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開幕式晚會亮點揭秘
早報訊(記者 張文璟)“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開幕系列活動重頭戲——開幕式暨中日韓專場文藝晚會定于2月13日(農歷正月十四)晚上舉行,將向海內外嘉賓展示古城泉州獨特的閩南文化精華。昨日早報記者采訪晚會總導演、泉州市舞蹈家協會主席蔡湘江,為廣大市民揭秘晚會的部分亮點。
晚會歷時約一小時
“這是一臺既能體現泉州傳統文化,又融入現代藝術表現手段的高規格演出!”蔡湘江說,晚會歷時約一個小時,將處處閃現閩南文化精髓,希望通過全新的藝術包裝和獨具匠心的舞美設計,給現場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
整場晚會分為五大部分,除了序篇《光明之城》和尾聲外,還包括主要的三大篇章,分別是《盛世之音》、《開海之人》和《春潮之涌》。其中《盛世之音》主要體現泉州傳統文化要素,比如開元飛天、高甲戲、梨園戲等;《開海之人》主要展示惠安女等特色風采,以及面向大海,千年開放的閩南風情;《春潮之涌》篇章通過一個個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節目,演繹燦爛的閩南文化。
省歌舞劇院聯合演出
“整場晚會的亮點是對傳統節目的全新包裝。”蔡湘江表示,目前晚會框架已確定,具體節目也基本一一敲定,有待進一步綜合整理。大部分節目的特色是對它們進行現代舞臺藝術的全新演繹。“比如說我們在詮釋南音演奏的時候,將穿插進行芭蕾舞蹈演出。”
作為一場高規格的視聽盛宴,晚會以泉州演員為主,省歌舞劇院也有部分人員聯合表演。蔡湘江說,作為我省音樂舞蹈藝術表演的省級專業團體,屆時省歌舞劇院將派出優秀演出陣容參加,主要是以歌舞節目表演為主。
“晚會還將采用現代3D技術等,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目前開幕式晚會正在緊張籌備,有關方面正在精心挑選晚會主持人。從今日起,各個演出隊伍開始進入節目排練時間。
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 “文都”建設藍圖初顯
“東亞文化之都”如何建設?記者日前獲悉,我市已確立“文都”發展目標為——“建設影響東亞、面向世界的多元文化都市”,將以“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的文化項目建設為核心,結合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文化產業發展平臺打造,有計劃、分階段地突破一個個區域,向世界展示泉州“文都”的動人風采。
□本報記者 鄭意凡
古城文化復興計劃
三部曲再現“市井十洲人”
該計劃將于開幕式啟動。
第一階段:開幕式上,利用舊面粉廠改造后的主會場空間,以投影圖像方式,演示泉州未來古城文化復興景象;通過系列文化盛事,打響“泉州西街”文化概念。
第二階段:重點實施西街片區保護利用工程,東片區以歷史文化街區為核心,打造名城“城市會客廳”和市民文化家園,西片區以泉州當代藝術館為核心,打造泉州當代藝術和世界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第三階段:對泉州古城“三片一線”核心區進行整體保護開發利用,在保護文化生態、延續歷史文脈前提下,逐步開發文化旅游資源,營造新型文化業態,再現“市井十洲人”盛況,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
古港轉型升級行動
打造東南沿海經濟文化港灣區
該行動將于閉幕式上啟動,主動對接國家“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凸顯泉州作為“海絲”起點城市的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借助“文都”平臺,泉州擬將規劃中的新泉州海外交通史館升級為“中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發動泉州阿拉伯后裔民營企業家捐資,興建以仿宋古船為模型的“海絲文化博物館”;將刺桐古港定位為文化經濟業態新港口,規劃“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觀光區”,配套建設世界古船模型制作基地、蟳埔民俗文化村,定期舉行九日山祈風文化節等活動。通過一系列舉措,將刺桐古港轉型升級為國內海絲文化交流展示、產業開發和主題休閑娛樂的重要基地,并成為東南沿海未來標志性的經濟文化港灣區。
新區城市文化綜合體
定位“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
新區城市文化綜合體將定位為“亞洲多元文化發展中心”,以東海片區規劃布局的四棟花瓣型綜合體建設方案為主體,整合功能,構筑現代藝術、高端商務、文化教育功能為一體,傳統現代相融合的城市亮點片區。未來,這里將是泉州的現代文化建筑群,包括亞洲藝術中心、國際博覽中心、文化傳習院、兒童文化中心、市民文化廣場等項目,配套建設現代藝術街和大型居住區等文化生活設施。
新區外圍的“四山兩江”也將加大保護力度,推進休閑綠道、山線水線慢道、親水平臺建設,通過城市建設、自然環境、人文建設的結合,讓新區成為靚麗的“泉州外灘”。
全域文化資源聯動提升
建立“網上博物館聯盟”
