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的“馬頭墻”
97歲的詹家后人詹興華在自家小屋內翻閱史料
18日,記者慕名來到浦城縣忠信鎮上同村,這里的詹家大院是全縣保存較好,面積最大的古民居群?!扒啻u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上同詹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漫步于此,層樓疊院,曲徑回廊,仿如隔世。
上同詹家大院,為詹賢彰、詹賢拔、詹賢法三兄弟三房人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據詹氏族譜記載,詹賢拔曾鎮壓農民起義有功受獎,家資富有,而詹賢彰、詹賢法也都是讀過書、善經營的大財主。當年整個大院占地一萬多平方米,100多間房,是當年當地最氣派的宅院。
步入詹家庭院的一間門樓,美景盛收。彩繪窗格,冬瓜大梁,宅院恢弘而精巧。廳堂與廂房圍出天井,由天井望天,偌大的天空匯此四方,燕子穿堂而過,安靜而幽謐。過前廳,跨后廳,房舍鱗次櫛比,形如迷宮。
走出大院,來到庭院正前方的詹氏宗祠,原先祠內供奉著詹氏始祖和南宋理學家詹體仁。詹體仁是朱熹的學生,也是真德秀的老師。當年,真德秀曾問官蒞民之法,體仁曰:“盡心、平心而已,盡心則無愧,平心則無偏?!?/p>
房梁的頂部有木樁用來懸掛食物
閣樓上的圖案
如今,宗祠蕩然無存,僅存大門,門上留有康有為題寫的“詹氏宗祠”石刻匾額。據史料記載,1926年詹氏家人到上海請康有為題字,酬勞為200大洋。但詹氏后裔回憶,“詹氏宗祠,丙寅夏,康有為書”這幾字,每字10個大洋,不過110大洋。究竟多少潤筆費,如今已無足輕重,倒是成了詹家后裔聊以自娛的談資。
“我出生在這里,住了一輩子?!痹谡操t拔庭院的西廂房里,97歲的詹興華翻閱著老照片——那年他22歲,獨自上黃埔軍校念書,畢業后,分配到江西戰區某連當排長。4年后,因傷病回鄉,于詹家大院,居住至今。
時光飛逝,曾經繁華的詹家大院現剩下十余戶人家,全是老人,年輕人不愿再住這里。“我們老后,大院一定不再有人住了?!闭泊鬆斦f。前些年他大兒子一家在院邊建起新房,搬走了,留下空空院落,一扇木門寫著“再見·詹”,上面的鐵栓銹跡斑斑?,F今,舊院灰塵厚積、蛛網連張,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將更加敗陋。
詹家大院內景
房梁四周都雕刻著精美圖案
庭院內的水井長滿了植物
詹步仁今年76歲,他的爺爺是詹賢法。詹步仁的3個女兒外出的外出,留在村里的也搬至新房,只有他和老伴還固守于此。5月30日夜,詹步仁于睡夢中醒來,聽到大廳里有異聲,起身察看,但無發現。翌日,他瞧見堂前的木雕窗花不翼而飛,恍知昨夜遭竊,對失去的古物大為可惜。
“上同詹家大院為縣級文物單位,但現在保護面臨困難?!鄙贤鍟涺斪袢A說,現今的詹家大院很多都年久失修,無人照看,或失竊、遭毀、倒塌。而古民居的修繕費用頗高,村里沒有這方面的專項資金。目前他們要求當地居民不能拆建古民居以盡可能地保持現狀,但修繕工作一直無法展開。上同詹家大院歷經百年滄桑,如今,它亟待相關部門的支持,以續寫古宅傳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0寧化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
- 2014-06-20鼓浪嶼定位:文化社區+文化景區 整治提升方案發布
- 2014-06-19社會需要“浪費罪感文化”
- 2014-06-19三明成立文化志愿服務中心
- 2014-06-17長泰縣大力推進文化市場專項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