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墓
威惠廟
松洲書院前的威惠廟
東快訊 (記者陳楠文/圖)在漳州市郊浦南鎮石鼓山上,“開漳圣王”陳元光的墓靜靜地矗立著。但每年農歷十一月初五陳元光祭日時,這里便一改往日的寂靜,許多信眾和陳氏后人會聚集在此祭拜陳元光。
“開漳圣王”是后世對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的尊稱。以陳元光為代表的開漳先賢所創建的開漳創業精神和開漳圣王文化影響深遠。他率領87姓部將建設漳州,后來在漳土一代繁衍生息,如今他們的后裔遍布海峽兩岸。“開漳圣王”也成為兩岸同根同系的象征,成為他們愛國報本的精神動力。
隋朝末年福建僅有人口一萬多戶
隨陳氏父子入閩將士也有一萬多名
年近古稀的湯漳平是閩南師范大學閩臺文化研究所所長,近期,他去了一趟潮州,主要是看看那里的陳元光后人是如何在族譜里記錄陳元光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剛到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工作的湯漳平被家鄉老人的一句話挑起了興趣,“到河南工作,你也算是回到了故鄉”。出生于漳州云霄的湯漳平不禁好奇,“河南為什么是我的故鄉?”
原來,他工作單位所在的信陽市有個固始縣,那里正是“開漳圣王”陳元光的故鄉。
之后湯漳平在翻閱湯氏族譜時發現,自己的祖輩湯智,正是當年陳元光的開漳部將之一。這更加劇了他對陳元光的好奇感,往后近30年的時間里,研究陳元光文化便成了湯漳平熱衷的一件事。
湯漳平說,其實閩南、臺灣一帶都不乏陳元光的后裔。據史料記載,隋朝末年,福建的人口僅1.24萬多戶,閩南地區的人口就更稀少。而首批由陳元光的父親陳政率領入閩的官兵中,就有府兵3600人、部將123人。
“第二批援兵87姓的部將有1萬多人。”漳州云霄開漳歷史紀念館館長湯毓賢說,這些人的后裔大多留居在了漳土,成為漳泉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有的甚至遠赴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在各地繁衍生息。
漳州市檀林村的1000多人都是姓陳,據傳均為陳元光的后裔。至今,檀林村內設有潁川陳氏祠堂,供奉著“開漳圣王”陳元光。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村民都會邀請臺灣陳姓人前去祭拜先祖。在漳州,像這樣的村落還有詔安縣白葉村,這個6000多人的村子,也均是陳姓。相傳,明朝末年,陳元光第22代孫子陳元隆在詔安縣隱居,他的幾個兒子分散居住在附近幾個村落里,其中一個兒子成為白葉村的開基始祖。
不僅是漳州,在臺灣也有不少陳元光及其部將的后裔。湯毓賢說,1953年臺灣戶籍的統計資料顯示,全臺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族譜載明來自河南固始,占當年臺灣總戶數的80.9%,他們絕大部分的開臺祖都來自漳州。
沒有陳元光就沒有漳州其后人
治漳長達150年
漳州云霄將軍山上屹立著陳元光父親陳政的墓;供奉陳元光的威惠廟祖廟也設在云霄,分廟更是遍布漳州;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松洲村的松洲書院是陳元光之子陳珦創立的
……
在漳州,陳元光一家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每一寸土地,可以說“沒有陳元光就沒有漳州”。
從漳州市區出發,驅車不到半個小時便到了陳元光的墓地,墓地被眾多林木包圍,顯得十分清靜。陳元光如今用另一種方式繼續守護這片他開創的土地。
陳元光的故事要從唐代初期說起。那時候,閩南和粵東地區發生了“蠻獠”之亂,當地治安受影響頗深。歸德將軍陳政被派遣成為嶺南行軍總管,率將領123人、府兵3600人入閩平叛,當時只有13歲的陳元光跟隨父親出征。
