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5日訊(本網記者 莊小能) “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龜吹笙,鱉拍鼓,水雞扛轎目凸凸,蜻蜓舉旗喊辛苦,火螢挑燈來照路,照見一個水查某”,這是首泉州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詳的童謠。傳統的閩南童謠得到歷史的傳承,后人也不斷創新,創造出更多的泉州歌訣(童謠)。
15日下午,以“傳承與保護”為主題的泉州歌訣傳承經驗交流會在閩臺緣博物館召開。泉州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泉州歌訣傳習所,閩臺兒童文化研究所,泉州市各高校、小學、幼兒園等在內的數十名傳承人在此交流經驗。
泉州歌訣,俗稱閩南童謠,是一種用閩南語編創以及傳播的民間口頭文學,通常以兒歌的形式,結合游戲、動作表演等形式,滲透了閩南傳統文化,具有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文化元素和底蘊。2008年,經過專家論證,泉州市政府審定公布《泉州歌訣(童謠)》列入泉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記憶中在母親懷里口口相傳的童謠已鮮有人知。2007年6月9日,“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被國家文化部評定為我國第一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童謠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是閩南鄉土文化的重點保護和建設項目。泉州歌訣(童謠)也開始了一段新的綺麗旅程,重新散發青春的活力。
2009年6月份,經過5年時間的整理和收錄,泉州市文化局和泉州市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出版了這一圖典。《泉州歌訣圖典》共收錄了186首傳統的閩南方言童謠和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新童謠,還選登了泉州市各縣市區學童謠、誦童謠、賽童謠的活動剪影。《泉州歌訣圖典》的出版讓泉州歌訣口口相傳的模式在新時代得到升級。
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將泉州市機關幼兒園定為“泉州歌訣(童謠)傳習所”。幼兒園的小朋友通過游戲的方式,表演童謠。不僅是泉州市機關幼兒園,泉州市的不少幼兒園也都開展了童謠的教習的,讓泉州歌訣得到更好的傳承。
在傳承的基礎上,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和泉州年輕一代,也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對童謠進行創新。
泉州歌訣代表性傳承人傅孫義介紹,現有存留的童謠反映動物、植物、器物的比較少,反映節日的也不多,所以他便進行了大量創作,在原有的100多首的泉州歌訣的基礎上,還創作了800多首。傅孫義表示,他通過精選,已經編撰完成了1000首的《泉州歌訣(童謠)1000首》,分為動植物、兒童生活、日常知識等九大類,有望明年出版。
泉州的年輕人則將泉州歌訣通過漫畫,動畫短片的形式,通過微博、視頻網站等途徑來傳播,讓更多人了解泉州童謠。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 2012-10-10錄制優秀童謠視頻節目進行傳唱
- 2012-08-24東山縣小學安全教育童謠征集評選結果揭曉
- 2012-06-26優秀童謠傳唱網上展播
- 2012-06-07福州啟動優秀童謠傳唱活動 小小讀書郎爭唱童謠
- 2012-06-07福州啟動優秀童謠傳唱活動 小小讀書郎爭唱童謠
- 2012-06-01童謠精品寥寥出現“斷代” 唱來唱去都是小燕子
- 2012-05-28廈門市舉行慶“六一”優秀童謠傳唱比賽