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前的“與妻書”
他們也有埋怨和不理解,化在字與紙間,卻更透著款款溫情
劉伯孳收藏的一封家書
東南網5月20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謝明飛)當生活和愛情攪和在一起,愛你,該如何述說?
今天是5月20日“我愛你”日,請君一同閱覽幾封來自一個世紀前的“與妻書”??捶蛉绾握佌佌d妻?又是如何認真解釋“出軌之疑”?
夫,黃開物,1878年生,同安錦宅村人(現在的漳州角美錦宅村);妻,林選治,其他信息不詳。
書信時間在1904年至1922年之間。黃開物婚后離鄉遠赴南洋,開布莊。2009年,他從馬尼拉寄出的450多封信件被發現,其中百余封都是寫給妻的。
近日,僑批收藏與研究者黃清海赴北京參加一場“家書論壇”,才讓外界更全面地了解清末民初閩南華僑的一種生存狀況。
經黃清海和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細讀研究,黃開物不僅經商,還資助過辛亥革命,為孫中山的同盟會在菲律賓的機關報撰稿,曾回鄉辦錦宅華僑公立小學,如今還是村里唯一小學。他大約在20世紀40年代,亡故于菲律賓。
多次囑咐妻子不再纏腳
◎信箋原文:“今者,愚期與卿相商一事。最利便乎卿,何也?放足是也!放足之益實有數層。行路免艱難也,出外舟車免畏怯也,操作得自由也。有此三利而無一害,卿何盼而不為?”(1909年)
“至汝放足一事,切當實心而行,萬勿將鞋收貯,不肯放足?!保?913年)
“而汝放足一事,至今全無言及,放后行走如何?”(1914年)
“徑啟者,爾之放足,切當實行,萬勿再為欺瞞,致愚憤怒,而爾往岷若決,當早做大字寄回卿,如何?示下?!保?915年)
白話釋義:封建時代女人多纏足,黃開物從1909年開始勸慰妻子放足,并細數三種好處。鼓勵婦女放足,在當時是比較新潮的觀念。走路、乘車坐船便利,而且不會像裹腳一樣不自由。
從黃開物多年來幾次三番來信可以看出,妻子對放足一事置若罔聞。這讓黃開物有點苦惱,甚至感到被欺騙而憤怒。黃開物囑咐妻子,如果決定到馬尼拉團聚,就會幫她制作“大字”,就是當時的護照。對妻子不愿放足感到無奈,但是黃開物言語中對妻子依然尊重,以平等甚至是祈求的語氣囑咐她“示下”。
延伸解讀:居住在鯉城常泰街道的福建省民俗學會會員傅孫義說,中國女性纏足的歷史至少幾千年,直到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以后,解放婦女、禁止纏足陋習。這種新思想到閩南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不愿意放足,習慣舊做法的女性依然存在,主要還是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泉州新門外一帶的女性親戚、鄰居大約分成三類:有堅持纏足的,也有放足的,還有讓腳自然生長的。
向妻解釋移情別戀傳言
◎信箋原文:“況我父母俱逝,賢內嬝婷體質,欲求其自顧尚且不能。惟有一法矣,先父除喪后,可導爾來垊,以盡古人夫唱婦隨之成法,亦世界文明各國所仝也。”
“夫婦之情套文弗敘。謹啟者,近接來信謂予每信云,期攜汝來岷乃是虛偽騙之術,又云期娶番婆亦是,期攜女婢進垊作管,言明何必相欺云云。似此不以予言為□,未免夫婦之情尚未深□,故致起相疑之狀,竊謂予自娶汝過門,秉心未有他意,故作客岷江十余年,全無涉及花柳,此其人皆知,此心照明,日下今以思期久住外域,是以每信問爾能否同予進岷,而汝推東諉西,致予未敢實行。”
白話翻譯:“我父母都已過世,你柔弱的體質,尚且不能照顧自己。只有一個辦法,等亡父滿三年除喪后,就帶你來馬尼拉。像古人說的夫唱婦隨,也是世界上文明國家相同的做法。”
