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安海“掃帚村”里的守藝人 四十七載不斷創新加固
老手藝代代傳 兒子兒媳也會綁
在另一個角落里,陳淑概的兒子陳天從也在綁掃帚。他從18歲跟著父親學藝,雖然要吃些皮肉之苦,但他很愿意把這門手藝做下去。
陳天從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綁的掃帚的幾個品種。他指著以竹竿做握把的一支長掃帚說:“我父親制作的是短掃帚,這個長掃帚是我自己發明的。高粱芒扎成束,上面插根竹竿,綁起來,就做成一支長掃帚了。如果房子大一點就用長掃帚掃,腰比較不會酸。”
陳天從的妻子則正在用剪刀修剪掃帚。她說:“掃帚要飽滿,也要有斜度。如果扎起來有長有短,就要用剪刀修。”夫婦倆合作一天,可以做100多支掃帚。
“掃帚村”衰落 心憂手藝失傳
陳長標是下山后村老人協會的副會長,聽聞記者來采訪也趕了過來,向記者講述了這個“掃帚村”的歷史。
他說,村里制作掃帚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為興盛。當時,安溪、永春、德化、晉江、南安、漳州、同安等地都有人種高粱,到處都有高粱芒,掃帚原材料充足,基本家家戶戶都會綁掃帚。銷售旺季,一天可以賣掉上萬支掃帚,是名副其實的“掃帚村”。
后來,本地種高粱的少了,原材料不足,加上利潤微薄,村民們漸漸轉行,放棄了這門老手藝。到現在,全村僅剩陳淑概一家在綁掃帚。每到八九月份,陳淑概就得從江西、貴州、四川、黑龍江等地購買高粱芒,儲備原材料。
守藝的過程很辛苦,但陳淑概的掃帚還是很有市場的。晉江不少日用品批發商都會主動找到陳淑概家批發掃帚。陳淑概最近還賣了一批掃帚到菲律賓。
陳淑概不知這門手藝還能存留多久,但他知道,只要他還在,就不會把這門老手藝丟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5-01-11永春達埔尤家鼓傳承上百年 后繼乏人技藝恐失傳
- 2014-11-18漳州將為“漳緞”申報非遺 研究技藝傳承保護方案
- 2014-05-19小學生體驗傳統手工技藝
- 2014-04-24傳承剪紙技藝
- 2014-04-18古琴傳統制作技藝:百道工序 純手工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