我市將充分挖掘各縣(市、區)文化資源,唱響“文都”大戲。將臺商投資區工藝木雕一條街和產業園區、洛江文化美術館星級影城、鯉城聚寶古街復興工程、豐澤閩南婚俗文化創意園、石獅永寧民俗文化村、晉江草庵摩尼教遺址公園、惠安女文化風情村、德化月記窯陶瓷文化創意園等在建或規劃項目納入“文都”建設框架。著眼文化惠民,整合各類文化場館資源,引入市場運營機制。制作全市文化設施地圖。改造提升全市現有文化場館。
全域文化聯動長效機制將建立,規劃建立“網上博物館聯盟”,建設數字圖書館(二期)、數字文化館、數字美術館、“掌上泉圖”移動閱讀平臺、24小時街區自動圖書館等,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優質、覆蓋更廣。
文化產業倍增計劃
重點打造亞洲最大數字產業園
借“文都”東風,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提上日程。我市將扶持培育產業龍頭,鼓勵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實施項目帶動,重點打造安溪龍門的數字媒體產業園,推動惠普聚賢國際數字媒體產業基地成為亞洲最大最先進的渲染中心。繼續提升源和1916、領show天地、洪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創意園區。推動晉江五店市文化街區、石獅永寧城隍廟會、惠安惠女特色文化產業園、安溪茶葉博物館、德化陶瓷文化街區等項目建設。
此外,我市還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落實完善相關政策和引導機制、投入保障機制,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確保文化活動全民共享;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未來十個月—— 百余場重大活動點亮“文都”
本報訊 (記者 鄭意凡)記者近日獲悉,今年我市將統籌全市文化資源,圍繞“東亞文化之都”,開展10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持續點亮十個月變幻紛呈的文化風景。
十三項活動迎來“開門紅”
開幕式將于元宵期間舉行,啟動古城文化復興計劃,并以一系列具有視覺沖擊力的項目、活動,迎來“開門紅”。
內容包括:開幕式暨文藝演出,“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泉州西街”系列活動,元宵燈會,“新世紀絲綢之路世界華文傳媒經濟論壇”和“新絲綢之路華媒萬里行”啟動儀式,“東亞文化之都”建設論壇,“2014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旅游文化大使”網絡評選活動啟動儀式,泉州橫濱光州三市新聞媒體互訪交流活動啟動儀式,日韓文藝精品展演,國家畫院百名畫家“東亞文化之都”采風行啟動儀式,交響音樂會、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建團60周年暨精品劇目展演等演出,首屆海峽兩岸高校大學生記者挑戰賽,南音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其他群眾性活動。
十次“文化握手”增進對外交流
“文都”活動期間,我市將舉辦10批次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圍繞元宵活動、國際木偶節、閩南文化節、海峽論壇等重要時間節點,謀劃“橫濱文化周”、“光州文化周”、中日韓傳統音樂會、“東亞文化之都”美術家邀請展,謀劃“海洋中國”日韓巡展,在橫濱、光州舉辦“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文化周”等。
辦好國際南少林武術精英賽等10場各類比賽,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泉州)學術研討會、“茶葉之路·茶道研討會”等12場學術論壇,第十一屆中國賞石展、藤鐵工藝博覽會等20場文化展覽,和城市劇場公益性演出等60場文化演出。
閉幕式重現“漲海聲中萬國商”
閉幕式擬于國慶期間舉行,宣布啟動古港轉型升級行動。
屆時,我市將邀請完成全球巡航的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號訪問泉州,初步定于10月2日(農歷九月初九媽祖誕辰日)駛抵刺桐古港(今泉州后渚港),將有數百艘帆船出海迎接,重現昔日刺桐古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歷史輝煌。泉州還將策劃“印象海絲”大型演出、構建“海絲論壇”和城市聯盟,籌辦海洋博覽會,開辟海上觀光線路。
來源:泉州晚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0海滄區文化旅游安全檢查為節日期間文明創建提供保障
- 2014-01-16活動室可否改成“文化室”
- 2014-01-15華安縣推進網吧監控平臺建設 凈化文化市場環境
- 2014-01-14三明工會文化大集走進寧化
- 2014-01-13“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方案初定 13項精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