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大規模量產
手工做一把二胡就要20多道工序
“父親純手工制作的琴,今年賣出去將近20把。一把純手工制作的二胡,要經過20多道工序,從選材到蒙皮,再到上漆,要半個月才能出成品,產量有限。”王增鑫告訴記者,一些專業客戶青睞定制純手工制作的樂器,即使一把二胡要價5000元也供不應求。
像一些成功復興的“老字號”一樣,引入外部資金,復制連鎖模式,擴大商業規模,身為80后,老天華第六代傳人王增鑫不是沒有考慮過,但都無奈否決了。
像樂器制作這樣專業性較強的手工業,很難快速地大規模復制。首先是由于市場的逐漸消亡,手工藝人才逐漸匱乏,在福州地區,除了在家零星制作的幾個老藝人,從事民樂器手工制作的企業僅有“老天華”一家。
“店里一些中低檔價位的琴,其實已經部分機械化,但是在一些核心工序上,如蒙皮、調音,手工還是無法取代。”王增鑫說,“老天華”在閩侯有一個小廠房,但始終不敢量產,因為面對窄眾市場不穩定的銷量,一旦產品積壓,一個工人每天200元的工資成本根本無法承擔。
而外部資金也不太青睞比較窄眾的藝術類產品,“即使偶爾有投資意向,父輩也不愿意,他們有戒備心理,怕家族傳承的東西被奪走,怕喪失了家族對祖業的話語權。”王增鑫說。
王增鑫說,民樂生存空間十分有限,而民樂器制作的原材料價格卻不斷上漲,資金的缺乏使得材料周轉不及,由于家族行業的排斥性以及行業利潤空間不高,吸引不到投資,難以規模化經營。
“我們現在是家族作坊式經營,我根本沒有時間去做銷售,現在基本都是靠名氣,顧客主動找上門。”這個曾經在外貿公司工作過的80后無奈地說:“我們也想引入專業管理人才,加強品牌推廣,但這些都需要錢,就算一條公交車廣告,對我們來說都太昂貴。”
與動輒上萬元的西洋樂器相比,“老天華”的民樂器售價僅為幾百元到幾千元,且高檔產品的材料成本擠壓了大部分利潤空間。王增鑫說,全面改革的啟動資金至少需要100萬元,“老字號”現在沒有這個能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8-20廈門“老字號”影院日益蕭條 八成票房落入新興影院
- 2013-05-15榕擬推10家企業申報“福建老字號” 市民可參與
- 2013-04-12福州老字號“米家船”老掌門人逝世 兒子接班
- 2013-03-21“福建老字號”即日起可申報 4月10日前送材料
- 2013-02-01傳統中尋年味 泉州老字號擔當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