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清明習俗
文都泉州,清明節(jié)極具地方特色,也引起網(wǎng)上熱烈關注,本文從“泉州網(wǎng)”、“泉州歷史網(wǎng)”和“泉州大城小事”等擷取部分清明泉州習俗,以饗讀者。
【時節(jié)】
一般為公歷4月5日左右,而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xiāng)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jié)改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俗稱“三月節(jié)”。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
【祭祖】
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蓖獬鋈藛T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jié)。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食“潤餅菜”與“清明馃”】
泉州清明節(jié)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馃”,當為古時寒食節(jié)食俗之遺風?!皾欙灢恕笔且悦娣蹫樵喜林坪娉杀∑?,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肴,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踏青】
清明三日,群人游賞,散布四郊,謂之踏青。
【上墓】
上墓,即“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有的還為先祖追薦功果。泉州在清明節(jié)前后10天內(nèi)均為掃墓日期。
晉江深滬一帶還有婦人“哭墓”習俗,其聲調(diào)音旋韻轉,情悲聲凄,催人淚下。
據(jù)清代乾隆年間修撰的方志記載,永春、德化兩地歲時民俗與泉俗獨異之處是八月祭墓,俗云此月墓門開,與今不同。
【插杜鵑花】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據(jù)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風俗》載:“清明:插杜鵑花,祭祖先,有馃以鼠曲和米粉為之,綠豆為餡。明日,掃墓培土掛楮帛。亦有即清明日者,亦有遲之數(shù)日者。”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制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燒清明仔】
清明前、后十天“燒清明仔”,祭祀孤魂散鬼(民間稱為“清明公”)。
惠安縣秀涂港在清明節(jié)過后的第10天,有隆重的民俗——小清明。這一民俗流傳至今,且由秀涂人帶到臺灣。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04-02燒紙祭掃不是清明習俗
- 2013-04-02福州人的清明習俗——光餅
- 2012-03-30泉州清明習俗 潤餅菜清明粿吃出“泉州味”
- 2010-03-30清明習俗詩話
- 2012-03-30福建各地清明習俗小吃各有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