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水下考古陸地調查發現5處沉船疑點
抗戰時期 日貨船或被炸沉惠安海域
沉睡海底800多年后,珍貴的宋代青釉刻劃紋碗被漁民撈到
一只珍貴的宋代青釉刻劃紋碗,在歷經800多年海底滄桑后,浮出水面;
一塊鯉魚島靈惠廟山坡上的石碑,刻著鮮紅的“義冢”兩字,落款竟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
一方清代康熙戊子年留下的摩崖石刻,留下昔日惠安凈峰兩個村子劃分海界的生動故事;
一艘日本貨船“廣東丸”,疑抗戰時期被炸沉海底,附近曾浮起一塊塊橡膠;
……
近日,2013年泉州沿海水下考古陸地調查第一階段宣告結束,這些只是泉州水下考古調查隊的幾個最新發現。豐富的水下遺存,再次為我們揭秘泉州歷史上的那些事。
令人期待的是,本年度第二階段的調查即將啟動。泉州水下考古陸地調查隊副隊長張紅興介紹,調查隊將完成泉州沿海最后一個片區——泉港的野外調查工作。
□早報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蔚藍 文\圖
【沉船疑點】
日本貨船“廣東丸”
抗戰時期被炸沉烏丘嶼?
第一階段調查分為前、后兩段進行,分別為2013年4月中旬開始至5月上旬,以及11月6日至12月7日,野外調查共歷時58天,走訪了泉州臺商投資區和惠安縣沿海10鎮1鄉的78個行政村,野外調查行進路線長達近200公里。
為掌握第一手資料,調查隊走訪了漁民、船長、村干部、海警等長期與海打交道的各界人士達400多人。除了沉船線索,古代港口、碼頭、航標、古代航海針路簿等與海相關的內容,均被列入調查范圍。
一番艱苦過后,調查隊在惠安境內沿海發現了5個沉船疑點?!坝?處近代沉船疑點,3處古代沉船疑點,年代最早的是宋代?!睆埣t興回憶,根據一份早期海圖提供的線索,烏丘嶼一帶有一艘“1931年沉船”,且根據多位當地漁民講述,烏丘嶼附近海域疑有另一日本貨船“廣東丸”在抗戰時期被炸沉于此。
“漁民稱‘廣東丸’是被飛機炸沉的,沉船附近曾經有多塊橡膠浮起,說明這可能是艘貨船。”在水下考古過程中,張紅興曾經潛入沉船,他清楚地看到很多魚類將沉船作為庇護所。由于魚類眾多,漁民常集中于此打魚,漁網容易被勾住。
【出水文物】
名窯龍泉窯燒制
宋代青釉刻紋碗出水
它們,都在時間流逝中,沉淀在茫茫海底。
800多年來,一只由宋代青釉刻劃紋碗,安靜地躺在惠安境內的某片海底深處。有一天,村里漁民下海,捕撈起一只只活蹦亂跳的魚蝦,還有一只卡在漁網底部、毫不起眼的瓷碗。漁民不知它的身份,看到它和市面上的陶瓷不同,于是就收藏起來了。調查隊的到來,使它的身份大白天下,原來它竟是由中國名窯龍泉窯燒制出來的。
宋元時期,泉州是“東方第一大港”,明清時期海上戰火紛飛。歷史飛馳而過,在泉州海域留下眾多遺存。藍藍惠安海域,被打撈出水的還有清代德化窯青花花卉紋碗、明代米黃釉盤、元代青白釉碗、宋韓瓶、明代人物紋青花大碗……
如果再仔細些,你會發現這些瓷器可不簡單:德化窯生產的清代青花花卉折腰碗,在碗的腰部展示了窯口精湛的技藝;明代青花大碗,碗身不僅有人物劃船的精美圖案,而且還刻有宋詞《赤壁賦》,日常生活用品都如此精美,古人趣味高雅可見一斑。
當然,與航海有關的針路簿也是不可忽略的。此次調查發現了6本針路簿,雖然大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產物,但別小看它們,這些針路簿可是木船導航必備“利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04福州地鐵屏山站考古發掘50天 出土千件文物
- 2013-08-12屏山地鐵站漢代遺址考古重啟 與地鐵施工同進行
- 2013-06-03光澤又有重大考古發現:10平方公里商周部落出土
- 2013-02-28留學生來泉考古 錫蘭王室后裔《百壽圖》首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