“夫妻之情就不說套話了。最近你的來信總是這樣說,要帶你來馬尼拉是謊言,又說我娶了外國女人,在馬尼拉用女仆人管事,讓我說明白不必欺騙等。好像是說我們夫妻感情不深,互相懷疑的樣子。
我自從娶你,沒有他心。來馬尼拉十幾年,從不問花柳,其他人都知道,其心可鑒。如今我久居海外,每次寫信都問你,是否和我一起去馬尼拉。而你總是推三阻四,讓我不敢這樣做?!?/p>
延伸解讀:和許多兩地分居的夫妻一樣,妻子林氏有自己的擔心。怕丈夫欺瞞她,在海外另娶他人。而黃開物信中大膽表白心跡,信中說,認為自己在菲律賓十幾年,仍然像“作客”一樣,心在故鄉。
按照習俗,批封上一般不寫女人的名字。有的信封上寫著給“小兒黃崇?!?,而內容是寫給妻子林選治的。但黃開物還是有不少信封上直接寫“拙荊林氏妝次”。雖然沒有直接寫上妻子的姓名,但已算得上比較開放的做法。
教妻子如何處理家庭關系
◎信箋原文:“昨接來函,謂令祖母仙逝,愚亦不覺慘然而憐賢內之情也。但死者不可復生,宜節哀順便,是所原望。至于喪事你稱家之有無,今令祖母家如懸罄,實宜撙節開用,切勿任意鋪張以顧目前之俗譽為識,此關況浮圖(請僧即俗做功德也),三代所未有,而彼時圣賢相繼而出,至漢明帝而有西方迎佛骨而佛教以興,至梁武帝而始盛,即中國之害亦愈烈?!?/p>
“至前日來書謂及令外祖父年已老邁,數年來無做壽誕,本年令母舅意期敬行并裁壽衣,而汝以祖孫情誼,又□令先母已謝世,期做一外衣,以為其壽并送壽龜壽□,當費十余元,云云。祈即主裁就是,然令外祖對汝十分顧愛,而開些資項理此應然?!?/p>
白話翻譯:“昨天接到來信,說你的祖母去世,我也心生悲傷同情妻子你。但是死者不能復生,還是節哀順變好,我希望你是這樣的。
至于喪事,你家里有沒有人操辦呢?你祖母家如果錢不多,應該節約開勇,切勿為了顧及眼下做功德的風俗任意鋪張。以前沒有人做功德,而那時圣賢相繼而出。佛教是漢代才從西方到中國,梁武帝時才興盛,可是圣賢照樣相繼而出?!?/p>
“前幾天你來信說到你的外祖父年事已高,很多年沒有過生日了,今年你的母舅想做新衣服祝壽,而你以祖孫情誼,你母親已過世,也希望給他做一套外衣,以慶祝他生日并壽龜壽粿,費用要十幾元等。你自己做主就是了,但是你的外祖父對你很好,所以花一些錢是應該的。”
延伸解讀:
黃開物交代妻子如何處理與娘家舅母、外祖父的關系。黃清海說,黃開物給妻子的信件時常尊尊囑托,教她如何照顧小孩,處理家庭關系,要注意照料身體。隨信所寄款項用于家庭日常開支,有時黃開物還寄信和錢給在漳州東山的岳丈和岳祖母呢??吹贸?,他是個很會處理家庭關系的男子。
(□:不可辨認字)
□記者手記
書信里的溫暖
隔著文件夾透明的冊頁,我有幸窺視百年前黃先生的親筆手書。
書信里的溫度不著痕跡,卻流淌在紙與字之間。和現在的情侶一樣,他們有久別的思念,偶爾埋怨互相不理解,一樣的信誓旦旦。一百年前,承載夫妻心意的機船最快也要三天才能從馬尼拉抵達廈門,算上寄送人在陸地上的耽誤和路途的顛簸,等待的時間要更久。
如今的異地戀人們雖然也有分離的苦惱,但是想見面時乘動車、坐飛機,漂洋過海也不是難事。日常里,一封電子郵件、短信、微信……一秒鐘可以讓人的心意即時到達。不過面對液晶屏幕的時間越來越多,可是人與人靜下心來,讓情感在指間流露的機會卻在減少。
時光是回不去的,生活還在提速。展示黃開物先生百年前的“與妻書”,既是對一段隱秘時光的回顧,也希望你在忙碌的生活里,能夠感受一絲“家書抵萬金”的真情。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2-04-12老福州盼延續鼓嶺百年線路 守住一個世紀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