要注意規劃所造成的破壞,規劃應當慎之又慎,因為文物保護規劃是保護不可再生的東西,一旦出錯,損失便無法彌補。
四、要進一步重視保護的方法。建設性的破壞或修建性的破壞是當前文物保護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要警惕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土地增減掛鉤等出發點正確的工作所引發的破壞性影響。
五、要充分發揮《文物保護法》的作用。由于基層干部對文物的鑒別和認識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準確把握并開展工作。掛牌或者建立保護清單方式是指導基層文物保護工作較有效的辦法,同時,要進一步鼓勵公眾參與監督文物的保護,形成政府和民間的保護合力。
六、要重視保護人類生活的遺跡或重點傳統古村落。既要保護古代建筑,也要保護具有傳統風貌的古村落,這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之所在。
七、要認真研究并宣傳保護文物的失敗案例。要讓基層干部或者負有保護責任的人知道保護性的破壞也是我們常常犯的錯誤,明確哪些是正確的保護,哪些是錯誤的保護。
八、要進一步加強和重視保護機構各個方面的力量。要有一個機構,能夠統籌協調宣傳、文化、文物、住建、規劃、執法、旅游等部門的職能,要在人、財、物上為保護文物和傳統文化提供必要的條件。
責任重大 底氣更足
陳秋平(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
習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的思想觀點,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重要論述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正如福建日報評論員文章中所說的“福建有幸,得聞先聲”,這是我們的豐厚資源、巨大財富。
下一階段,我省文化、文物部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扎實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要深刻領會,加大宣傳。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總書記在福建期間的相關指示、講話進行認真梳理,并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要認真學習領會習總書記幾十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所形成的思想觀點、正確理念和不遺余力、親力親為、持續推動的不懈努力,并貫徹落實于實際工作中。在各種場合、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宣傳,使文化遺產保護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自覺。
二要發揮職能,提升效益。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發展好優秀文化遺產。首先要抓好規劃,科學謀劃文化發展“十三五”規劃。其次要有切實措施,以文化生態保護區為抓手,整合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資源,統籌做好文物本體、文化風貌、文化生態的各項保護和傳承工作,同時加大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建議在三坊七巷設立書院,作為傳承書院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和平臺。第三要抓好重點項目,三明萬壽巖遺址、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福州曇石山遺址都是我省最具代表性的史前遺址,得到了習總書記等各級領導的關心和重視,要加大力度做好下一步的保護和建設。林則徐故居、嚴復故居、南溪書院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要抓緊實施維修保護工程。同時,強力推動列入2015年國家文物局重點支持的7個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利用系列工作。
三要敢于擔當,強化監管。按照《文物保護法》《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的要求,嚴格落實文物保護責任。遵循系列文物保護管理的辦法和規定,加強日常巡查和監督管理。對于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嚴肅查處,并追究直接責任者和失職者的法律責任。
今天的會議讓我們更感到保護文化遺產責任重大,但也信心倍增、底氣更足。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是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嚴格執法的強力支撐。我們由衷希望,通過我們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能夠更好地記住鄉愁、留住根脈,為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建設中加強保護
王建萍(省住房與建設廳黨組成員、總規劃師)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根基,也是整個民族發展的見證。總書記用自己身體力行、一以貫之的實踐告訴我們,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每一級政府,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住建系統一直非常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是加強評定申報。目前全省共有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各4個,中國和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分別為42個和43個,中國傳統村落12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數量分列全國第2位和第6位。32個中國傳統村獲得中央補助資金約9600萬元,居全國第7位。去年開始,宜居環境建設行動還專門安排500萬資金用于重點扶持1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二是開展保護規劃編制。開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等保護規劃編制,并實施了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名鎮名村的保護整治工作。三是實施歷史資源普查。去年委托福建工程學院、廈大等5所高校,對各市縣歷史建筑、特色建筑、歷史風貌區進行普查,初步登記歷史建筑、特色建筑9600多幢、特色風貌區237處。四是實施舊城改造方案報備。出臺《關于城鄉建設中涉及傳統城鎮傳統村落改造實行方案報備的通知》,提出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46個傳統城鎮名單,要求實行舊城區改造方案報備制度。
今后將重點開展以下保護工作:一是抓機制。加快制定《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一步細化申報、批準、保護、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探索新理念和保護模式。二是抓普查。開展記住鄉愁元素載體普查,將能反映一定時代背景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要素都納入普查范圍。將歷史建筑、特色建筑、歷史風貌區普查和認定工作向傳統村落延伸。三是抓保護。繼續開展保護規劃編制,建立健全保護名錄。完善傳統村落建檔工作,加強省級專家服務團指導。制定下發《古建筑保護定額》,加強傳統建筑工匠培訓。合理規劃傳統建筑材料(傳統磚、瓦、泥塑等)生產布點,扶持生產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抓宣傳。利用新聞媒體、網絡電視、微信平臺等方式,擴大影響力,讓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主動支持保護工作開展。五是抓培訓。通過舉辦縣市長、鄉鎮長培訓班,對各級領導和管理技術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提高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認知水平、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4習近平總書記難忘東山木麻黃 座談時點贊谷文昌
- 2015-01-14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強調: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
- 2015-01-07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零一五年新年賀詞
- 2015-01-06習近平:“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
- 2015-01-04《求是》發表習近平文章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