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記者 黃墩良 王小冰 通訊員 蘇福彬 文/圖
咚、咚、咚……一陣雄渾的鼓聲從永春達埔鎮延清蓬萊尤家傳出,村民聞聲紛紛圍觀。敲鼓的是尤建成,他正在試一面快做好的鼓。鼓聲已在尤家連綿100多年了,到尤建成這一輩已是第四代了。
制鼓世家 鼓聲百年連綿不絕
永春達埔是中國的香都,以香聞名。在這片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土地上,制鼓世家尤建成在當地也是遠近聞名。
“到我這一輩已是第四代了。”年近古稀的老尤拿出族譜給記者看,“我太公就開始制鼓了。”老尤的太公是尤學取,出生于1860年左右。在父親的口中,太公當時的手藝是雕刻,后來又學油漆,最后轉為制鼓。雕刻要有一手嫻熟的木藝,而木藝和油漆的手藝在制鼓的過程中都要用到。
從尤學取開始,到尤建成的爺爺及父親,雖然在每一個長輩的手里,制鼓的數量不多,但這門技藝沒有斷線。尤建成小時候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將制鼓全過程銘記在心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歷史條件限制,尤建成無法制鼓。1963年父親臨終時,把他叫到床前,留下的遺言就是告訴他制鼓的秘訣。
時光流轉,10多年后村里一所小學的一面大鼓壞掉了,需要重新弄一面,這個重任就落在老尤的身上。他將記憶化為現實,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終于把這面大鼓做好,從此尤家斷了20年的鼓聲再度響起。
制鼓變遷 儀器測鼓聲分貝
一面鼓如何制成,老尤有一套自己的秘訣。
“首先要挑選木材。”老尤說,他一般找人買廢舊的木頭,因為年代久遠的木頭能保留下來,說明材質不錯,且木材沒有水分,不存在縮水的問題。通過刨、鋸等木工手藝,把鼓架搭好。
接下來最主要的一步是將浸泡過的牛皮蒙在鼓架上。“牛皮必須是老牛皮。”老尤說,老的牛皮才能經久耐用,牛皮與鼓架之間要嚴密結合,松緊適當。這一關是考驗一個師傅技藝是否過硬的標準——用鼓槌敲打鼓面,聲音是否嚴實,分貝多少。
“按照老傳統,我制作的鼓,分貝要110左右。”老尤說,以前全靠自己一雙耳朵來判斷,“沒有幾十年的經驗是不行的”。今年他用上高科技了,女婿給他買了一把測量分貝的儀器。“有了這個東西,就好辦多了。客戶上門買,可以當場測量分貝給他們看。”
鼓之傳承 后繼乏人恐失傳
尤建成說,他的鼓主要用于民俗活動,一年也就銷售二三十個,“就當業余愛好,賺點補貼家用”。他說他現在擔憂的是這門技術后繼無人。
尤建成說,在達埔,制鼓只有他一家,在永春也鮮見。他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從事教育事業,對制鼓并不感興趣。親人中只有一個侄子找他學這門技藝。“年輕人看不上這門技術。”老尤擔心往后制鼓的技藝要斷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