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道工序:抬著花床“鬧花”。
福州新聞網12月4日訊 中國政府網昨天發布消息,稱國務院日前批準了文化部確定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53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53項),現向社會公布。記者在公布的名錄中發現福州詠春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福州倉山區的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
在國務院此次發布的消息中,提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名稱調整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據記者了解,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報是從去年開始的,全國各地報送了1111個項目,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十大類別。
福州詠春拳創于明末清初
福州詠春拳被列在本次名錄中的傳統體育及游藝與雜技一項。據記者了解,福州詠春拳相傳創于明末清初,最早流傳于福建沿海一帶,后在廣東、香港、云南等海內外各地廣為流傳。福州詠春拳尊五枚師太為始祖,幾百年來從未失傳,它的傳承嚴格按輩分來區分,具體是以詠春拳拳路名稱“小念頭、尋橋、標指、刀、棍”等來命名,例如詠春二祖即第二代是“小”字輩,詠春三祖即第三代是“念”字輩,以此類推,迄今為止已傳承到第9代“刀”字輩。
詠春拳從福州起源并隨著時代變遷逐步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發展。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和著名演員梁朝偉、洪金寶、謝霆鋒、甄子丹、章子怡、宋慧喬等都曾拍攝過有關詠春拳的影視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閩臺兩地文同根、武同源,詠春拳亦深受臺灣同胞所喜愛。
茉莉花茶是福州的名片
福州倉山區的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此次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排在傳統技藝一項。
據了解,茉莉原產于古希臘,2000年前從印度傳入福州,在北宋時,福州已出現茉莉花茶,明朝時窨制工藝定型,清朝時茉莉花茶成為貢茶。北宋福建人柳永在《滿庭芳·茉莉》中出現茉莉花茶,南宋施岳《步月·茉莉》中有“玩芳味、春焙旋熏,貯秾韻、水沉頻爇”,描寫了茉莉花茶的制作。林則徐稱福州為“煎茶地勝”,冰心在《茶的故鄉和我故鄉的茶》一文中寫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利用茶的國家,是茶的故鄉。我的故鄉福建既是茶鄉,又是茉莉花茶的故鄉?!?/p>
清朝咸豐年間,福州茉莉花茶作為皇家貢茶,開始進行大規模商品化生產,花茶暢銷歐美和南洋。解放后,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國家外賓接待禮茶,改革開放前,我國出口的茉莉花茶100%為福州出產,同時福州茉莉花茶還占內銷的40%左右。
茉莉花茶窨制有一整套工藝,包括了茶坯粗制、精制和鮮花處理(伺花)→茶花拼和(窨花)→靜置通花→收堆復窨→茶花分離(起花)←→轉窨或提花→勻堆裝箱等環節。福州茉莉花茶種類有:茉莉針王、銀毫、大白毫、白龍珠、玉蝴蝶、耳環、麥穗、鳳眼、繡球、金針、雪針、白雪峰、龍條、毛峰等。其中茉莉白龍珠、玉蝴蝶等為福州獨制。
福州國家級
非遺項目增至15個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從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開始,迄今福州已有1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
2006年福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有茶亭十番音樂、閩劇、評話、伬藝、壽山石雕和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6項;2008年福州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的有軟木畫、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畬族醫藥(六神經絡骨通藥制作工藝)、元宵節(馬尾、馬祖元宵節俗)、陳靖姑信俗和畬族服飾等6項;2010年,福州的中醫正骨療法(林氏骨傷療法)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
(福州晚報首席記者 顧偉/文 記者 葉誠/攝)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