在陳元光21歲時,父親陳政病逝,陳元光便代替父親的職務,繼續帶兵打戰,最終平定了叛亂。在他領軍的10年時間里,他深深地領悟到“兵革徒威于外,禮讓乃格其心”,要想長治久安,打戰絕對不是長久之計。于是,他便上奏請求武則天在泉潮之間設立漳州,他也成為漳州首任刺史。
坐落在薌城區浦南鎮松洲村的松洲書院里,每一磚每一瓦都流露著濃濃的歲月痕跡。一入松洲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威惠廟,被供奉其中的陳元光是全村人最堅定的信仰。廟宇后方的學堂,如今還擺放著板凳長桌,作為小學生的教學實驗基地。由陳元光之子創辦的松洲書院作為“八閩第一書院”,如今雖已不復往日的輝煌,但曾經在這里留下的朗朗書聲卻始終縈繞耳邊。
松洲書院存留至今,也很好地印證了古時陳元光一家禮教治漳的歷史。
漳州設立之初,治安還未能完全穩定。據史料記載,陳元光開荒建屯,收集流亡,營農積谷,興辦陶冶,通商惠工。并且在四個邊境都設立了行臺,定時巡邏戒備,方圓數千里“無烽火之驚,號稱樂土”。
同時,在他任職漳州刺史期間,他還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方法進行推廣,改變了閩南過去“刀耕火種”的耕種方式。農戶遇到種子、農具、耕牛的問題,他也一一幫忙解決。他還興修水利,在火田修筑了長約120米,底寬、陂高各4米的軍陂,依蜿蜒的山勢修筑了引水渠道。
直至54歲時,陳元光死于戰爭之中,他的一生有42年都在閩度過,任嶺南行軍總管27年,漳州刺史25年。不僅開辟了漳州,還給漳州帶來了長期的安定,被后人稱為“開漳圣王”。而他的后人,也前赴后繼地開漳治漳,五代人中有四人任刺史,治漳長達150年之久。湯漳平介紹,直至唐末的200年間,漳州地區基本上是安定的,史料上沒有發生大的騷亂的記載。
“開漳圣王”文化是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
官園威惠廟就坐落在薌城區的巷口社區,廟口是車流不息的馬路,廟內常年香火鼎盛。站在官園威惠廟里抬頭看,“圣王治漳”“設院修文”“功成回鄉”……橫梁上一幅幅的雕畫也在向后人講述著陳元光的故事。
陳元光及部將的后裔后來分布在了海峽兩岸,自然而然,“開漳圣王”也成了許多臺灣人的信仰。據漳州市開漳圣王聯席會副會長楊以能介紹,如今祭祀“開漳圣王”的祖廟云霄威惠廟僅在臺灣地區的分廟就達300多座,信眾800萬人,“開漳圣王”文化已成為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而薌城區的官園威惠廟自2005年以來就有來自臺灣和海外的信眾65批2000多人次。
近年來,臺灣開漳圣王廟團聯誼會每年都組織大批信眾到大陸尋根謁祖。其中到漳州各威惠廟尋找祖廟分靈和進香的信眾越來越多,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云霄威惠祖廟、檀林威惠廟、官園威惠廟等每年都平均接待來自臺灣的“開漳圣王”廟進香團約兩三千人次,至今已接待臺灣信眾數萬人次。
另一邊,漳州也利用各地傳統的節日習俗(如元宵節、中秋節等),開展懇親交流活動。如今,每年元宵節圣王巡安活動和農歷二月十四日圣王誕辰日,閩南各地城鄉的威惠廟都會舉行隆重熱鬧的“鑒王”“走王”“巡安”等節俗活動,再現了陳元光當年戍境安民、軍民一家的情景,各村各社都搭臺演戲、放映電影,人神同樂,其樂融融。這些節俗活動吸引了大批臺胞和海外僑胞前來,與祖籍地鄉親共度佳節。
由于來漳州尋根祭祖的人越來越多,未來,陳元光墓附近將會規劃成圣王公園,包括商貿服務區、朝圣核心區、旅游休閑區、商業開發區、古村落保護區等五個功能區。目前,通往陳元光墓的圣王大道修建已接近尾聲。
湯毓賢說,“開漳圣王”信仰是臺灣民眾有血脈傳承的祖根文化之一,維系著海峽兩岸人民的情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2-03-31南充南部民間文化藝術節民間文化引人入勝
- 2010-06-09京城傳承民間文化 玩意登上大雅之堂
- 2010-02-24海峽兩岸民間文化名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