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卷志耐心教越南學生學南音 (蔡卷志供圖)
泉州晚報訊(記者 陳靈 實習生徐凱燕)去年我市舉行世界閩南文化節(jié)期間,越南現(xiàn)存的唯一一個南音社——福建古樂音樂社受邀來泉交流。因久未與故土交流,該社成員大部分唱腔已走調。為此,去年10月,泉州市派晉江青陽街道南音社副社長蔡卷志前往越南,進行為期近3個月的南音授課。近日,已回國的蔡老師與記者分享了這段難忘的經(jīng)歷。
不顧生活差距 遠赴越南授課
280多年前,南音由閩南先人帶入越南,經(jīng)一代代人口口傳唱,延續(xù)至今。去年6月,世界閩南文化節(jié)在泉州開幕。從越南胡志明市來泉交流的南音社團“福建古樂音樂社”吸引了南音界人士的注意,原因在于它不僅是越南現(xiàn)存唯一一個南音社,而且“詞、調不對,融入當?shù)氐胤秸Z言,口味完全變了”。這支社團與豐澤區(qū)南音藝術家協(xié)會結成姐妹社,強烈希望泉州能派出專業(yè)的老師赴越南傳授正統(tǒng)南音。
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xié)會主席陳日升說,考慮到授課老師既要會琵琶,又得會洞簫;既能看懂古樂譜,又能看懂現(xiàn)代樂譜;既懂三弦,又懂二弦,還得會唱、會彈,經(jīng)過一番“搜尋”,蔡卷志成為我市第一位赴越南授課的南音老師。
當時已67歲的蔡卷志立即答應,但他的妻子和孩子卻有些顧慮。“他們擔心我一個人在國外,飲食等生活方式會不習慣。”他說,可看到越南僅存的一家南音社陷入困境,不忍心南音在越南失傳,他覺得這一趟非去不可。去年10月17日,他到胡志明市后,發(fā)現(xiàn)妻兒的擔心應驗了。“生活習慣差距很大,比如越南人喜歡吃辣,喜歡生吃蔬菜。不喝白開水和茶,只喝咖啡。”他說,既然選擇去,只能學會適應。
因材施教 八成學生“出師”
最讓蔡卷志頭疼的不是生活習慣,而是與學生的溝通:30名學生里,會說漢語的只有三四人,其他學生都聽不懂,只能讓那三四人做翻譯。“他們中既有華文大學學生,也有上班族,祖籍都為泉州,水平‘業(yè)余’,只會《元宵十五》、《因送哥嫂》和《非是阮》這三首曲。”他說,還好這些學生聰明好學。
當時,授課時間為每晚兩個半小時和每周三、六、日全天。蔡卷志除了教授基礎課,還根據(jù)學員的基礎和特點,為他們分配最合適的演奏樂器。由于南音由閩南語演唱,而學生很多不懂閩南語,他便用學生熟知的越文在每個字下面標注“閩南音”,共標記180個字。經(jīng)過一小段時間的“生疏期”,師生間越來越親密。兩個多月后,他把14首經(jīng)典的南音和20首什音都教給了學生。
談到學生們,蔡卷志一臉自豪。他一邊翻開與學生的合影集,一邊說,30名學生中,已有24名能夠熟練掌握南音,其中還有6個得意門生,“一個入門級的學生完全掌握南音起碼要四個月。”
即將離開越南之際,他邀請中國駐胡志明市領事館的總領事柴文睿、古樂社會長彭偉強等人前來欣賞學生們的成果匯報。柴文睿聽完后評價說:“你們來到越南傳授南音藝術,是為民間交流、為南音傳承做了件大好事!”
盼望世代傳承 計劃再赴越南
蔡卷志離開越南前,寫了一首藏頭詩,裱起來留在古樂社的墻上,詩中寫道:福臨越地授鄉(xiāng)音,建樹古樂傳承人。
“在越南的閩籍華裔也是我們的同胞,連接彼此的血脈,祖祖輩輩都斷不了。這次赴越南傳授鄉(xiāng)音古樂,算是借南音這根線與他們維系情感。”他說,既然線牽起來,就不能斷,希望他的學生們未來離開課堂時,能夠吸納新的學生,“如此世世代代把南音傳承下去才有意義。”
令他欣喜的是,在他離開越南時,又有10多個學生慕名而來,要學習南音。他的學生計劃在今年端午節(jié)來泉繼續(xù)跟他學南音。他也計劃今年暑假再赴越南,重回講臺,為學生們授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14泉州當代藝術館擬選址西街 南音南戲受捐3000萬
- 2013-12-27西街尋常巷陌青年南音新唱 創(chuàng)新曲風融入現(xiàn)代元素
- 2013-11-12唱鄉(xiāng)音訴鄉(xiāng)情 安溪龍門南音藝術團譽滿印尼
- 2013-10-29時隔280年泉州民間藝人再入越南上課 匡正南音
- 2013-09-30泉州南音之家傳承千年雅樂 曾赴印尼傳授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